《当代中国性别政治与制度公正》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晓广著
  • 出 版 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305094606
  • 页数:23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关注当代中国性别政治与制度公正问题,以性别政治的制度公正为切入点,分五个部分展开研究。性别政治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本书通过研究,对当代中国性别政治的制度安排进行分析,考察造成性别政治不平等的根源,进而探寻如何营造平等、和谐性别政治的制度环境,以及思索和谐社会与民主政治发展的制度构建理路。

第一章 绪论 1

一、本书研究的缘由与价值 1

(一)研究的缘由 1

(二)研究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4

二、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 7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7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11

(三)综合评析 14

三、核心概念的廓清与研究方法的说明 16

(一)性别政治概念的廓清 16

(二)社会性别研究方法的说明 22

四、本书的基本框架、主要创新与研究的不足 27

(一)基本框架 27

(二)主要创新与研究的不足 28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的建构 30

一、新制度主义理论的一般阐释 30

(一)对制度概念新的诠释 30

(二)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及其相互关系 33

(三)制度变迁及其路径依赖特性 36

二、新制度主义理论在政治学中的运用 39

(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与“算计”的研究路径 40

(二)社会学制度主义与“文化”的研究路径 41

(三)历史制度主义与“折中”的研究路径 42

(四)研究路径的整合 43

三、本土化研究中的路径拓展 46

(一)“SSP”的研究路径 47

(二)“以行动者为中心的制度主义”研究路径 48

四、“制度—行动者”分析路径的建构与运用 50

(一)“制度—行动者”分析路径的建构 50

(二)“制度—行动者”分析路径在本研究中的功能与目的 51

(三)对“行动者”的假设 53

第三章 传统中国性别政治的制度公正缺失及其重构 55

一、传统性别政治的制度安排: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契合与强化 55

(一)男性统治阶层对父权性别制度在文本上的确认 55

(二)文本制度安排对女性的政治排斥及其生成实质 57

(三)不平等性别政治关系的制度强化 60

二、“外生性”思想观念的注入与革命精英对性别政治的制度重构 65

(一)西方女权观念的传入与国民党人对性别政治的制度重构 66

(二)马克思主义性别观的传入和共产党人对性别政治的制度重构 74

(三)“制度—行动者”视角的反思 84

第四章 当代中国性别政治的正式制度公正考量 87

一、当代中国两性政治权利实现的二重性 87

二、性别政治平等与保障制度体系的建构 90

(一)性别政治平等制度的确认与强化 90

(二)性别政治保障制度的建构与发展 92

三、性别政治的正式制度安排公正性分析 96

(一)性别政治的正式制度安排的强制性特征 96

(二)性别政治保障制度安排引起的理论论争:机会平等还是结果平等? 97

(三)性别政治保障制度安排的正义考量:对罗尔斯正义原则的反思 101

四、性别政治的正式制度安排的绩效检索 108

(一)民主参与中性别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 108

(二)权力参与中性别参与结构的逐步改善 110

五、强制性制度安排与非制度化观念作用机制下的制度绩效 113

(一)性别政治的正式制度安排对行动者行为的规约与激发 114

(二)性别政治的正式制度安排对新的非正式制度的催生 116

(三)非制度化观念对制度绩效的增进 118

第五章 当代中国性别政治的制度安排缺失 127

一、政治权利实现中的性别差异 127

(一)民主参与中的性别差异 127

(二)权力参与中的性别差异 132

二、政治权利实现中性别差异的制度致因 144

(一)性别政治的正式制度安排及其实施机制的缺失 145

(二)性别政治的非正式制度对行动者的规约 151

三、“制度—行动者”视角中的制度安排缺失 179

(一)非正式制度惰性力的延展及政治精英反推力的缺失 180

(二)性别政治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不契合 187

(三)“观念”与“利益”交织下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 189

第六章 当代中国性别政治的制度公正反思:动因、困境与可能出路 196

一、历史回顾: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政治精英的利益诉求 196

二、现实考量:制度变迁的困境——两性权力的非对称性 201

三、未来展望:迈向性别政治平等的制度变迁 205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趋向:从制度冲突到制度融合 205

(二)制度变迁的可能出路:内外政治生态环境的改善 209

结语 212

主要参考文献 215

后记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