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言 1
一、周易为周代通行之书籍 1
二、先秦诸子引述易文以立说 2
三、先秦诸子应用易义以释事理 3
四、先秦诸子之言占筮 4
五、先秦诸子说易之方式 5
六、由先秦诸子易说反观周易一书今存之意义 6
第二章 先秦诸子易说辑存 9
一、明引易文 9
1.引乾文言传暨系传 9
2.引坤六二象传 10
3.引坤六四爻辞全文 10
4.节引蒙卦辞 11
5.引小畜初九爻辞全文 11
6.引履九四爻辞 12
7.引蛊上九爻辞全文 12
8.节引无妄六二爻辞 13
9.引大畜卦辞一句 13
10.节引咸彖传之文 13
11.引恒九三六五爻辞 14
12.用艮象传之文 14
13.节引涣六四爻辞 15
14.引既济九五爻辞全文 15
15.约引未济卦辞暨彖传之文 15
16.节引系上第一章之文 16
17.用系下第五章之文 16
二、发明易义 17
1.明乾彖传正性命之义 17
2.明乾元一气之作用 17
3.明乾豫两彖传之义 18
4.明乾彖传万物资始之义 18
5.明乾彖传之义 18
6.明乾文言传知终终之之义 19
7.明文言传物从其类之义 19
8.明文言传与天地合德之义 20
9.明坤六五爻辞之义 20
10.明履象传定民志之义 21
11.明泰九三爻辞之义 21
12.明泰象传裁成之义 22
13.明豫彖传顺动之义 22
14.释蛊卦名 23
15.明蛊彖传终则有始之义 23
16.发贲为色饰之义 24
17.明恒彖传日月得天而能久照之义 24
18.明家人彖传正家而天下定之义 25
19.明系上第四精气为物之义 26
20.明系上第五一阴一阳之谓道之义 26
21.明系上第八言不密则有失之义 27
22.明系上第十寂感之义 27
23.明系下第六因贰以济民行之义 28
24.明说卦传兑秋物说之义 29
25.明说卦传山泽通气之义 30
三、隐用易义 30
1.用乾象传自强不息之义 30
2.用乾文言传知进退存亡之义 31
3.用坤初六履霜坚冰至之义 32
4.隐用泰象传后以裁成天地之道之义 33
5.隐用损彖传损下益上之义 34
6.隐用困彖传之义 34
7.隐用艮象传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之义 35
8.隐用丰彖传月盈则食之义 36
9.隐用系上第一天尊地卑贵贱位矣之义 36
10.隐用系上第十一太极生两仪之义 37
11.隐用说卦传立三才之道之义 37
四、直用易义 37
1.直用坤文言传积渐之祸辩之宜早之义 37
2.直用丰彖传盈虚之义 38
3.直用系上第五生生之义 39
五、约用易义 39
1.约用乾文言传物从其类之义 39
2.约用泰否彖传之义 40
3.约用益彖传天施地生之义 41
4.约用系上第一易简之义 41
5.约用系下第五危者安其位之义 42
六、与易义相合 43
1.与乾文言传声气应求之义合 43
2.与文言传大人与天地合德之义合 43
3.与蛊彖传言终始之义合 44
4.与剥彖传言消息盈虚之义合 44
5.与家人彖传正名之义合 45
6.与系上第一类聚群分之义合 45
第三章先秦诸子易说析论 47
一、卦爻 48
1.卦爻所以表象事物 48
2.卦之始用 49
3.卦爻之变动 49
4.卦分贞悔 50
二、时位 51
1.时含时宜之义 52
2.时以随时为贵 52
3.位所 53
三、道 54
1.道之训义 55
(1)释道为道路 55
(2)以道为是非之纲纪 56
2.道体 56
(1)道之内蕴 56
(2)道为实体 57
(3)道之生生 57
3.道之别名 58
(1)常道 58
(2)天道 62
①消息盈虚 62
②持平 63
③终始 63
④不已 65
⑤无为 66
(3)人道 66
4.道之属性 68
(1)道有常有变 68
(2)道之涵盖性 69
(3)道之普遍性 69
(4)道之通贯性 70
(5)极则必反 71
5.道之功用 73
(1)易道生万物 73
(2)道为万有之主动力 73
(3)用之不尽 74
(4)为吾人行事之准则 74
四、阴阳 75
1.阴阳与道 75
2.阴阳本质 76
(1)阴阳为气 76
(2)阴阳为神 78
(3)阴阳之别 79
3.阴阳性能 80
(1)阴阳有动静之德 80
(2)阴阳互含 80
(3)阴阳相变 80
(4)阴阳迭为消息 81
4.阴阳职司 83
(1)阴阳司生化、运四时 83
①司生化 83
②运四时 84
(2)阴阳分司 86
①阳主生物 86
②阴主成物 87
5.阴阳交感 88
(1)交感 88
(2)物交而后合 90
(3)和合而生物 91
①和之义训 91
②阴阳有和德 91
③生气含和 92
④和实生物 92
⑤和合生物 92
6.阴阳之应用 93
(1)物有阴阳之分 93
(2)日月分阴阳 94
(3)冬夏分阴阳 94
(4)南北分阴阳 94
(5)燥湿分阴阳 95
(6)饮食奇耦乐礼分阴阳 95
(7)魂魄有阴阳之分 95
(8)人事之分阴阳 96
7.附五行说 97
(1)五行有官 97
(2)五行为民生日用 97
(3)五行为可用之材 98
(4)五行之用所以生殖 98
五、对待 98
1.对待为自然之律则 99
2.相反相成 100
3.阴阳消息为对待之显例 102
六、动 103
1.动之义训 103
2.天地必动之理 104
3.动而后能生 105
七、变 105
1.动变相因 106
2.变化之意义 106
(1)变化为天德 106
(2)变化在明生生之理 107
(3)变化所以新生 107
(4)道不得不变 108
3.变化之缘起 108
4.变化之主力 108
5.变化之现象 109
6.阴阳开阖为变化之枢机 109
八、象数 111
1.象之义训 111
2.人事之取象 112
3.象数之起原 112
4.数之可见者惟度数 113
5.数之终始及常数 113
(1)凡数皆起於一 113
(2)十为数之极 113
(3)六五为天地之常数 114
6.数之功用 114
(1)数配四时 114
(2)数生人物 116
九、中 116
1.中之义训 117
2.时中 117
3.用中 118
(1)中以礼义为准 118
(2)中以礼为断 118
4.中和一物 119
5.和之义训 120
6.天地有和德 121
十、性命 121
1.性之本原 122
2.性为生命之本质 123
3.生命之本原 123
4.生物之本原 124
5.性即命 125
6.命谓生命 126
7.知命 126
十一、天人 127
1.知人必先知天 129
(1)天以象告人 129
(2)天人相因 129
(3)天人相参 131
2.法天 131
(1)因天道以修人事 132
(2)因天象以断人事 134
(3)法天与否为一国兴衰成败之关键 134
3.通合天人 135
(1)天人相合之津梁 135
①自为学始 135
②尽心 136
③达天德 136
④以天合天 136
(2)天人相合之管籥 137
①天人之合在心 137
②天其心 140
③忘形 141
④形全精复 141
⑤其几在诚 142
⑥精诚感通 144
(3)天人相合之方 144
①养心 144
②尽性 145
③去耆欲 145
④致虚静 146
⑤养神 146
4.通合天人之理据 147
(1)天人一体 147
(2)天人一理 148
(3)圣人德参天地 151
(4)天人合一之境 151
5.天人,以人为主宰 153
十二、政教 155
1.德治 155
2.德化 155
3.修省 157
4.持己 157
第四章 先秦诸子中所见之占筮法 161
一、春秋左氏传 161
1.筮陈敬仲未来之事功 161
2.毕万筮仕於晋 164
3.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 164
4.晋侯筮勤王 165
5.穆姜筮出行 166
6.齐崔武子筮取棠姜 167
7.叔孙得臣筮穆子之生 168
8.孔成子筮立君 170
9.南蒯筮举事 171
10.阳虎筮救郑 172
二、国语 172
第五章馀论 175
一、作者 175
二、作易之义 176
三、坤乾之名 177
四、易之篇次、以乾坤为首 178
五、彖传在战国时已行於世 178
六、河图 179
七、筮与史 179
八、筮有行者、处者 180
九、易传佚文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