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建华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6108369
  • 页数:56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理论上厘清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科学内涵,探索规律背后的动因、作用机制和变动途径,建立了一个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分析框架,测度我国目前工业结构的现状,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制定、方向选择提供判断标准,提出了未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长效机制和有效途径,解决如何利用新型工业化战略指导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前言 1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1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简评 4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总体框架与主要内容 8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主要贡献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4

一 本书的研究特色与方法 14

二 本书的主要贡献与创新之处 15

三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5

第一部分 理论阐释与综合测评 31

第二章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规律与机制机理 31

第一节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涵 31

一 产业、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32

二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34

三 新型工业化赋予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内涵 36

第二节 工业结构演变的经验规律:一般性和差异性 38

一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38

二 工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43

三 工业结构演变的几点评论 48

第三节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因与机制 50

一 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50

二 工业结构演变的关键机制: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 52

三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因:微观基础分析 54

四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 56

第四节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思路与途径 63

一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两种思路 63

二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途径 69

第三章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评体系构建 72

第一节 现有结构优化升级定量研究述评 72

第二节 本书采用的主要测评方法 74

一 投入产出法 74

二 KLEMS行业生产率核算法 76

三 偏离一份额法 80

第三节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阐释 82

一 工业结构演变基础指标 82

二 工业结构高度化测评指标 84

三 工业结构高效化测评指标 85

四 工业结构协调化测评指标 86

第四节 数据来源和处理的简要说明 86

一 数据来源 87

二 数据处理 87

第五节 本章结论 88

第四章 中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与现状测评 89

第一节“逐层深入”分析法的设计 89

第二节 工业结构演变的基础分析 91

一 工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 91

二 工业内部三大行业门类比例结构变化趋势 96

三 采掘业内部行业比例结构变化趋势 98

四 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内部行业比例结构变化趋势 102

五 制造业内部行业比例结构变化趋势 105

六 工业内部行业关联结构及其变化 116

第三节 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测评与分析 120

一 重工业化水平 120

二 高加工化水平 123

三 高附加值化水平 125

四 高技术化程度 127

第四节 工业结构高效化程度的测评与分析 130

一 投入产出转换效率优化水平 130

二 经济效益优化水平 131

三 劳动力配置效率优化水平 133

四 资产配置效率优化水平 135

五 能源利用效率优化水平 136

第五节 工业结构协调化程度的测评与分析 137

第六节 本章结论 139

第二部分 新型工业化战略导向下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149

第五章 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149

第一节 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 150

一 专有技术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 150

二 共性技术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 156

第二节 我国技术创新的水平、特征与一般评价 161

一 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水平 161

二 投入结构、执行部门与我国技术创新的特征 168

三 我国技术水平的一般评价 171

第三节 专有技术、共性技术与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 173

一 专有技术、共性技术与累积创新 173

二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累积创新框架下的分析 173

三 我国创新体系的运行障碍及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177

第四节 我国创新支持政策的作用及其有效性检验 178

一 我国的创新支持政策 178

二 我国创新支持政策的作用 179

三 我国创新支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182

第五节 本章结论及对策建议 188

一 继续推进和确立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188

二 提高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共建模式的运作成效 189

三 完善对直接资助科研活动的监管 190

四 循序渐进地加强专利保护政策 191

五 有选择的加大对共性技术或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 191

第六章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193

第一节 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的现状分析 193

一 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现状 193

二 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绿色化趋势 197

三 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导向: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197

第二节 资源环境约束下工业结构升级机制 198

一 资源环境稀缺性与边际成本递增 198

二 资源环境约束下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机制 199

第三节 能源约束与能源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04

一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一般特征 204

二 能源工业内部的产业关联与能源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08

三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的实现途径 213

第四节 工业行业能源效率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17

一 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变动趋势 217

二 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测度 223

三 能源效率变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28

四 能源约束下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选择 233

第五节 环境约束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35

一 环境约束下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分析框架——环境技术效率 236

二 环境约束下我国地区工业部门绩效评价 239

三 环境约束下我国工业行业经济绩效评价 243

四 环境约束下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选择 244

第六节 本章结论 248

第七章 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49

第一节 中国工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变动的作用机理 249

一 工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249

二 技术进步、工业结构与就业的机理分析 251

三 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与就业的机理分析 254

第二节 中国工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与趋势 256

一 工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及国际比较 256

二 工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与趋势 263

第三节 中国工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267

一 中国工业结构变迁的就业效应 267

二 中国工业行业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 271

三 需求约束下中国产业结构的就业效应 285

第四节 本章结论与对策建议 289

一 主要结论 290

二 主要政策 292

第三部分 企业组织模块化、产业组织专业化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97

第八章 企业组织模块化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97

第一节 模块化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般机理 298

一 模块化组织特性视角 299

二 核心企业与供应商良性互动视角 300

第二节 模块化对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302

一 模块化方法运用于我国工业的表现形式 302

二 模块化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304

三 案例分析——电子计算机及其周边设备 310

第三节 模块化促进工业结构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16

一 模块化促进工业结构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317

二 主要原因分析 322

第四节 本章结论及对策建议 326

一 促进模块化分工体系的建立 326

二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327

三 加大模块研发投入 328

四 支持模块企业兼并重组 329

五 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330

第九章 地区产业专业化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332

第一节 地区产业专业化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 333

一 分工、专业化和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333

二 地区产业专业化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 337

第二节 我国地区产业专业化的测度 338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339

二 地区间专业化与地区产业专业化现有的实证研究 339

三 地区间专业化与地区产业专业化现有的理论研究 340

第三节 我国地区产业专业化演变趋势的统计描述 342

一 地区产业专业化的测度指标选取及lowess拟合技术说明 343

二 我国总体地区产业专业化U形演化规律 344

三 我国各省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产业专业化U形演化规律 348

第四节 地区产业专业化演变趋势的成因分析 352

一 地区产业专业化演变的微观机理 353

二 地区产业专业化演变的影响因素 356

三 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359

第五节 我国地区产业专业化发展不均衡的成因分析 362

第六节 本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366

第四部分 协调发展战略下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373

第十章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373

第一节 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机理 374

一 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 374

二 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 375

三 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 376

第二节 发达国家产业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验分析 379

一 美国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发展 380

二 英国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关系 381

三 日本工业化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 382

四 对中国的启示 383

第三节 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现状分析 384

一 中国产业发展与工业结构升级阶段 384

二 面临的问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390

第四节 发展第三产业的关键:生产性服务业 392

一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 392

二 中国生产性服务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94

三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进一步考察 398

第五节 本章结论及对策建议 402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405

第一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理 406

一 收入差距影响要素结构与需求结构升级 407

二 地区收入差距影响产业增长 408

三 过度集中影响要素结构与需求结构升级 409

四 过度集中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理 412

第二节 中美产业国家功能集中度及新兴产业空间分布的比较 417

一 中美产业国家功能集中程度的比较 417

二 中美新兴产业空间分布的比较 422

第三节 我国产业升级过程中空间结构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 423

一 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 424

二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内外经验 428

三 新一轮新兴产业布局与区域协调发展 432

第四节 本章结论及对策建议 434

一 政策倾斜,引导投资分散 435

二 面向未来,空缺定位的选择主导产业 435

三 按照紧凑新城理念,建设多中心都市区 436

四 放宽人口流动政策,吸纳人才回流 436

五 增加高等教育投入,提升城市吸引力 436

六 加强中西部城市营销,提升软实力 437

第十二章 开放条件下中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439

第一节 国际分工与工业结构调整机理 440

一 全球价值链与工业结构变动 440

二 贸易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与条件 442

三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与条件 443

第二节 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的相关关系 446

一 我国贸易结构现状及趋势 447

二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451

三 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工业结构的相关关系 455

四 开放条件下工业结构升级趋势及面临的挑战 459

五 小结 460

第三节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工业结构升级案例分析 461

一 中国台湾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升级 461

二 中国汽车产业升级 462

三 中国船舶制造工业升级 465

四 绍兴纺织品服装产业升级 466

五 小结 468

第四节 本章结论及对策建议 468

第五部分 政策研究与对策建议 477

第十三章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政府作用 477

第一节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政府作用的必要性 477

一 政府弥补市场作用的理论基础 477

二 后发国家更加需要政府干预 479

第二节 政府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应遵循的原则和作用领域 480

一 政府作用应遵循的原则 480

二 政府作用的主要领域 481

第三节 中国工业结构变迁中的政府作用及绩效评价 484

一 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作用 485

二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的政府作用 488

三 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政府作用 492

四 中国政府作用绩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496

第四节 政府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式、作用方向与政策领域 498

一 政府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式 498

二 政府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方向与政策领域 499

第十四章 面向未来的中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504

第一节 工业结构变迁的评价 504

一 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505

二 经济周期变化下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506

三 新世纪以来工业结构变动的主要特征 509

第二节 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工业结构升级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512

一 面临的新挑战 513

二 面临的新机遇 518

第三节 我国未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战略重点 519

一 以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 520

二 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521

三 培育新的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521

四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522

五 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低碳经济 522

六 创立品牌,占领价值链高端 523

七 引导投资合理布局,协调东部、中部、西部发展 524

第四节 我国未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措施 525

一 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制度环境 525

二 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提升工业层次和技术水平 526

三 发挥价格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和产业发展 527

四 注重分类指导,加快产能过剩行业调整 527

五 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528

六 完善对外经济政策,提高工业国际竞争力 529

参考文献 530

后记 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