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上编 文选 11
一、齐桓公伐楚&《左传》 11
二、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15
三、晋灵公不君&《左传》 19
四、?之战&《左传》 24
五、叔向贺贫&《国语》 29
六、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32
七、鲁仲连义不帝秦&《战国策》 39
八、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49
九、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52
十、胠箧(节选)&《庄子》 61
十一、五蠹(节选)&《韩非子》 65
十二、魏公子列传&司马迁 72
十三、李将军列传&司马迁 85
十四、苏武传&班固 101
十五、龚遂传&《汉书·循吏传》 112
十六、原毁&韩愈 118
十七、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 122
十八、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 126
十九、送薛存义序&柳宗元 134
附:古籍注释示例 137
曹判论战(《左传》杜预注,孔颖达疏) 137
劝学(节选)(《荀子》杨倞注,王先谦集解) 139
庄暴见孟子(《孟子》赵岐章句) 142
张衡传(节选)(《后汉书》李贤注) 144
附:古籍注释体例 145
下编 古代汉语知识 151
第一章 文字 151
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及其形体构造 151
一、汉字的性质 151
二、汉字的形体构造 152
第二节 分析字形推求字义 159
一、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字义分析举例 160
二、形声字字义分析举例 163
三、从字形分析字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66
第三节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69
一、古今字 170
二、异体字 173
三、繁简字 174
第二章 词汇 179
第一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179
第二节 单音词和复音词 187
一、汉语构词的复音化趋势及其内在根据 187
二、要注意由单音词构成的词组和合成词的区别 188
三、偏义复词和同义复用 191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93
一、事理性的引申 199
二、功能性的引申 200
第四节 同义词 204
一、同义词的特点和种类 204
二、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208
第三章 语法(一):实词的活用 217
第一节 词类活用和词义的关系 217
第二节 名词用作动词 219
第三节 名词用作状语 224
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225
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226
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227
第四节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28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229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230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231
第五节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231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32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233
第四章 语法(二):句法 236
第一节 判断句 236
一、几种常见的判断句形式 236
二、几种比较特殊的判断句形式 238
三、判断词“是”的发展 239
四、判断句的灵活运用 241
第二节 被动表示法 243
一、几种常见的被动表示法 244
二、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 249
第三节 语序 250
一、宾语前置的几种常见句式 251
二、谓语的位置 256
第四节 句子成分的省略 256
一、主语的省略 258
二、谓语的省略 261
三、宾语的省略 262
四、介词的省略 264
第五节 几种常见的习惯句式 265
一、“奈何”、“如何”、“若何”(“奈……何”、“如……何”、“若……何”) 265
二、“何……为”、“何以……为” 267
三、“何……之有” 268
四、“不亦……乎” 269
五、“无(毋)乃……乎” 269
六、“得无……乎” 270
七、“庶几……乎” 270
八、“孰与”、“孰若” 271
第五章 语法(三):常见虚词 276
第一节 代词 276
一、人称代词 276
二、指示代词 282
三、疑问代词 286
第二节 副词 290
一、程度副词 290
二、范围副词 294
三、时间副词 298
四、情态副词 305
五、语气副词 307
六、否定副词 308
七、谦敬副词 311
八、两个特殊副词“相”、“见” 313
第三节 介词 314
一、“于(於)”、“乎” 315
二、“以” 319
三、“为” 322
四、“与” 323
第四节 连词 324
一、“而” 324
二、“以” 328
三、“则” 331
四、“虽(虽然)” 335
五、“然(然则、然而)” 337
第五节 语气词 338
一、“也” 338
二、“者” 341
三、“矣” 342
四、“焉” 344
五、“耳” 345
六、“乎”、“邪(耶)”、“与(欤)” 346
七、“哉” 351
八、“其” 352
九、“夫” 353
十、语气词连用 353
第六节 助词 354
一、“之” 354
二、“者” 356
三、“所” 359
第六章 音韵 368
第一节 汉语音韵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368
一、声母与字母 368
二、五音与七音 369
三、清音与浊音 371
四、韵母、韵部与韵目 371
五、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372
六、四声与平仄 372
七、反切、双声、叠韵 374
第二节 古代韵母的分类 376
一、上古韵部 376
二、中古韵部 379
第三节 古代声纽的分类 385
一、上古声纽 385
二、中古声纽分类 387
第四节 古音通假 388
一、通假与假借 388
二、通假字的特点与类别 389
三、如何识别通假 393
四、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 395
第五节 诗词格律 396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 396
二、近体诗的句数 398
三、近体诗的用韵 399
四、近体诗的平仄 400
五、近体诗的对仗 409
六、词律 411
附录 422
一、汉字部首举例 422
二、古韵三十部常见谐声表 460
后记 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