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及临床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有章编著
  • 出 版 社:天则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805590257
  • 页数:19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我国微循环研究的进展 1

第一节 我国微循环及莨菪类药研究概况及其主要成就 1

第二节 微循环的动物实验研究方法 2

第三节 人体微循环的研究方法 3

一、微循环的结构 3

二、人体微循环研究的设备、指标及操作常规 5

(一)设备要求 5

(二)方法及指标 6

三、人体手指(足趾)、甲皱微循环观察方法 9

四、人体眼球结膜微循环观察方法 9

五、人体口唇微循环观察方法 10

六、人体舌尖微循环观察方法 10

七、人体皮肤微循环观察方法 11

八、微循环检查时注意事项 11

第四节 外周微循环研究的进展 12

一、甲皱微循环 12

二、眼球结膜微循环 18

三、皮肤微循环 19

四、舌尖微循环 20

五、鼓膜微循环 21

第五节 内脏微循环研究的进展 21

一、脑微循环 21

二、心脏微循环 21

三、肺微循环 21

四、肝脏微循环 23

五、肠系膜微循环 24

六、小肠微循环 24

七、肾脏微循环 25

八、骨髓微循环 26

九、软骨微循环 26

十、睾丸微循环 27

第六节 微循环监测 27

第七节 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检查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危症”的预测 28

第八节 人体多部位微循环观察的临床意义 28

一、多部位微循环观察部位的选择 29

二、健康老人甲皱、口唇、舌尖微循环互相比较 30

第九节 新技术新方法在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31

第十节 微血管自律运动的观察与发现 33

第十一节 甲皱微循环与舌象、血瘀的关系及中医分型 34

第十二节 甲皱微循环与湿疹的中医分型 35

第十三节 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的制备 35

一、急性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制备 35

二、内毒素休克及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制备 36

三、实验性肠原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制备 37

四、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的制备 38

五、急性出血性肠炎动物模型的制备 38

第二章 微循环障碍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 39

第一节 微循环的调节 39

一、稳定性调节 39

二、应用性调节 39

三、微循环调节的意义 39

第二节 微循环调节障碍与疾病的关系 40

一、休克的微循环变化 40

二、内科疾病的微循环变化 46

三、神经精神科疾病的微循环变化 63

四、外科疾病的微循环变化 65

五、皮肤科疾病的微循环变化 66

六、妇科疾病的微循环变化 67

七、口腔科疾病的微循环变化 68

八、眼科疾病的微循环变化 69

九、肿瘤科疾病的微循环变化 69

十、放射病的微循环变化 70

第三节 微循环障碍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73

第三章 莨菪类药研究的进展 74

第一节 颠茄的引种与茄科植物的筛选 74

一、颠茄的引种与茄科植物资源调查 74

二、不同地区的矮莨菪及其不同部位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74

三、唐古特莨菪与青海矮菪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法 75

第二节 茄科植物中莨菪烷生物碱的薄层分离和含量测定 77

第三节 莨菪类药的化学结构及其特点 77

第四节 莨菪类药的药理研究 78

一、阿托品药理的新认识 78

二、阿托品对动脉、静脉条的作用 79

三、东莨菪碱药理的新认识 79

四、山莨菪碱的药理研究 80

五、樟柳碱的药理研究 83

六、红古豆醇与红古豆醇酯的药理研究 85

七、丁基东莨菪碱的药理作用 86

八、异丙基东莨芳碱的药理作用 87

九、阿朴阿托品和阿朴东莨菪碱的药理研究 87

十、调微Ⅰ号的药理研究 88

十一、莨菪类药对乳头状肌电生理和机械效应的影响 89

十二、莨菪类药对实验动物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89

十三、莨菪类药的作用点是生物膜 90

十四、莨菪类药对钙泵的影响 92

第五节 莨菪类药的新认识 93

第六节 莨菪类药的用药时机与用药原则 97

第七节 莨菪类药的副作用及其处理 97

第八节 阿托品中毒的处理 100

第四章 莨菪类药的新用途 101

第一节 莨菪类药在诊断上的新用途 101

一、阿托品在食道造影的应用 101

二、山莨菪碱在静脉肾盂造影的应用 101

三、阿托品在诊断病窦综合症的应用 101

四、阿托品在胃电图检查的应用 102

第二节 莨菪类药在治疗上的新用途 102

一、休克 102

二、心肺复苏 108

三、输血、输液及错输异型血的反应 109

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109

五、内科疾病的临床应用 109

六、外科疾病的临床应用 139

七、神经精神科疾病的临床应用 144

八、妇产科疾病的临床应用 149

九、小儿科疾病的临床应用 151

十、耳鼻喉科疾病的临床应用 152

十一、眼科疾病的临床应用 152

十二、口腔科疾病的临床应用 153

十三、皮肤疾病的临床应用 153

十四、肿瘤科的临床应用 153

十五、晕车、晕船的预防 154

第五章 莨菪类药的临床应用与中西医结合的关系 155

第一节 微循环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155

第二节 活血化瘀药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 156

一、活血化瘀药的活性成分 156

二、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 158

第三节 “血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 161

第四节 微循环障碍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 162

第五节 “气滞血瘀”“活血化瘀”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 164

一、活血化瘀对系统性硬皮病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165

二、活血化疾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165

三、活血化疾对冠心病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165

四、丹参的活血化瘀作用 166

第六节 其它药物对微循环的影响 168

一、川芎对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168

二、当归对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172

三、“通脉灵”对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172

四、益气活血针对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173

五、补益气血方剂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175

六、益气祛瘀法对实验性放射病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175

七、附子与东莨菪碱对实验性烧伤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177

八、虎杖对烧伤皮肤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177

第七节 花生壳醇提取液对微循环的影响 179

第八节 针刺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 179

第九节 针刺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180

第十节 气功对微循环的影响 180

第十一节 海水浴对微循环的影响 181

第六章 微循环障碍学说与发病学新认识 183

一、双相信息调节 183

二、信息与效应 184

三、调控信息和改善效应 184

四、莨菪类的作用点——细胞膜 185

第七章 我国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展望 186

参考文献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