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 1
图版 1
出版说明 1
编者序&林庆彰 3
编辑体例 7
经学通论 3
自序&李源澄 3
一 论经学之范围性质及治经之途径 4
二 论经文 11
三 论经学流变 21
四 论今古学 25
五 论唐修五经正义以前之经学 31
六 论宋元明经学 40
七 论清代经学 44
八 论读易 49
九 论读尚书 55
十 论读诗 59
十一 论读三礼 63
十二 论读三传 68
秦汉史 75
钱序&钱穆 75
自序&李源澄 80
一 始皇二世 82
二 秦楚之际 91
三 高祖 102
四 孝惠吕后 110
五 文帝景帝 116
六 武帝 131
七 霍光 143
八 昭帝宣帝 153
九 元成哀平 165
十 王莽 177
十一 光武上 190
十二 光武下 198
十三 明帝章帝 207
十四 和殇安顺 218
十五 冲质桓灵献 228
附录:魏武帝之政治与汉代士风之关系(略) 240
十六 政治思想 241
十七 法吏与法律 249
十八 选举与学校 257
十九 社会经济与国用 264
二十 地方政治 270
二十一 社会风尚 279
二十二 官制 283
二十三 学术思想 287
诸子概论 299
序一&伍非百 299
序二&卢前 301
孔子 302
孔子於旧教之新解 303
孔子前後德目之同异 304
本仁 306
依位 307
致中 308
政治思想 309
礼乐之意 312
学与教 314
孔子对於中国文化关系 316
孟子 320
论性 320
论政 323
论政体 326
论士大夫之出处 328
论士大夫之修养 332
荀子 336
礼 337
论政 339
论学 343
论心性 346
老子 348
道 349
以人合道 350
长久之道 351
南面之术 353
非战 355
去智 357
尚俭 358
庄子 360
性命之情 360
平等之义 363
自由之义 365
养生之义 367
处世之义 370
无为而治 371
墨子 373
天志 374
兼爱 377
尚同 380
尚贤 381
非攻 383
明鬼 384
非命 385
节用 386
节葬 389
非乐 392
商君书 395
农战 396
修权 399
重刑 400
算地计民 402
来民 404
攻敌 405
韩非子 408
法 409
术 413
耕战 418
第 二册 423
李源澄学术论著初编 423
自序 423
先秦诸子是非之准则及对历史文献之态度 424
论儒学之统类 445
读吕氏春秋 453
西汉思想之发展 461
读论衡 492
汉魏两晋之论师及其名论 509
列子与张湛注 528
春秋崩薨卒葬释例 540
先配後祖申杜说并论庙见致女反马诸义 562
春秋战国之转变 567
汉官考 576
汉代茂才孝廉考 589
汉代更赋考 592
汉代法吏与法律 596
魏武帝之政治与汉代士风之关系 603
东晋南朝之学风 609
两晋南朝之兵家及补兵 616
元魏前期之制度及其旧俗 625
南北朝之百工 632
论元魏之大家庭 637
元魏之统治诸夏与诸夷 649
魏末北齐之清谈名理 662
北朝商贾在政治上之地位 668
北周职官考 674
唐代贡奴考 683
论宋初免除僭伪诸国无名杂税诏令 688
经学及经学史 699
读易志疑 699
易象初义 712
毛诗徵文 718
礼之衍变 756
郑注周礼易字举例 773
戴记馀论 779
读明堂位校记 785
明堂制度论 789
小戴礼记补注叙录 801
读丧服经传旧说後记 814
箴膏肓後评 827
公羊、谷梁微序例 856
与陈柱尊教授论公羊学书 865
孟子通释 866
孟荀言性释义 874
申孟子难告子义 878
论中庸、中正、中和及易传中庸之成书 883
孝经出於阴阳家说 888
白虎通义、五经异义辨证 891
汉学宋学之异同 937
戴东原原善孟子字义疏证述评 942
上章太炎先生书三 970
附:答李源澄书三&章炳麟 972
古文大师刘师培先生与两汉古文学质疑 974
上章太炎先生书二 993
附:答李源澄书一&章炳麟 999
附:答李源澄书二&章炳麟 1001
读经杂感并评胡适读经平议 1004
第 三册 1011
哲学思想 1011
周末养士与周末学术 1011
与陈柱尊教授论学书一 1030
与陈柱尊教授论学书二 1036
与陈柱尊教授论诸子书 1038
天人合一说探源 1042
儒墨道法四家学术之比较 1051
儒道两家之论身心情欲 1061
儒墨关系考 1082
周秦儒学史论 1092
新儒学派发微 1101
儒学对中国学术政治社会之影响 1115
儒家德名释义 1133
从儒学史上言孝弟义 1137
评胡适说儒 1145
孔学述要 1169
尊孔论 1174
评陈独秀的孔子与中国 1181
与陈独秀论孔子与中国 1193
荀子馀论 1210
墨学新论 1224
大小取章句书後 1234
附:大小取章句&伍非百 1236
论老子非晚出书并质钱宾四先生 1262
老子馀义 1275
老子政治哲学 1281
庄子天学论 1286
明法 1293
法家思想之演变 1303
论管子中之法家思想 1313
论管子心术内业 1319
淮南子发微 1326
浙东史学之远源 1342
释清谈与名理 1364
葛洪论老子与神仙 1368
晋元帝与庾亮 1372
六朝文士之声乐与技艺 1376
理学略论 1388
横渠学术论 1397
陆学质疑 1404
南宋政论家叶水心先生 1407
章实斋之学术思想 1426
亭林学术论 1438
张萝谷先生学术思想之特色——读张萝谷先生文集 1451
章太炎先生学术述要 1457
介绍东方学术研究社 1465
政治及政治制度史 1469
宗法 1469
论宗法政治 1477
论茂才孝廉 1483
尚书中书之起源及其升降 1488
汉代大一统政治下之政治学说 1495
两汉宾客盛衰考 1530
霍光辅政与霍氏族诛考实 1541
汉末魏晋政治思想之转变 1551
北朝南化考 1565
北周之文化与政治 1573
崔敦礼之政治思想 1591
中正制度之意义 1596
论九品中正 1601
第 四册 1609
社会史 1609
略论中国社会 1609
奉祀祖先先後意义之不同 1616
姓氏馀论 1622
两晋南朝社会阶级考 1625
六朝之奢风 1659
北史上之蜀 1685
经济史 1691
汉代赋役考 1691
两晋南朝租调制度史实疏证 1711
北朝之富商大贾 1719
租布考 1726
杂著 1733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明道与言志的问题 1733
浙大李源澄教授覆巨赞法师书 1740
伍非百先生名学丛著序 1743
论学发刊辞 1745
张氏姑墓志铭 1749
全面抗战之根本问题 1750
所望於全国同胞者 1754
如何应付国难 1758
称心而谈 1762
高中国文刍议 1765
附录: 1775
一、传记资料 1775
民国时期报刊有关李源澄报导&林庆彰辑 1775
李源澄传&犍为县志 1778
李源澄传&赖高翔 1782
李源澄与灌县灵岩书院&胡昭曦 1786
满山红叶读书声——李源澄与灵岩书院(一九四五—一九四七)的前尘往事&王国平 1788
李源澄先生(一九○九—一九五八)学术年谱简编&王川 1823
二、师友来函 1949
与李源澄论北宋变法与南宋和战书&蒙文通 1949
致李源澄&唐君毅 1953
三、著作序跋与评介 1957
李源澄诸子论文集序&唐君毅 1957
图书介绍——经学通论&不著撰人 1960
图书介绍——李源澄学术论著初编&不著撰人 1962
我搜集李源澄著作之经过&林庆彰 1964
四、学术研究 1993
蜀学後劲——李源澄先生&蒙默 1993
从廖季平先生到李源澄先生的经学片论(提纲)&蒙默 2016
李源澄的学术成就&王川 2028
李源澄经学初探——以经学通论为讨论中心&蔡长林 2045
李源澄著作目录&林庆彰 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