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论荀学之性格及其进路 1
一、为学的目的在成为圣人 1
二、知通“统类”者为圣人 5
三、“法后玉”之意义 8
四、师法在道德实践上的意义 12
五、心是道德实践的主观依据,礼义是道德实践的客观依据 15
贰、论荀子对人性的基本了解 21
一、论“性者,天之鱿也”之意义 22
二、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之意义 28
三、结论:荀子所了解的人性,乃内在于人的生命中而为与“经验之自然同质且同层者” 38
叁、论荀子是否以“心”为“性” 47
一、“心是性”是从“生而有”说 50
二、“心不是性”是从“实践工夫”说 53
肆、论荀学中“性恶善伪”的意义 75
一、“性恶善伪”的论证是透过现实生活的经验而证成的 75
二、荀子主张“性恶”反对“性善”的理向乃在于:由性而成恶乃顺而易;由性而成善乃逆而难 80
伍、论荀子的“心”在道德实践上的意义 87
一、绪言 87
二、论“心认知礼义必须作虚壹静之工夫”的意义 89
三、论“心以礼义治性”的意义 106
(一)认知礼义与认可礼义间的连结 108
(二)心以礼义来治性则人就会实践礼义 114
四、论“心”为道德实践之“依据”的意义 126
陆、孟、告了解人性之进路探讨 141
一、由孟告之辩见2子对人性的看法不同及告子了解人性之进路 142
(一)论析孟告对“人性与仁义”之关系的了解 142
(二)论孟告辩“性无善无不善” 144
(三)论孟、告辩“生之谓性”并论析告子了解人性所取之进路 146
二、孟子了解人性之进路探讨 152
(一)孟子“性善说”意指之探讨 152
(二)由孟子对“性善说”之证成见其所持以了解人性之进路 156
三、由孟子“人禽之辨”及“性命对显”见其论人性之基本立场 160
(一)论“求在内”、“求在外”非孟子区分性、命之依据 161
(二)论“人是道德的存在,有其应尽之本分”为孟子“性命对显”之依据 165
四、结论:论孟、告了解人性之进路的根本差异 176
柒、关于“如何了解仁”之探究 185
一、请了解“仁”应取的态度与进路,及“仁”本身之分位 185
二、由道穗的“觉”(即道德之感、之情、之断)之活动来体证“仁”之存在,了解它为“生命的原理”之意义 187
三、“仁”以感通为性,以润物为用 190
捌、论孟子与荀子对人性了解之根本差异 197
一、绪言 197
二、论“性善说”与“性恶说”之意指 200
(一)孟子的“性善说”及其“性”字之意指 200
(二)荀子的“性恶说”及其“性”字之意指 201
三、论孟子与荀子所了解的人性为“异质异层”之差异 204
(一)论孟子与荀子所了解的人性之为“本有”的意思有“道德的所以然”和“自然之然”之差异 205
1.论孟子的“本有”为“道德之所以然”的意思 206
2.论荀子的“本有”为“自然之然”的意思 208
(二)论孟子与荀子“本有”的意指有“异质异层”之差异 213
四、结论:论孟子与荀子对人性了解之所以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进路的不同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