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本书研究意义与研究对象 3
一、研究意义 3
二、研究对象 6
第二节 国内外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的文献及现状综述 7
一、国外研究的文献及现状 7
二、国内研究的文献及现状 10
三、问题的提出 13
第三节 本书研究结构及内容、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14
一、研究结构与研究内容概述 14
二、研究方法 17
三、理论创新 18
四、研究难点 19
第二章 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的历史研究概述 20
第一节 中国传统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的历史研究概述 20
一、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的开端 21
二、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的系统化 22
三、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的新阶段 26
四、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的高峰 27
五、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的近代发展 29
第二节 西方传统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的历史研究概述 31
一、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的历史肇端 32
二、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的近代转向 35
三、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的现代发展 37
第三章 意会(Tacit)知识的内涵与本质 43
第一节 意会(Tacit)的哲学内涵 44
一、意会的本体论:以身体为枢纽的两种觉察的认知框架 45
二、意会的认识论:对象“意义”的识知 47
三、意会的方法论:意会是主体对于客体的选择性建构 49
第二节 当代西方学界如何理解“意会” 51
第三节“tacit”的几种译法及其语义学维度分析 54
第四章 意会知识表达的哲学释义 59
第一节 意会知识表达的三种要素及其关系 60
一、言者 60
二、听者 62
三、表达效果 63
第二节 意会知识表达之内涵、表达形式及其理想模式 65
一、意会知识表达之内涵 65
二、意会知识表达之主要形式:口头与书面语言 67
三、意会知识表达的理想模式 70
第三节 意会知识表达的重要特征:不可充分表达性 71
第四节 意会知识难以表达的核心问题 74
一、文本意义与言者对文本进行表达之间的涵盖问题 74
二、言者的表述使听者理解的问题 75
三、言者与听者对于表达内容的双向接受问题 75
第五章 表达的功能及其程度化区分 78
第一节 关于“意会知识能否以语言表达”问题的两种观点 79
一、言可尽意 79
二、言不尽意 81
第二节 对两种观点的分析 84
第三节 消解“意会知识能否以语言表达”问题争论的一种可能路径 87
一、所言说的 88
二、所影响的 88
三、所蕴涵的 90
四、不可言说的 92
第六章 四种语境的意会知识表达分析 96
第一节 科学语境意会知识表达 97
一、科学语境意会知识表达的方式 99
二、科学语境意会知识表达的主要难点 104
第二节 技术语境意会知识表达 107
一、技术语境意会知识与言传知识的关系 108
二、技术语境意会知识表达的方式 109
第三节 日常生活语境意会知识表达 113
一、日常生活语境意会知识表达前提 114
二、日常生活语境意会知识表达方式 114
三、日常生活语境意会知识表达的主要难点 118
第四节 文学语境意会知识表达 119
一、文学语境意会知识表达的本质 120
二、文学语境意会知识表达的主要特征 123
三、文学语境难以表达的意会知识 126
第五节 非科学语言言说心灵之“未开垦荒野” 127
一、心灵深处的“未开垦荒野” 128
二、非科学语言把握精神与信仰 129
三、非科学语言把握心灵本质的原因 131
四、非科学语言“言说心灵”的启示 134
第七章 两种意会知识观的比较研究 137
第一节 野中郁次郎的意会核心理论 138
一、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 138
二、两类知识的转换 140
三、BA(场所)是知识转换的重要语境 142
第二节 庄子的意会观 142
" 一、言之则粗,意之则精 143
二、言意的转换 143
三、“道”在言意转换的作用 145
第三节 野中郁次郎与庄子的意会思想异同比较 146
一、两者共同之处 146
二、两者主要区别 149
第四节 两种意会观的启示 150
第八章 创造性思维的意会认知维度分析 154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 155
一、创造性思维生理机制的整体性 156
二、创造性思维心理机制的复杂性 158
三、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过程及其整合 160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意会认知维度 163
一、意会认知是一种形式的创造 164
二、意会认知水平“阈值”:作为区分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的一种标准 166
第三节 三种创造性思维形式 167
一、直觉思维 167
二、灵感思维 173
三、顿悟思维 176
第九章 意会知识表达的实践路径分析 181
第一节 意会知识表达在企业中的特点 181
一、意会知识表达促进企业员工进步与发展 183
二、意会知识表达推动企业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 186
三、意会知识表达带来企业培训手段的多元化 188
第二节 意会知识表达在创造教育中的思路分析:以《创造学》课程为例 189
一、创造教育的一种思路:成物与成思 190
二、创造教育从“成物”向“成思”发展的必要性 192
三、《创造学》之创造教育的两种层面 193
四、《创造学》的成物成思转化路径分析 195
第十章 构建理性交流平台 203
第一节 理性交流及其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203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结论与不足 205
一、主要结论 205
二、不足之处 206
主要参考文献 208
后记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