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当代判释》PDF下载

  • 购买积分:2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汝钧著;国立编译馆主编
  • 出 版 社: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9571515090
  • 页数:83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佛教的当代判释概要 1

一、舍边中道 1

二、法有我无 2

三、即法体空 3

四、识中现有 5

五、挟相立量 6

六、空有互融 7

七、佛性偏觉 8

八、佛性圆觉 11

九、委身他力 12

十、无相立体 13

十一、佛性解构 14

第二章 宗教性的现象学涵义的自我设准 17

一、本质明觉我 18

二、静态的觉证与动态的觉证 20

三、委身他力我与罪、苦、死 24

四、委身的意义 28

五、关于自我转化 30

六、救赎问题 33

七、迷觉背反我 35

八、久松真一论背反 38

九、迷执与明觉:一念无明法性心 40

十、迷执的对治 44

十一、京都学派哲学的观点 47

十二、我的省思与对京都哲学的回应 49

十三、我对迷觉背反问题的总的省察 52

十四、关于总别观照我 55

十五、由判教的线索到判教的基准 57

第三章 我的判教基准 59

一、判教的基准:动感问题 59

二、判教的基准:认识问题 72

三、形象与外物:知识论与存有论 79

第四章 先贤的教相判释 85

一、关于教相判释 85

二、法藏《华严五教章》所述前此的判教法 88

三、前此的判教法的局限性 91

四、太虚、印顺的教相判释 99

五、太虚、印顺的判教法的局限性 109

六、禅宗宗密的判教法及其缺失 116

七、华严宗法藏的判教法 122

八、法藏的判教法的缺失 128

九、关于顿教的问题 131

十、唐君毅先生论华严宗的顿教与我的回应 135

十一、日本学者论顿教 142

十二、顿教作为实践方法看 147

十三、法藏的思路 154

十四、关于性起问题 160

第五章 天台宗智顗的判教法 169

一、天台宗智顗的判教法 169

二、以佛性观念为主脉来为四教定位 171

三、四教的特色 176

四、四门入实相 179

五、天台宗判教的得失 182

第六章 舍边中道 189

一、舍边中道 190

二、总的评论 198

第七章 法有我无 207

一、说一切有部 207

二、经量部 214

三、总的评论 216

第八章 即法体空 223

一、中观学 224

二、般若思想 236

三、关于般若波罗蜜多 246

四、总的评论 260

第九章 识中现有 269

一、唯识与阿赖耶识、末那识 271

二、安慧的诠释的启发性 278

三、识转变的宇宙论涵义与动感 284

四、识中现有 291

五、对世间的关怀与认识 298

六、总别观照我 302

七、总的评论 305

第十章 挟相立量 315

一、佛教知识论的建立与陈那的有关著作 315

二、唯识学与经量部之间 318

三、认识对象的条件 325

四、认识对象及其种类 334

五、认识对象是自己与「自己认识」 338

六、认识机能或手段:现量 340

七、心灵现量与瑜伽直觉 344

八、认识机能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 349

九、范畴问题 352

十、分别与离分别 356

十一、穆克己论分别与离分别 361

十二、彻尔巴特斯基论陈那与康德 365

第十一章 空有互融 377

一、无形象知识论与有形象知识论 377

二、寂护的思想方向 380

三、空有互融说的一些关连点 386

四、寂护的空有互融说 389

五、莲华戒的空有互融说 392

六、从动感与知识看 396

第十二章 佛性偏觉 403

一、超越的分解 404

二、关于佛性偏觉 406

三、如来藏系的自性清净心 410

四、如来藏的普遍性与现起问题 414

五、华严宗的性起思想 418

六、法界缘起 420

七、达摩与早期禅的真性真心观 425

八、即清净心是佛 431

九、明镜心与客尘烦恼的分离 435

十、如来禅与祖师禅 440

十一、灵知真性 443

十二、总的评论 447

十三、真理与方法 452

第十三章 佛性圆觉 457

一、背反与圆觉 457

二、一念无明法性心 462

三、法性与无明当体一如 466

四、一念三千的存有论义与工夫论义 471

五、如来禅与祖师禅 477

六、无住与无一物:工夫论与存有论的交集 479

七、体与用的交融 489

八、平常心是道 496

九、强烈的主体性意识 500

十、动感的巅峰发展 504

十一、总的评论 509

十二、总的评论(续) 519

十三、体用问题 528

第十四章 委身他力 539

一、净土教法的基本文献与信仰 539

二、《无量寿经》的思想 542

三、《阿弥陀经》与《观无量寿经》的思想 547

四、由净土三经到京都学派 553

五、西田几多郎论悲哀 558

六、论名号 564

七、论信 568

八、由虚无主义经空到身土不二思想的转向 572

九、身体观与情意中的空观 575

十、忏悔与忏悔道 580

十一、自我放弃与「大非即大悲」 585

十二、忏悔道哲学的力动转向 592

十三、田边哲学与西田哲学 599

第十五章 无相立体 607

一、京都学派的定位与成员 607

二、京都哲学与佛学 612

三、久松真一之属于京都学派 616

四、久松真一在禅佛教方面的经验与体证 627

五、东洋的无 630

六、无相的自我 635

七、人的生命存在之构造的三个导向:FAS 641

八、终极的二律背反 651

九、觉悟与救赎 655

十、善恶问题 659

十一、禅与现代世界 663

十二、对于久松的禅观特别是史观的评论与批判 669

第十六章 佛性解构 679

一、所谓「批判佛教」 679

二、批判佛教的批判性和佛教的批判性 683

三、界论与佛性(通于如来藏、本觉、清净心) 685

四、对于界一观念的深入的文献学兼摄义理的探讨 690

五、高崎直道对界论的回应 696

六、批判佛教与缘起说 698

七、《大般涅盘经》论佛性 703

八、其他大乘经论论佛性、如来藏及界 716

九、琼格对《佛性论》的研究 723

十、对场所哲学、场所佛教的批判 727

十一、场所哲学、场所佛教的批判性 732

十二、关于本觉思想 738

十三、佛教的涉俗问题 741

十四、佛性、如来藏的普遍性是方便法门 745

十五、禅不是佛教? 748

十六、道与场所 752

十七、结论 756

后记 761

索引 767

凡例 767

哲学名相索引 769

人名索引 799

著书、论文索引 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