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编 1949—1959年间的儿童文学 1
第一章 社会主义儿童文学的诞生 3
第一节 建设新的中国儿童文学 3
第二节 “黄金时代”——十年创作成就综述 11
第三节 五十年代儿童文学的局限 20
第二章 老作家对儿童文学的新贡献 29
第一节 概述 29
第二节 叶圣陶 冰心 32
第三节 张天翼 严文井 41
第四节 陈伯吹 贺宜 50
第五节 金近 包蕾 57
第六节 高士其 叶君健 65
第七节 袁静 郭风 74
第三章 儿童文学新人的大量涌现 84
第一节 概述 84
第二节 刘真、胡奇、徐光耀 89
第三节 任大霖、任大星、萧平 97
第四节 杲向真、张有德、刘饶民 106
第五节 柯岩、袁鹰、任溶溶 116
第六节 葛翠琳、洪汛涛、黄庆云 127
第七节 刘厚明、任德耀、乔羽 135
第八节 郑文光、于止、萧建亨 144
第四章 儿童文学理论的建设 153
第一节 概述 153
第二节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介绍及其影响 159
第三节 关于《慧眼》和《老鼠的一家》的讨论 163
第四节 陈伯吹的儿童文学理论 171
第五节 贺宜的儿童文学理论 175
第二编 1960—1965年间的儿童文学 181
第一章 在曲折中前进的儿童文学 183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后期儿童文学领域的思想斗争 183
第二节 “反修防修”旗帜下的儿童文学创作 189
第二章 在摸索中前进的儿童文学 197
第一节 六十年代前期的儿童诗歌 197
第二节 六十年代前期的儿童小说 201
第三节 六十年代前期的童话寓言 211
第四节 六十年代前期的儿童电影和戏剧文学 214
第五节 六十年代前期的儿童科学文艺 220
第三章 “左”的干扰下的儿童文学理论 224
第一节 概述 224
第二节 对“古人动物满天飞,可怜寂寞工农兵”和“亲切论”、“趣味论”的批判 229
第三节 关于新童话的讨论 234
第三编 1966—1976年间的儿童文学 239
第一章 毁灭性的十年 241
第一节 1966—1970年的“绝对空白期” 241
第二节 1971—1976年“帮八股”影响下的儿童文学 243
第二章 “文革”十年间的儿童文学创作 247
第一节 政治功利化了的儿童诗歌 247
第二节 《红雨》和“文革”中有影响的儿童小说 251
第三节 浩然和他的儿童小说 259
第四节 从小说到电影的《闪闪的红星》 265
第四编 1977—1988年间的儿童文学 273
第一章 儿童文学的春天 275
第一节 庐山会议和儿童文学领域的拨乱反正 275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出版、评奖、交流、科研、教学等活动的展开 278
第三节 老中青作家的辛勤耕耘——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概貌和特色 285
第四节 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290
第二章 新时期的儿童诗歌 294
第一节 概述 294
第二节 金波和田地的儿童诗 303
第三节 圣野和鲁兵的儿童诗 309
第四节 张继楼和张秋生的儿童诗 317
第五节 郭风和吴然的儿童散文诗 322
第三章 新时期的儿童小说 330
第一节 概貌 330
第二节 “伤痕文学”勃兴中的儿童小说 336
第三节 “反思文学”思潮与儿童“问题小说”的崛起 345
第四节 从“新人小说”到“探索小说”的兴起 352
第五节 农村乡土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的进展 361
第六节 新时期“动物小说”的开拓 369
第七节 中、长篇儿童小说的收获 378
第四章 新时期的童话和寓言 389
第一节 概貌 389
第二节 老作家的童话新作 394
第三节 孙幼军、宗璞的童话创作 398
第四节 富于喜剧色彩的童话 406
第五节 富于抒情色彩的童话 412
第六节 新时期的儿童寓言创作 419
第五章 新时期的儿童散文、报告文学 425
第一节 新时期儿童散文的概貌 425
第二节 回忆童年生活题材的散文 430
第三节 现实生活题材的儿童散文 440
第四节 其他题材的儿童散文 444
第五节 新时期儿童报告文学的概貌 452
第六节 “小新星”题材的儿童报告文学 455
第七节 其他题材的儿童报告文学 462
第六章 新时期的儿童戏剧影视文学 471
第一节 概述 471
第二节 新时期的儿童戏剧文学 478
第三节 新时期的儿童电影文学 485
第四节 新时期的儿童电视文学 491
第七章 新时期的儿童科学文艺 497
第一节 概貌 497
第二节 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的儿童科幻小说 506
第三节 鲁克、冰子的科学童话 515
第四节 儿童科学诗和科学小品 522
第八章 新时期儿童文学理论的发展态势 530
第一节 概述 530
第二节 儿童文学理论中几个主要问题的探讨 540
第三节 关于少年小说创作的几次讨论 548
第四节 关于现代童话创作的讨论 553
结束语 560
后记 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