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不应期效应及其理论假设 1
第一节 心理不应期效应的界定及其研究范式 2
一 心理不应期效应 2
二 心理不应期效应的研究范式 3
三 产生心理不应期效应的基本加工过程 4
第二节 反应选择瓶颈模型 8
一 反应选择瓶颈模型的加工原理 8
二 对认知延迟位置的诊断方法 9
三 反应选择瓶颈模型的加工特点 11
四 反应选择瓶颈模型的实验证据 15
第三节 中枢能量共享模型 18
一 中枢能量共享模型的加工原理 18
二 中枢能量共享模型对不同任务重叠程度的预测 21
三 中枢能量共享模型的加工特点 24
第四节 对RSB模型和CCS模型的评价和总结 31
一 RSB模型和CCS模型的分歧点 31
二 RSB模型和CCS模型的共同点 34
第二章 重叠任务情境下的任务转换加工过程 35
第一节 任务转换亏损理论 35
一 任务转换亏损的研究范式 35
二 任务转换亏损的理论解释及其实验证据 36
第二节 PRP范式下任务转换中的执行控制加工 41
一 执行加工交互控制模型 42
二 两成分模型 42
第三章 心理旋转的研究及其加工过程 44
第一节 心理旋转的研究及其理论 44
一 经典的心理旋转研究及其重要发现 44
二 字符旋转实验 46
三 经典心理旋转的加工过程 50
第二节 心理旋转与瓶颈加工机制 51
一 RSB模型和CCS模型对瓶颈加工机制的预测 51
二 心理旋转加工是否受瓶颈加工机制的制约? 51
三 采用心理旋转任务探讨瓶颈加工机制的优点分析 54
第四章 研究目的及研究框架 56
第一节 研究目的 56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框架 58
第五章 正反判断条件下的心理不应期效应研究 61
第一节 实验一:PRP效应的初步验证性研究 62
一 研究目的 62
二 研究方法 62
三 结果与分析 63
四 讨论 69
第二节 实验二:较大旋转角度差条件下的PRP效应 71
一 研究目的 71
二 研究方法 72
三 结果与分析 72
四 讨论 76
第三节 实验三:两种任务最大限度重合条件下的PRP效应 78
一 研究目的 78
二 研究方法 79
三 结果与分析 79
四 讨论 82
第四节 实验四:刺激短暂呈现对PRP效应的影响 85
一 研究目的 85
二 研究方法 85
三 结果与分析 85
四 讨论 88
第五节 实验五:呈现方式对PRP效应的影响 90
一 研究目的 90
二 研究方法 91
三 结果与分析 91
四 讨论 98
第六章 类别判断条件下的PRP效应研究 103
第一节 实验六:类别判断对PRP的影响 104
一 研究目的 104
二 研究方法 105
三 结果与分析 106
四 讨论 108
第二节 实验七:高低音限定类别、正反判断对PRP效应的影响 109
一 研究目的 109
二 研究方法 110
三 结果与分析 111
四 讨论 117
第七章 任务重复与任务转换条件下的PRP效应研究 121
第一节 实验八:任务转换条件下类别—正反判断对PRP效应的影响 123
一 研究目的 123
二 研究方法 123
三 结果与分析 124
四 讨论 127
第二节 实验九:任务转换条件下正反—类别判断对PRP效应的影响 128
一 研究目的 128
二 研究方法 128
三 结果与分析 129
四 讨论 132
第三节 实验十:任务重复条件下类别—类别判断对PRP效应的影响 132
一 研究目的 132
二 研究方法 133
三 结果与分析 134
四 讨论 136
第四节 实验十一:任务重复条件下正反—正反判断对PRP效应的影响 137
一 研究目的 137
二 研究方法 137
三 结果与分析 138
四 讨论 141
第八章 Go-NoGo条件下的PRP效应研究 143
第一节 实验十二:单线索提示条件下的心理不应期效应 145
一 研究目的 145
二 研究方法 145
三 结果与分析 146
四 讨论 151
第二节 实验十三:复合线索提示条件下的PRP效应 154
一 研究目的 154
二 研究方法 154
三 结果与分析 155
四 讨论 159
第三节 实验十四:文字复合线索提示条件下的PRP效应 160
一 研究目的 160
二 研究方法 161
三 结果与分析 161
四 讨论 165
第九章 PRP效应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168
第一节 实验十五:重叠任务条件下PRP效应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171
一 研究目的 171
二 研究方法 171
三 结果与分析 173
四 讨论 177
第二节 实验十六:T1不反应条件下PRP效应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178
一 研究目的 178
二 研究方法 178
三 结果与分析 179
四 讨论 182
第十章 PRP效应与注意资源的关系 184
第一节 综合讨论 184
一 T2上的PRP效应 186
二 T2刺激的难度和复杂度效应 186
三 SOA与T2刺激难度的交互作用 187
四 RT1与SOA长短的变化 189
五 RT1与T2难度参数的变化 192
六 RT1与RT2间的相关问题 193
七 PRP效应中的神经通道问题与任务转换亏损问题 194
八 Go-NoGo条件下的PRP效应 194
九 PRP效应的ERP成分 195
十 T1和T2的相互关系及双任务干扰效应 196
第二节 心理旋转与瓶颈加工机制 196
第三节 总结论 198
参考文献 200
后记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