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进,靳静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64502041
  • 页数:365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分为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根据高职学生培养的特点,借鉴多方面的有益经验,本教材注意引用相关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成果,注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专业相关基础应用能力及概括、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避免与交叉学科有关知识的重复,力求体现强基础、重应用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目标,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其它专业课及临床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第一篇 免疫学 3

第一章 免疫学绪论 3

第一节 免疫的概念 3

第二节 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3

第三节 免疫的基本类型 4

第二章 抗原 7

第一节 有关抗原的基本概念 7

一、抗原与抗原的特性 7

二、抗原决定基及其种类 8

第二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8

一、异物性 8

二、特异性 9

第三节 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 9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9

二、宿主因素 10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10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10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 10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1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11

四、其他分类 12

第五节 超抗原和佐剂 12

一、超抗原 12

二、佐剂 12

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和抗体 13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4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14

二、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16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6

一、V区的功能 17

二、C区的功能 17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18

一、外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18

二、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18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19

一、IgG 19

二、IgA 20

三、IgM 20

四、IgD 20

五、IgE 20

第五节 人工制备抗体 21

一、多克隆抗体 21

二、单克隆抗体 21

三、基因工程抗体 21

第四章 补体系统 23

第一节 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3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23

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24

三、补体的理化特性 24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 24

一、经典途径 24

二、MBL途径 27

三、替代途径 27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29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节与补体受体 30

一、补体活化的调节 30

二、补体受体 30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意义 31

一、补体的生物功能 31

二、补体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31

第五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33

第一节 人类MHC分子的结构、分布和主要生理功能 34

一、HLA-Ⅰ类分子 34

二、HLA-Ⅱ类分子 35

第二节 人类MHC的基因结构 36

第三节 HLA的遗传特点和基因的检测与命名 38

一、HLA的遗传特点 38

二、HLA系统基因的检测和命名 39

第四节 HLA的医学意义 39

一、HLA与器官移植 39

二、HLA与疾病的相关性 39

三、HLA与人类学 40

四、HLA与母胎关系 40

五、HLA与法医 41

第六章 免疫系统 42

第一节 免疫器官 42

一、中枢免疫器官 42

二、外周免疫器官 45

三、淋巴细胞再循环 48

第二节 免疫细胞 49

一、淋巴细胞 49

二、抗原递呈细胞 57

第三节 免疫分子 59

一、细胞因子 59

二、白细胞分化抗原 60

三、黏附分子 61

第七章 免疫应答 62

第一节 免疫应答概述 62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 62

二、免疫应答的过程和场所 63

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63

一、B细胞对TD-Ag的免疫应答 64

二、B细胞对TI-Ag的免疫应答 65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 66

第三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67

一、识别活化阶段 68

二、增殖分化和效应阶段 69

第八章 超敏反应 74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74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75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76

三、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77

四、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78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79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79

二、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80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81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81

二、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82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83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84

二、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85

第九章 免疫学检测法 86

第一节 抗原或抗体的体外检测 86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86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 87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和检测方法 88

第二节 免疫细胞的测定 91

一、淋巴细胞的分离与类型鉴定 91

二、免疫细胞功能测定 93

第十章 免疫学防治 96

第一节 免疫学预防 96

一、人工免疫的概念和种类 96

二、用于人工免疫的生物制品 97

三、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98

第二节 免疫学治疗 99

一、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100

二、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100

三、药物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101

第二篇 医学微生物学 105

第十一章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 105

一、微生物与医学微生物学 105

二、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06

三、我国微生物学的现状 107

第十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08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08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09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109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14

第三节 细菌形态检查法 119

一、显微镜放大法 119

二、细菌染色法 119

第十三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代谢 121

第一节 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121

一、细菌的营养物质 121

二、细菌的生长繁殖 122

第二节 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 124

一、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生化反应 124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医学上的意义 125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126

一、培养基 126

二、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127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127

第十四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129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129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129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130

三、人体正常菌群及其意义 132

第二节 消毒与灭菌 133

一、物理方法 134

二、化学方法 135

第十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39

第一节 细菌变异的现象 139

第二节 与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 140

一、细菌的染色体 140

二、细菌的质粒 140

三、噬菌体 141

四、转座子 142

第三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发生机制 144

一、基因突变 144

二、基因转移和重组 144

第四节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149

第十六章 细菌的感染及机体抗细菌感染的免疫性 152

第一节 细菌的感染 152

一、细菌的毒力物质 153

二、细菌侵入的数量 157

三、细菌侵入的部位 157

第二节 机体抗细菌感染的免疫性 157

一、非特异性免疫 157

二、特异性免疫 160

第三节 传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 161

一、传染的来源 161

二、传染的途径 162

三、传染的类型 162

第十七章 病原性球菌 165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65

一、生物学性状 16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8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69

四、防治原则 170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70

一、链球菌的分类 170

二、生物学性状 171

三、致病性 173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175

五、防治原则 175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176

一、生物学性状 176

二、致病性 177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78

四、防治原则 179

第四节 奈瑟菌属 179

一、淋病奈瑟菌 179

二、脑膜炎奈瑟菌 180

第十八章 肠道杆菌 182

第一节 埃希菌属 183

一、生物学性状 183

二、致病性 184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87

四、防治原则 187

第二节 志贺菌属 188

一、生物学性状 18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9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91

四、防治原则 191

第三节 沙门菌属 192

一、生物学性状 19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4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96

四、防治原则 198

第十九章 弧菌属 199

第一节 霍乱弧菌 199

一、生物学性状 199

二、致病性 201

三、免疫性 202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202

五、防治原则 202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203

第二十章 分枝杆菌属 204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204

一、生物学性状 205

二、致病性 206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208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209

五、特异性防治 210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210

第二十一章 厌氧性细菌 212

第一节 梭菌属 212

一、破伤风梭菌 212

二、产气荚膜梭菌 214

三、肉毒梭菌 216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217

一、拟杆菌属 217

二、其他无芽胞厌氧菌 218

第二十二章 棒状杆菌属 220

一、生物学性状 22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1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22

四、防治原则 223

第二十三章 其他致病菌 224

第一节 嗜血杆菌属 224

一、生物学性状 22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5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25

四、防治原则 225

第二节 鲍特菌属 225

一、生物学性状 22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5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26

四、防治原则 226

第三节 假单胞菌属 226

一、生物学性状 22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7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27

四、防治原则 227

第四节 弯曲菌属 227

第五节 幽门螺杆菌 228

第六节 动物源性细菌 228

一、布氏菌属 228

二、耶尔森菌属 230

三、炭疽杆菌 232

第二十四章 其他原核微生物 234

第一节 衣原体 234

一、生物学性状 23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6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37

四、防治原则 237

第二节 支原体 237

一、概述 238

二、肺炎支原体 239

三、其他支原体 239

第三节 立克次体 239

一、生物学性状 24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0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41

四、防治原则 242

第四节 螺旋体 242

一、梅毒螺旋体 242

二、其他螺旋体 244

第二十五章 放线菌与真菌 246

第一节 放线菌属 246

一、生物学性状 24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47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247

四、防治原则 247

第二节 真菌 247

一、生物学性状 24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5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50

四、防治原则 251

附一:主要病原性真菌 251

附二:深部感染真菌 252

第二十六章 病毒学总论 254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特征 254

一、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254

二、病毒的增殖 257

三、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260

四、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261

第二节 病毒的感染 262

一、病毒的感染途径与类型 262

二、病毒的致病机制 263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265

一、天然免疫 265

二、获得性免疫 266

第四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 267

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267

二、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270

第二十七章 病毒学各论 272

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272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272

二、麻疹病毒 274

三、腮腺炎病毒 275

四、风疹病毒 275

五、冠状病毒 275

六、呼吸道合胞病毒 276

第二节 肠道病毒 276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276

二、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277

三、轮状病毒 277

第三节 肝炎病毒 278

一、甲型肝炎病毒 278

二、乙型肝炎病毒 279

三、丙型肝炎病毒 284

四、丁型肝炎病毒 285

五、戊型肝炎病毒 286

第四节 虫媒病毒 286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86

二、出血热病毒 287

第五节 疱疹病毒 287

一、单纯疱疹病毒 287

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88

第六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89

第七节 其他病毒 291

一、狂犬病毒 291

二、人乳头瘤病毒 292

第三篇 人体寄生虫学 295

第二十八章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295

一、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 295

二、寄生虫和宿主的相互作用 297

三、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298

四、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特点 301

五、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302

六、医学寄生虫的分类 303

七、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304

第二十九章 医学蠕虫 306

第一节 线虫 306

一、似蚓蛔线虫 307

二、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309

三、蠕形住肠线虫 311

四、毛首鞭形线虫 313

五、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 314

六、旋毛形线虫 316

第二节 吸虫 318

一、华支睾吸虫 319

二、卫氏并殖吸虫 320

三、布氏姜片吸虫 323

四、日本血吸虫 324

第三节 绦虫 327

一、链状带绦虫 328

二、肥胖带绦虫 331

三、细粒棘球绦虫 332

第三十章 医学原虫 335

第一节 原虫概述 335

一、形态 335

二、生理 336

三、生活史 336

四、致病特点 336

五、常见医学原虫种类 337

第二节 叶足虫 338

第三节 鞭毛虫 341

一、杜氏利什曼原虫 341

二、蓝氏贾第鞭毛虫 343

三、阴道毛滴虫 345

第四节 孢子虫 346

一、疟原虫 346

二、刚地弓形虫 352

三、卡氏肺孢子虫 355

四、隐孢子虫 356

第三十一章 医学节肢动物 358

第一节 概述 358

一、节肢动物重要特征 358

二、医学节肢动物的主要类群 358

三、医学节肢动物对人类的危害 359

四、我国主要虫媒病 360

第二节 昆虫纲 360

一、蝇 361

二、蚊 362

第三节 蛛形纲 363

参考文献 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