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江泽民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
1.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5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7
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9
4.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回答的基本问题 12
5.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14
6.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论基础 16
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 18
8.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19
二 中共十五大对确立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伟大贡献 22
1.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命名 22
2.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科学论证 24
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表述 30
4.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34
导论 41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 41
第一节 1956—196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42
一、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 43
二、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 45
三、经济体制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8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理论准备 52
一、以“三项指示为纲”,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 52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把革命落实到生产上 56
三、提出全面的整顿,实行改革的首次试验 59
第三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61
一、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两个凡是” 62
二、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展社会生产力 66
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70
四、进行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72
第二章 对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经验的总结 75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76
一、实现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76
二、发展商品经济,坚持价值规律 79
三、坚持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81
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建立中国式的经济体制 83
五、建立中国式的政治体制 86
六、科学文化建设的方针 89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人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91
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92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96
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 100
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04
五、坚持独立自主和积极发展对外合作 108
第三节 邓小平对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经验的总结 112
一、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113
二、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 117
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120
四、要按照社会经济规律发展生产力 122
五、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125
六、实现计划和市场的内在结合 128
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31
第三章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135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初步提出 136
一、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36
二、党的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 139
三、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141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概括 143
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概念的制定 145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148
一、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再认识 149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阐发 152
三、党的基本路线的科学概括 155
四、邓小平理论轮廓的概括 158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完整创立 162
一、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63
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65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168
四、邓小平理论的系统总结 172
第四章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76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涵义 176
一、邓小平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学说 177
二、邓小平理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和策略 180
三、邓小平理论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体系 184
四、邓小平理论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87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理论结构 189
一、邓小平理论中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189
二、社会主义生产力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 191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前提 195
四、邓小平理论的两大理论支柱 199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结构 202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逻辑范畴 202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起始范畴和终结范畴 204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中介范畴和核心范畴 207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的继续丰富和发展 21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新进展 212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213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17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形态 21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2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224
二、现代企业制度理论的进一步丰富 230
三、分配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232
第三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新探索 236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十二大关系的提出 236
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规律的概括 241
三、经济和社会展重要方针的全面制定 244
四、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48
五、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 250
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52
第四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 256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内容 258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内涵 260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264
四、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267
哲学 273
第一章 实践唯物主义思想 273
第一节 实践范畴的科学涵义 274
一、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 274
二、把事物当作实践去理解 279
三、实践形式的历史发展 281
第二节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 285
一、“实事求是”与实践范畴 286
二、实践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288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91
四、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293
第三节 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296
一、生产劳动是社会生活的本原 297
二、生产劳动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00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06
第二章 实事求是 310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的历史发展 311
一、我国古代“实事求是”范畴的内涵 311
二、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范畴的规定和运用 313
三、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的发展 318
第二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321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321
二、思想路线是一个认识论体系 326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332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36
一、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337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发扬民主 342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 346
第三章 发展理论 353
第一节 发展才是硬道理 354
一、飞跃使发展成为硬道理 354
二、发展速度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根本因素 358
三、时代主题的哲学概括 362
第二节 参与发展 364
一、发展的主题是社会发展 365
二、人的“参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69
三、发挥人的自觉的能动性是“参与发展”的出发点 372
第三节 波浪式发展的规律 374
一、波浪式发展的核心是上一个台阶 375
二、“发展一巩固一再发展” 377
第四章 现代社会生产力论 381
第一节 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382
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382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84
三、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 387
第二节 发展生产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 392
一、综合国力是一种整体力量 393
二、经济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395
三、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398
第三节 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 401
一、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401
二、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客观内容 405
三、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 407
第四节 现代社会生产力决定论的新内涵 410
一、历史决定论内涵的历史演变 410
二、历史决定论的核心是生产力决定论 412
三、科学技术决定论是生产力决定论范畴 415
第五章 群众主体理论 419
第一节 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419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420
二、群众主体的结构 423
三、为维护群众的利益而斗争 428
第二节 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 431
一、群众路线内容的新概括 431
二、群众运动是实行群众路线的的一种形式 436
三、群众路线在经济建设中的运用 440
第三节 杰出人物的作用和地位 443
一、领袖在历史上的杰出作用 443
二、领袖是历史的选择 446
三、制度对领袖地位和作用的制约性 449
第六章 社会结构理论 453
第一节 社会形态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454
一、社会形态的结构 454
二、社会形态的功能 456
三、社会结构决定社会功能 459
第二节 社会基本制度和社会体制 462
一、社会制度是社会结构的法律形式 462
二、社会结构的二重性 465
三、社会基本制度中主体和非主体的结构 472
四、主体社会主义和局域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 475
第七章 社会矛盾理论 479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480
一、社会基本矛盾诸方面之间的适应性和矛盾性:社会基本制度和社会体制 480
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适应性和矛盾性: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483
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矛盾的适应性和矛盾性:政治、文化基本制度和政治、文化体制 488
第二节 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491
一、阶级社会中的主要矛盾 491
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495
三、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问题上的拨乱反正 501
四、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相互关系 504
第三节 阶级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507
一、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特殊形式的遗留 507
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可能产生剥削阶级 511
三、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矛盾的性质和解决阶级矛盾的方法 514
第八章 社会革命理论 518
第一节 对社会革命范畴的诠释 518
一、传统理论中的社会革命概念 519
二、社会革命的广泛含义 521
三、第一次革命和第二次革命 525
第二节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529
一、第二次革命的根源和目的 530
二、第二次革命的基本问题 533
第三节 革命的战略和策略 537
一、战略和策略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科学 537
二、革命战略的基本问题 540
三、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思想 544
第九章 价值理论 547
第一节 价值的一般规定 547
一、经济、实用、美观的价值观 548
二、价值是具体的 552
第二节 社会价值 554
一、什么是社会价值 555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价值的主体 558
三、社会价值评价的标准 563
第三节 历史价值评价 569
一、坚持历史评价的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569
二、历史评价的历史主义方法 573
三、在历史评价中实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