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节 问题与方法 1
第二节 进路与线索 6
第三节 意义与不足 16
第一编 谱系溯源 21
第一章“心”的分析 21
第一节“心”的喻象 21
一、心为藏器 23
二、心似泉镜 26
三、小结 41
第二节“心”的溯源 42
一、孟子论“心” 43
二、庄子论“心” 48
三、小结 63
第二章“知”:心的功能分析 66
第一节“知”的喻象 66
一、“知”为明德 66
二、“知常”曰“明” 73
第二节“知”的溯源 78
一、宗密论“知” 78
二、阳明论“知” 91
第三章“心为字母的若干分析 101
第一节“仁”字 103
一、方寸之地 103
二、一阳来复 104
三、知其有仁 108
第二节“性”字 115
一、性之生生 115
二、φυσζ和nature 117
三、性为大本 120
第三节“德”字 123
一、自得为德 123
二、直心为德 126
三、受中而生 130
第四节(万)物 133
一、物之三训 133
二、生生物化 138
三、成物知也 142
四、与物同体 144
第二编 喻象通论 149
第四章 水泉与道迹 149
第一节“泉”之“流溢” 149
一、“原”流泉滂,“逝”者如斯 149
二、有“源”由己,无“源”从物 154
三、心泉与流传物 156
第二节“道”之“开辟” 162
一、循道而行 162
二、注于江海 165
三、道统骨血 171
第五章 种子与植物 174
第一节 一阳来复 174
第二节 物动则萌 176
第三节 仁者天心 180
第四节 返土归藏 184
第六章 日与镜 188
第一节 镜日相融 188
一、“本心之明,皎如白日” 188
二、“圆者主明,日月化身” 191
三、“良知恒照,无所偏倚” 193
四、“浮云微尘,过而不染” 196
第二节 镜—境的意蕴 198
第七章 光与灵明 202
第一节 幽明相生 202
一、大梵光明 202
二、澄明与“無” 204
三、知白守黑 207
第二节 发乎天光 209
一、静立的思 209
二、光的种子 213
三、发窍灵明 215
第三节 藏神见光 219
一、回光照内 219
二、玉色则形 222
三、圣思也轻 227
第四节 光之闪耀 229
一、美善同源 229
二、美在闪耀 233
三、与物无际 237
第三编 诠释法与工夫论 245
第八章 两种诠释法 245
第一节“水”的诠释法 245
第二节“木”的诠释法 250
一、大本一源,盈科而进 251
二、种德养心,删其繁枝 261
三、以意逆志,得其环中 267
第九章 工夫论 276
第一节 静坐:“水”的工夫论 276
一、保养灌溉 276
二、浑化明尽 277
三、洗心退藏 280
四、凝之又凝 282
第二节 立志:“木”的工夫论 283
一、立志:布种培根原 283
二、灌溉:萌芽渐舒发 289
三、养正:时时删繁枝 292
四、熟仁:畅茂皆由天 307
第三节 磨镜:“镜”的工夫论 313
第四节 光景与光明 322
一、光景鬼窟 322
二、打破光景,自然为宗 336
三、光明境界 343
第十章 补正和反思 347
第一节 镜喻补正 347
第二节 朱王异同 350
第三节 思路一:知与仁 357
第四节 思路二:光景与形而上学 369
一、儒家“光一镜”和“光景”问题 369
二、西方“光—镜”和近代“形而上学”问题 371
三、神秘主义的生命之镜和真理之镜 372
参考文献 374
后记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