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质量的基本概念 1
1.1.1 产品质量特性 1
1.1.2 常用的质量概念 2
1.1.3 主要质量指标 3
1.1.4 现代质量观 3
1.2 质量工程 6
1.2.1 质量控制模型 7
1.2.2 质量控制方法 7
1.2.2.1 抽样检验 7
1.2.2.2 统计过程控制 8
1.2.2.3 试验设计 9
1.2.3 典型的质量工作方法 9
1.2.3.1 PDCA循环 10
1.2.3.2 质量目标管理 11
1.2.4 小结 14
1.3 质量控制的发展 15
1.3.1 国外质量控制的发展 15
1.3.2 我国的质量控制简介 16
第2章 质量管理常用工具 18
2.1 质量管理传统工具 18
2.1.1 排列图 18
2.1.1.1 排列图的概念 18
2.1.1.2 排列图的绘制步骤 18
2.1.1.3 排列图的注意事项 20
2.1.2 因果图 20
2.1.2.1 因果图的概念 20
2.1.2.2 因果图的绘制 21
2.1.2.3 因果图的注意事项 22
2.1.2.4 排列图和因果图的组合使用 22
2.1.3 直方图 23
2.1.3.1 直方图的概念 23
2.1.3.2 直方图的作用 23
2.1.3.3 位置、散度、偏度和峰度 24
2.1.3.4 直方图的作图步骤 25
2.1.3.5 直方图的观察和分析 27
2.1.4 调查表 28
2.1.4.1 工序分布调查表 29
2.1.4.2 不合格项调查表 30
2.1.4.3 不合格位置调查表 30
2.1.4.4 不合格原因调查表 31
2.1.5 散点图 32
2.1.6 控制图 33
2.1.6.1 正常波动的特点 34
2.1.6.2 异常波动的特点 34
2.1.7 流程图 35
2.1.7.1 流程图的概念 35
2.1.7.2 流程图应用步骤 35
2.1.8 分层法 36
2.1.8.1 分层法的概念 36
2.1.8.2 常用分层方法 36
2.1.8.3 分层法的应用步骤 36
2.1.8.4 实例 36
2.1.9 质量改进工具的应用过程 38
2.2 质量管理的新七种工具 39
2.2.1 关联图法 40
2.2.1.1 关联图的概念 40
2.2.1.2 关联图法的应用步骤 40
2.2.2 亲和图法(KJ法) 40
2.2.2.1 亲和图的概念 40
2.2.2.2 亲和图的绘制步骤 41
2.2.2.3 亲和图法的特点 41
2.2.2.4 亲和图的适用范围 41
2.2.3 系统图法 41
2.2.3.1 系统图的概念 41
2.2.3.2 系统图的绘制程序 42
2.2.3.3 系统图法的主要用途 42
2.2.4 矩阵图法 42
2.2.4.1 矩阵图法的概念 42
2.2.4.2 常见的矩阵图类型 42
2.2.4.3 制作矩阵图的步骤 43
2.2.4.4 矩阵图法的用途 43
2.2.5 矩阵数据分析法 43
2.2.5.1 矩阵数据分析法的原理 43
2.2.5.2 矩阵数据分析法的步骤 43
2.2.5.3 矩阵数据分析法的用途 43
2.2.6 过程决策程序图法(PDPC法) 44
2.2.6.1 过程决策程序图的原理 44
2.2.6.2 过程决策图法的步骤 44
2.2.6.3 过程决策图法的用途 45
2.2.7 网络图法 45
2.3 质量管理新、老七种工具的简单对比 45
第3章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47
3.1 相关和回归的概念 47
3.2 相关分析 47
3.2.1 简单相关系数 48
3.2.2 相关系数检验 48
3.3 线性回归模型和参数估计 49
3.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概念 49
3.3.2 线性回归模型 50
3.3.3 回归参数估计 50
3.4 回归方程与回归系数的检验 52
3.4.1 复相关系数 52
3.4.2 回归模型的F检验 53
3.4.3 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53
3.5 基于回归分析的预测 54
3.5.1 点预测 55
3.5.2 区间预测 55
第4章 控制图的原理和方法 57
4.1 控制图的统计学基础 57
4.1.1 质量波动理论 57
4.1.2 基本原则 58
4.1.3 抽样风险 62
4.1.4 平均链长 63
4.1.5 统计过程控制方案 63
4.2 控制图的分类与选择 63
4.2.1 控制图的分类 63
4.2.1.1 分析用控制图 65
4.2.1.2 控制用控制图 65
4.2.2 控制图的选择 65
4.3 控制限 66
4.3.1 控制限的选取 67
4.3.2 控制限与规格限的关系 67
4.3.3 误警率 68
4.3.4 概率限 69
4.3.5 警戒限 70
4.4 漂移敏感性 70
4.4.1 正态分布 70
4.4.2 非正态分布 71
4.5 抽样方案 72
4.5.1 检出能力 73
4.5.2 反应时间 74
4.5.3 样本量 75
4.5.4 采样频率 75
4.5.5 抽样方案的选择 76
4.6 合理分组 76
4.7 控制图的观察与分析 77
4.7.1 判异的基本准则 78
4.7.2 漂移或链 78
4.7.3 趋势 78
4.7.4 分层 79
4.7.5 混合 79
4.7.6 系统循环或周期性 79
4.7.7 判异附加准则的应用 79
4.7.7.1 判异准则的相关性 79
4.7.7.2 判异准则对平均链长的影响 80
4.8 控制图的用途与使用方法 82
4.8.1 控制图的用途 82
4.8.2 控制图的使用方法 84
第5章 计量控制图 85
5.1 均值-极差控制图 85
5.1.1 评估初始控制限 87
5.1.2 生产控制限 88
5.1.3 使用标准μ和σ的?和R图 88
5.2 均值-标准差控制图 88
5.2.1 使用标准μ和σ的?和S图 90
5.2.2 基于变样本的控制限 90
5.3 单值控制图 91
5.3.1 单值-移动极差(I-MR)图 91
5.3.1.1 正态性检验 92
5.3.1.2 漂移敏感性 95
5.3.1.3 非正态数据的I-MR图 95
5.3.2 I-MR-R(S)图 97
第6章 计数控制图 100
6.1 属性检测与记录 100
6.1.1 属性检测 100
6.1.2 缺陷率与生产收益 100
6.2 计件控制图 100
6.2.1 p图 101
6.2.1.1 具有目标值p0的p图 102
6.2.1.2 变样本p图 102
6.2.1.3 样本量 105
6.2.2 np图 106
6.3 计点控制图 107
6.3.1 u图 107
6.3.1.1 具有目标值u0的u图 108
6.3.1.2 变样本u图 109
6.3.1.3 样本量 111
6.3.2 c图 113
第7章 高级控制图 114
7.1 极端情形的统计质量控制 114
7.2 累积和控制图(CUSUM) 114
7.2.1 累积和图的设计 116
7.2.2 累积和图的解释 118
7.2.3 定位当前过程均值 119
7.2.4 快速初始响应(FIR) 120
7.2.5 漂移敏感性 121
7.3 指数滑动平均控制图(EWMA) 121
7.3.1 指数滑动平均控制图的设计 122
7.3.2 指数滑动平均控制图的比较 124
7.3.3 漂移敏感性 125
7.3.4 控制图的比较与选择 125
7.4 短周期控制图 126
7.4.1 Z图 128
7.4.2 σ的估计 129
7.5 高产过程控制图 130
7.5.1 累积计数控制图(CCC) 130
7.5.2 累积质量控制图(CQC) 131
第8章 过程能力分析 132
8.1 过程能力分析的基本概念 132
8.1.1 过程能力与过程波动 132
8.1.2 过程能力分析的目的 132
8.1.3 过程能力分析的基本流程 132
8.2 多变异分析 133
8.2.1 多变异分析的分类 134
8.2.2 多变异分析的方法 134
8.3 计量过程能力指数 135
8.3.1 过程能力指数Cp 135
8.3.1.1 双侧公差情形的过程能力指数 135
8.3.1.2 单侧公差情形的过程能力指数 136
8.3.2 过程能力指数Cpk 137
8.3.3 Cp和Cpk的联合运用 137
8.3.4 过程能力指数与不合格品率的关系 138
8.4 计数过程能力指数 138
第9章 试验设计 140
9.1 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步骤 140
9.1.1 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140
9.1.2 试验设计的实施步骤 140
9.2 单因子试验设计 141
9.2.1 单因子试验的统计模型 141
9.2.2 单因子试验的方差分析 142
9.3 二因子试验设计 145
9.3.1 无重复的二因子试验 145
9.3.2 有重复的二因子试验 148
9.4 正交设计 151
9.4.1 正交表 151
9.4.2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152
9.4.3 正交试验设计的数据分析 153
9.4.3.1 正交试验设计的直观分析 153
9.4.3.2 正交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 157
9.5 均匀设计 163
9.5.1 均匀设计表 164
9.5.2 均匀设计步骤 164
9.5.3 数据分析 164
9.6 田口设计 165
9.6.1 田口设计的基本思想 166
9.6.2 稳健性设计与分析 166
9.6.3 灵敏度分析 171
第10章 抽样检验 175
10.1 抽样检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75
10.1.1 抽样检验概述 175
10.1.2 常用名词术语 176
10.1.3 常用抽样检验方案 178
10.1.4 抽样检验的一般原理 179
10.1.4.1 接收概率及操作特性曲线(OC曲线) 179
10.1.4.2 接收概率的计算 180
10.1.4.3 抽样检验的两类风险 182
10.1.4.4 平均检验总数和平均检出质量 183
10.2 计数型抽样检验方案 185
10.3 计量抽样检验方案 187
10.3.1 具有下规格限的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方案 187
10.3.2 具有上规格限的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方案 189
10.3.3 具有双侧规格限的标准型一次抽样检验方案 191
第11章 测量系统分析 193
11.1 测量系统概述 193
11.1.1 测量系统及其组成要素 193
11.1.2 表征数据质量的指标 194
11.1.3 测量系统的基本要求 195
11.1.3.1 测量系统的分辨力 196
11.1.3.2 测量系统的统计稳定性 196
11.1.3.3 测量系统的线性性 197
11.1.4 测量系统分析的作用、目的和适用范围 199
11.1.4.1 测量系统分析的作用和目的 199
11.1.4.2 测量系统分析的适用范围 200
11.2 测量系统的波动 200
11.2.1 重复性 201
11.2.2 再现性 203
11.2.3 零件间的变差 204
11.2.4 测量数据的结构与波动 205
11.2.5 R&R对过程能力指数Cp的影响 206
11.3 评定重复性和再现性的统计方法 207
11.3.1 数据的收集 207
11.3.2 绘制均值折线图 208
11.3.3 平方和分解与方差分析 209
11.3.4 各种方差与变差的估计 211
11.3.5 评定测量系统的均值极差法 212
附表 216
附表1 相关系数检验表 216
附表2 控制图相关系数表 217
附表3 常用正交表 218
附表4 均匀设计表 223
附表5 抽样检验用表 229
参考文献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