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总论 3
第一章 概述 3
第一节 生殖毒理学概述 5
一、生殖毒理学的定义 5
二、生殖毒性的危害 6
三、可能对人类生殖健康产生影响的环境有害因素 6
四、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
第二节 发育毒理学概述 7
一、发育毒理学的定义 7
二、发育毒理学的发展简史 8
三、发育毒性的危害 10
四、目前已知对人类具有致畸效应的有害因素 11
第三节 生殖发育毒理学研究展望 11
第二章雄(男)性生殖系统结构与功能 14
第一节雄(男)性生殖系统结构 14
一、内生殖器 14
二、外生殖器 17
三、男性尿道 17
第二节雄(男)性生殖系统功能 18
一、睾丸的精子生成 18
二、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18
三、睾丸的代谢功能 20
四、睾丸的生物转化功能 20
五、睾丸功能的调节 22
第三章 雌(女)性生殖系统结构与功能 24
第一节 雌(女)性生殖系统结构 24
一、内生殖器 24
二、外生殖器 26
三、乳房 27
四、会阴 27
第二节雌(女)性生殖系统功能 27
一、卵巢卵泡的发育 27
二、黄体的形成 29
三、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的变化 29
四、卵泡发育的激素调节 30
五、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32
六、妊娠 34
第四章 致动物(人)生殖发育毒性的外源化学物及其毒性表现 38
第一节 致雄性动物生殖发育毒性的外源化学物及其毒性表现 38
一、致雄性动物生殖器官形态学的改变 39
二、对雄性动物睾丸细胞的毒性 67
三、与雄性动物生殖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 67
四、对雄性动物睾丸某些酶活性的影响 102
五、对睾丸细胞某些遗传物质的影响 102
六、对睾丸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 102
七、对雄性小鼠生殖行为的影响 136
八、对雄性动物生殖器官肿瘤影响 136
第二节 致雌性动物生殖发育毒性的外源化学物及其毒性表现 137
一、对卵巢的影响 137
二、对雌性动物生殖内分泌的影响 138
三、对卵巢生殖功能的影响 138
四、发育毒性 148
五、对雌性动物生殖器官肿瘤影响 151
第三节 外源化学物致人类生殖损伤的表现 156
一、环境有害因素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影响 156
二、外源化学物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 164
三、夫妇双方均接触环境有害因素对生殖健康的影响 169
第五章 外源化学物致生殖系统损伤的机制 180
第一节 概述 180
一、致雄性生殖毒性机制概述 180
二、致雌性生殖毒性机制概述 182
第二节 细胞死亡 184
一、细胞胀亡 184
二、细胞凋亡 184
第三节 外源化学物致生殖系统损伤的细胞学基础 188
一、氧化应激与亚硝化应激 188
第四节 对血一生精小管屏障的影响 193
第五节 对睾丸与卵巢生物转化功能的影响 194
一、对睾丸生物转化功能的影响 194
二、对类固醇合成酶的影响 195
第六节DNA损伤与修复 197
第七节 致生殖器官肿瘤机制 199
一、睾丸间质细胞瘤 199
二、卵巢癌 202
三、阴道透明细胞癌 203
第八节 环境内分泌干扰作用 204
一、雌激素干扰物 204
二、雄激素干扰物 207
第九节 矿物质代谢紊乱 207
第六章雄(男)性生殖毒性研究方法 214
第一节 概述 214
第二节 整体动物实验 216
一、实验程序 216
二、生殖器官毒性实验观察指标 219
三、显性致死实验 221
第三节 体外试验 224
一、睾丸间质细胞分离与原代培养 224
二、生精细胞的分离和短期培养 225
三、支持细胞的分离和原代培养 227
第四节 男性生殖流行病学研究 229
一、生育力的研究 229
二、生殖结局 230
第七章雌(女)性生殖毒理学研究方法 232
第一节 概述 232
第二节 整体动物实验 234
一、实验程序 234
二、生殖器官毒性实验观察指标 236
第三节 体外试验 238
一、卵巢颗粒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 238
二、黄体细胞分离及原代培养 239
三、卵泡体外分离及培养 240
第四节 女性生殖流行病学研究 241
一、生育力的研究 241
二、生殖结局 242
第八章 发育毒性研究方法 245
第一节 概述 245
第二节 动物发育毒性实验 246
一、实验程序 246
二、三段生殖毒性实验 247
三、一代或多代生殖毒性实验 254
第三节 发育毒性筛选实验 257
一、整体预筛实验 257
二、体外预筛试验 259
第二部分 外源化学物致生殖与发育毒性 267
第九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267
第一节 铅及其化合物 267
一、理化性质 26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67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67
四、毒性概述 268
五、毒性表现 270
六、毒性机制 273
第二节 汞及其化合物 277
一、理化性质 27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77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78
四、毒性概述 278
五、毒性表现 281
六、毒性机制 283
第三节 镉及其化合物 284
一、理化性质 28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8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85
四、毒性概述 285
五、毒性表现 288
六、毒性机制 291
第四节 锰及其化合物 293
一、理化性质 29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293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294
四、毒性概述 294
五、毒性表现 296
六、毒性机制 298
第五节 镍及其化合物 300
一、理化性质 300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00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00
四、毒性概述 302
五、毒性表现 305
六、毒性机制 308
第十章 类金属及其化合物 318
第一节 碘及其化合物 318
一、理化性质 318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18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18
四、毒性概述 319
五、毒性表现 321
六、毒性机制 324
第二节 砷及其化合物 325
一、理化性质 32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2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26
四、毒性概述 326
五、毒性表现 330
六、毒性机制 330
第十一章 芳香烃类 335
第一节苯、甲苯与二甲苯 335
一、理化性质 33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3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35
四、毒性概述 336
五、毒性表现 341
六、毒性机制 350
第二节 苯乙烯 352
一、理化性质 352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52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52
四、毒性概述 353
五、毒性表现 355
六、毒性机制 357
第三节 多氯联苯 358
一、理化性质 358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58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59
四、毒性概述 360
五、毒性表现 362
六、毒性机制 366
第十二章硫、氟及其化合物 373
第一节 二硫化碳 373
一、理化性质 37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73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73
四、毒性概述 374
五、毒性表现 376
六、毒性机制 380
第二节 氟及其化合物 381
一、理化性质 381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81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82
四、毒性概述 382
五、毒性表现 386
六、毒性机制 387
第十三章 腈类、烷类及卤代烷类 392
第一节 丙烯腈 392
一、理化性质 392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392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392
四、毒性概述 393
五、毒性表现 395
六、毒性机制 400
第二节 正己烷 403
一、理化性质 40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403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403
四、毒性概述 404
五、毒性表现及机制 406
第三节1,2一二溴一3一氯丙烷 408
一、理化性质 408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408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408
四、毒性概述 409
五、毒性表现 411
六、毒性机制 412
第十四章 醇类与醛类 416
第一节 乙醇 416
一、理化性质 416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416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416
四、毒性概述 418
五、毒性表现 421
六、毒性机制 423
第二节2一乙氧基乙醇 426
一、理化性质 426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426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427
四、毒性概述 427
五、毒性表现 428
六、毒性机制 431
第三节 甲醛 431
一、理化性质 431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432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432
四、毒性概述 432
五、毒性表现 434
六、毒性机制 435
第十五章 氯代烯烃类 441
第一节 氯乙烯 441
一、理化性质 441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441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441
四、毒性概述 442
五、毒性表现 445
六、毒性机制 448
第二节 三氯乙烯 448
一、理化性质 448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448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449
四、毒性概述 450
五、毒性表现 453
六、毒性机制 454
第三节 二?英 455
一、理化性质 45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456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458
四、毒性概述 459
五、毒性表现 463
六、毒性机制 465
第四节 氯丁二烯 471
一、理化性质 471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471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471
四、毒性概述 472
五、毒性表现 474
六、毒性机制 476
第十六章 酚类和酯类 483
第一节 双酚A 483
一、理化性质 48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483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484
四、毒性概述 484
五、毒性表现 485
六、毒性机制 488
第二节 邻苯二甲酸酯类 489
一、理化性质 48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490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491
四、毒性概述 492
五、毒性表现 494
六、毒性机制 496
第十七章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 503
第一节 二硝基苯 503
一、理化性质 50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503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503
四、毒性概述 504
五、毒性表现 505
六、毒性机制 507
第二节 三硝基甲苯 508
一、理化性质 508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508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509
四、毒性概述 510
五、毒性表现 515
六、毒性机制 517
第十八章 酰胺类 521
第一节 丙烯酰胺 521
一、理化性质 521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521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522
四、毒性概述 522
五、毒性表现 524
六、毒性机制 526
第二节 环磷酰胺 526
一、理化性质 526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527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527
四、毒性概述 528
五、毒性表现 529
六、毒性机制 531
第十九章 有机磷农药 537
一、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 53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537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537
四、毒性概述 537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541
第二十章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556
一、理化性质 556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556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556
四、毒性概述 556
五、毒性表现 559
六、毒性机制 561
第二十一章 氯代烃杀虫剂 566
第一节 概述 566
一、分类 566
二、特性 566
三、环境危害 566
四、毒性概述 567
五、防治原则 568
第二节 滴滴涕 568
一、理化性质 568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56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569
四、毒性概述 569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571
第三节 六六六 574
一、理化性质 57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57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575
四、毒性概述 575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576
第四节 甲氧滴滴涕 578
一、理化性质 578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578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578
四、毒性概述 578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 579
第二十二章 放射性核素 587
第一节铀 587
一、理化性质 58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587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588
四、毒性概述 589
五、毒性表现 592
六、毒性机制 593
第二节氚 594
一、理化性质 59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 59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595
四、毒性概述 595
五、毒性表现 597
六、毒性机制 598
第二十三章 药物 601
第一节 己烯雌酚 601
一、概述 601
二、用途与药理作用 602
三、毒性表现 603
四、毒性机制 604
第二节 棉籽油和棉酚 605
一、概述 605
二、用途与药理作用 606
三、毒性表现 607
四、毒性机制 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