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乐记》的生命精神 1
第一节 “感于物而动”的生命精神 1
一 “感于物而动”的主体意识 2
二 “感于物而动”与心物互动 3
第二节 “感于物而动”与生命之气 5
一 《乐记》的“气”论 6
二 《乐记》与中国文论的“气”论 9
第三节 乐“反人道之正”的生命精神 17
一 “乐为大”的生民精神 17
二 中和之美的立乐之方 21
第二章 《乐记》的超越精神 25
第一节 《乐记》对个人生理欲望的超越 25
一 人性对动物性的审美超越 25
二 人性对欲望的提升 30
第二节 《乐记》对“天下皆宁”的追求 33
一 “乐以治心”与“血气和平” 33
二 “移风易俗”与“天下皆宁” 38
第三章 《乐记》的艺术精神 42
第一节 对艺术创造主体性的高扬 42
一 艺术创造主体的神圣性 42
二 艺术创造主体要具有正确的“前理解” 47
第二节 艺术创造主体的和谐之情 50
一 艺术创造主体要“慎所以感” 50
二 艺术创造主体要善于调控好恶 54
三 艺术创造高扬和谐之情 57
第四章 《乐记》的艺术发生论 61
第一节 社会兴衰与艺术的发生 61
一 “治世”对乐的影响 61
二 “乱世”对乐的影响 64
三 “亡国”对乐的影响 67
第二节 “乐由中出”的内在轨迹 69
一 诗歌舞发生的心理机制 69
二 创造主体的心物互动 73
第五章 《乐记》的艺术真实论 81
第一节 对生活真实的审美选择 81
一 “慎所以感”的前提是审美判断 81
二 “惟君子为能知乐” 86
第二节 “唯乐不可以为伪”对艺术真实的把握 90
一 “唯乐不可以为伪”的审美内涵 90
二 乐是创造主体情感的审美表现 94
三 “情深”、“气盛”与和顺积中的情感真实 96
第六章 《乐记》对中国文论的影响 98
第一节 《乐记》对先秦两汉时期中国文论的影响 98
一 《乐记》与荀子的《乐论》 98
二 《乐记》对两汉时期中国文论的影响 100
第二节 《乐记》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论的影响 107
一 《乐记》与阮籍的《乐论》 107
二 《乐记》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108
三 《乐记》与刁雍的《兴礼乐表》 109
四 《乐记》与沈约的《宋书》 110
五 《乐记》与刘勰的《文心雕龙》 110
第三节 《乐记》对隋唐宋时期中国文论的影响 112
一 《乐记》在隋代的影响 112
二 《乐记》在唐代的影响 113
三 《乐记》在宋代的影响 116
第四节 《乐记》对元明清时期中国文论的影响 121
一 《乐记》在元代的影响 122
二 《乐记》在明代的影响 124
三 《乐记》在清代的影响 125
第五节 《乐记》对现当代时期中国文论的影响 129
一 杨荫浏的《乐记》研究 129
二 吕骥的《乐记》研究 130
三 叶朗的《乐记》研究 130
四 蒋孔阳的《乐记》研究 131
五 蔡仲德的《乐记》研究 132
六 其他学者的《乐记》研究 132
第七章 《乐记》与中国文论的合和精神 136
第一节 《乐记》之“合和”运思方式的结构层次 136
一 整体性和对待性 137
二 结构性和层次性 139
三 流转性和模糊性 142
第二节 合和精神与中国文论的传统 146
一 合和是一种对待矛盾差异的智慧 147
二 合和精神在文质、性情论中的表现 149
三 合和精神在唐代诗文论中的表现 155
第八章 《乐记》与中国文论的教化精神 165
第一节 《乐记》言“教”特点与中国文论精神 165
一 对教化主体的规定 166
二 言“教”重“时” 172
三 言“教”重“遗音”、“遗味” 177
四 “以道制欲” 179
第二节 教化精神与中国文论的传统 183
一 教化之功 184
二 辅时及物 187
三 比兴深者通物理 190
第九章 《乐记》与中国文论的人本精神 196
第一节 “乐”之“德”与中国文论的人本精神 196
一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196
二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199
第二节 “乐”之“象”与中国文论的人本精神 201
一 人是符号动物 201
二 使德成象 207
三 使德成象追求的是表达方式 211
四 以象兴境 230
第十章 《乐记》与中国文论的感兴精神 238
第一节 《乐记》言“感”与中国文论的心物关系 238
一 兴喻与兴寄 238
二 兴感、兴会、兴味和兴趣 242
三 兴是对心物双向运动的激活 247
第二节 感兴精神与中国文论的传统 249
一 情以物兴 250
二 物以情观 253
三 艺境生成的要素与机制 257
主要参考文献 261
后记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