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徐玉坤 1
绪论 1
第1单元 文化意识坐胎的童少年时期——胡适文化思想的原发过程 5
第一章 徽州学者家族的光照 6
1 幼时习得程朱理学遗风 6
第二章 父亲“遗嘱”的心理投影 15
2 博览群书——文化功底的训练 15
3 不疑处有疑——思考精神的培养 22
第三章 母亲“成名”的预言召唤 27
4 母爱——胡适的“防身之具” 27
5 母教与胡适童年人格的两面性 33
第四章 在“未知世界”中寻找自我 38
6 知识和思想的积极求索 38
7 “心绪灰冷”和生活的堕落 50
第2单元 文化意识萌发的青年时期——胡适文化思想的继发过程 56
第一章 职业选择的自我设计 58
8 天分、兴趣的发现 58
9 社会价值取向的思考 70
10 文学发现视野的诱感 75
第二章 思维方法的守恒定势 99
11 四十年文化生命的“主宰” 100
12 “不争哲学”的真理圆圈 108
第三章 广交朋友的人际关系 112
13 开放自我与自觉交流 112
14 文化学者的眼光透视 120
15 “容忍”、“持平”的现代意识 126
第四章 文化观念的反思寻根 133
16 “评判态度”的历史视角 133
17 “灵肉冲突”价值观的抉择 141
18 道德观念的折衷与反拨 152
第3单元 文化意识创造的中青年时期——胡适文化思想的整合过程 164
第一章 时代机遇的把握 165
19 机智的选择 165
第二章 文学革命的自我认定 172
20 “去志己决”的执着追求 172
21 “立异为高”的创造机制 180
22 “首举义旗之急先锋” 188
第三章 文学的进化观念 200
23 “双重进化”的文学走向 200
第四章 “人的文学”与“自由的文学 206
24 人的生存的两重性束缚 206
25 “文学这东西不能由政府来指导” 215
第五章 文学的价值评判 223
26 文学之优劣不在“济用”而在“美感” 223
第六章 文学理论批评 231
27 社会批评与美学批评 231
28 理想主义与实际主义 244
附录一 铁花公遗嘱 250
附录二 铁花胡公家传 253
跋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