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从名士风度到圣贤气象 6
一 魏晋名士风度及其双重人格 6
二 宋明圣贤气象 12
三 名士风度与圣贤气象的内在关联 21
(一)士大夫的主体意识 22
(二)名教可乐的问题 24
(三)情性的问题 25
(四)性与天道的问题 28
第二章 玄学、理学“身心之学”的思想理路 32
一 绪论 32
二 玄学的身心思想 36
(一)精神权威的崩溃与个体自我的崛起 36
(二)名士的身心追求与困境 41
(三)魏晋身心之学的依据:性与理 46
三 理学的身心之学 50
(一)理学的个体自我意识 51
(二)理学的身心一体观 55
(三)身心之学与性理之学 58
四 玄学、理学“身心之学”的发展理路 63
(一)从“遗其形骸”到“形骸与天地相应” 64
(二)从“无心”到“大心” 67
(三)从自然之我到名教之我 72
第三章 玄学、理学“性理之学”的思想理路 75
一 绪论 75
二 先秦性理观念溯源 79
三 玄学:建构性理学说的早期形态 87
四 理学:性理学的完成 101
五 性理学的建构与中国哲学的精神 112
第四章 玄学、理学的经典诠释方法及其联系 126
一 绪论 126
二 玄学、理学的言意之辨 128
(一)经典诠释与言意之辨 128
(二)玄学、理学对历史文本的肯定:言与意的联系 131
(三)思想创新的依据:言与意的差异 135
三 玄学、理学的本末、体用之辨 141
(一)玄学的经典诠释方法:本末之辨 142
(二)理学的经典诠释方法:体用之辨 148
(三)理学体用之辨与玄学本体诠释方法的传承关系 152
(四)理学体用之辨对玄学本体诠释方法的发展 157
第五章 玄学、理学《论语》学的学术理路 163
一 绪论 163
二 玄学《论语》学与内圣之道 171
(一)圣人之道的价值取向:自然与名教 172
(二)圣人之道的本体:道与无 176
(三)圣人之道的方法:“体无”、“明道” 179
三 理学《论语》学与内圣之道 184
(一)经典诠释 187
(二)本体建构 191
(三)下学上达工夫 194
四 两种《论语》学的学术理路 198
(一)一致的本体诠释方法 199
(二)相通的精神境界 202
(三)同构的哲学体系 205
第六章 玄学、理学的《周易》义理学及其理路 212
一 绪论 212
二 王弼的《周易》义理学 217
(一)义理的学术形式特征 218
(二)义理的人文内涵 222
(三)实用理性的义理 226
(四)本体论的义理 230
三 程颐的《周易》义理学 233
(一)程颐义理《易》学对王弼之学的传承 234
(二)体用一源的《易》理 241
(三)卦才与人生境遇 248
四 《周易》义理学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258
(一)从理性化的神灵到理性化的哲学 259
(二)义理易学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264
结论 275
主要参考及征引文献 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