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弘扬国学的现实意义 1
一、国学的内涵 1
二、五四以来围绕国学地位的论争 3
三、当前国学所处的地位 4
四、宏扬国学的现实意义 6
五、当前学术界对国学的认识 9
第二讲 关于孔子和《论语》及儒家学派 14
一、孔子的身世 14
(一)孔子降生的传说 14
(二)孔子的从政经历 16
(三)孔子的教学活动 20
(四)孔子晚年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与整理 20
二、《论语》的成书 22
三、儒家学派的来源 24
第三讲 孔子的为政思想的现实意义 27
一、为政以德,爱民为本 27
(一)“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27
(二)“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28
(三)“惠而不费,劳而不怨”的内涵 29
(四)仁人的五种品德 31
(五)孔子的德治思想的两个层面 32
(六)强调道德具有超越一切的无形力量 32
二、富民为本,教民为先 34
(一)把富民置于为政的重要位置 34
(二)富民之后,重在教育 35
(三)追求富贵,符合礼仪 35
三、在位谋政,莅职尽责 36
(一)在其位,谋其政 36
(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8
四、德主刑辅,宽猛相济 39
(一)道德教化的优越性及法律刑罚的局限性 39
(二)辅之于刑罚,德刑兼施、宽猛相济 40
五、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 42
(一)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 42
(二)儒家历来重视“名节”,强调“慎独” 43
(三)“其身正,不令而行” 44
(四)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46
第四讲 孔子忠孝观的再认识及传统道德的回归 48
一、“孝悌”是儒家所推崇的个人品德 48
(一)孔子关于“孝”的论述 49
(二)封建社会的“丁忧”和“守制” 50
(三)古代至孝的故事 51
(四)关于“悌”的内涵 54
(五)关于“忠孝不能双全” 55
二、忠,是君子必具之品德,是孝的更高层次的表现 57
(一)忠是君子必备之品德 57
(二)君臣关系的广义理解 57
(三)儒家的忠君是有条件的 59
第五讲 儒家人才观在现代社会(企业)的应用 61
一、 “知人”是“用人”的先决条件 61
二、德才兼备,是用人的重要标准 63
(一)坚持全面看人,慎选贤才 64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64
(三)选人标准,服从“治世” 65
三、“用人”要做到各尽其才 67
四、用人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68
五、知人、用人的理论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72
(一)制定适应现代企业的人才标准和用人原则 72
(二)应用“德才观”做好各层次人才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73
(三)唯贤是举是领导的重要职责 74
(四)因事择人,视能授权 74
(五)组建团队应坚持长短搭配原则 75
(六)“用”、“养”并重原则 76
(七)人才评估的德、能、勤、绩原则 76
第六讲 儒家的修身思想对现代人(企业员工)的启示 77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精华 77
(一)儒家修身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77
(二)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内容 78
(三)孔子谈修身,对弟子的告诫 80
(四)淡泊名利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84
二、儒家修身思想对现代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启示 86
(一)企业员工的素质概述 86
(二)企业主要领导人(经理)需要的基本素质 87
(三)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90
第七讲 孔子的治学精神对现代青年的启示 92
一、学习的目的性 92
(一)“学而优则仕”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92
(二)“学而优则仕”的消极影响 93
(三)孔子所主张的学习目的有两方面 93
二、学习的重要性 94
三、学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94
四、学习的态度 95
(一)善于向别人的长处学习 95
(二)勇于向身份地位低于自己的人学习 95
五、学习要刻苦 96
六、孔子的治学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97
(一)积极进取,奋力追求 97
(二)认真读书 98
(三)读书,不分年龄,不论早晚,只要用心专一就有收获 100
第八讲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03
一、孔子的教学活动 103
(一)孔子生活的社会背景 103
(二)孔子的教学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03
(三)孔子的言传和身教 104
(四)培养推行德政礼治的人才 105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105
(一)重视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 105
(二)重视知识传授和实践训练 106
三、孔子的教学特点 107
(一)因材施教 107
(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109
(三)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109
四、我们在教育领域学习孔子什么 111
(一)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诱导 111
(二)我们对学生要因材施教 112
第九讲 庄子——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114
一、庄子其人 114
二、庄子的哲学思想 115
(一)追求绝对自由和永恒 115
(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116
(三)主张“无为”,顺从“天道” 118
(四)淡薄名利,快乐人生 121
(五)不受生死祸福的困扰,寻求宁静超越的境界 123
(六)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124
三、庄子的社会政治理想 125
(一)否定仕义礼乐等社会道德与政治制度 125
(二)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126
(三)向往安闲自在的平等生活 127
四、《庄子》的艺术价值 128
(一)睿智的思辨和浓郁的抒情结合 128
(二)奇特的想象与盎然的诗意交融 130
(三)艺术之境蕴涵深刻的哲理 130
五、庄子的历史地位 131
第十讲 苏东坡与“乌台诗案” 133
一、反对变法而被贬谪 133
二、震惊全国的“乌台诗案” 134
(一)欲置苏轼于死地的御史 135
(二)“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 136
(三)招罪惹灾的《山村》诗 137
(四)悲痛凄伤的诀别诗 138
(五)险恶诗案,化险为夷 139
(六)“乌台诗案”余波未平 140
三、苏轼与王安石的恩怨 140
(一)“乌台诗案”与王安石是否有关 140
(二)苏王互相赏识,却政见不合 141
(三)王安石上书神宗营救苏轼 142
(四)相聚江宁,诗酒唱和 143
四、旧派排挤,新派贬谪 143
(一)贬谪惠州 144
(二)再贬海南 145
五、“达则兼治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145
第十一讲 陆游的壮志未酬和爱情悲剧 147
一、陆游诗中,贯穿着爱国主题 147
二、陆游的爱情悲剧 152
(一)封建礼教是造成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 152
(二)一曲凄婉哀痛的爱情悲歌 153
(三)生死相依,梦绕魂牵 156
第十二讲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58
第十三讲 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功过 162
一、唐代的科举是推荐和考试相结合 162
(一)唐代初期科考比较公开公正 162
(二)唐代中后期拉关系走后门之风愈演愈烈 164
二、宋代措施严密,制度完善 164
(一)“锁院”制度的确立 164
(二)殿试成为定制 164
(三)“别试”、“糊名”及“誊录” 165
(四)科举考试中几则具体事例 165
三、科举历来是国家大典 167
四、对科场案例的严厉处罚 168
(一)顺治四年的江南科场案 169
(二)康熙五十年的江南科场案 169
(三)康熙五十年河南科场案 170
五、考试选才的价值 170
第十四讲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 172
一、《西厢记》的成书过程 172
(一)元稹的《莺莺传》 172
(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73
二、《西厢记》剧情简介 174
三、《西厢记》的思想价值 176
四、《西厢记》的艺术价值 177
(一)在人物塑造上有所突破 177
(二)结构有突破性的创新 179
(三)优美的雅曲文辞,浓郁的诗情画意 179
(四)化用名诗佳句,蕴涵新的意境 182
第十五讲 《阅微草堂笔记》——一幅触目惊心的历史画卷 185
一、揭露了封建官场的凶险和腐败 185
二、揭露了官绅豪强的骄奢淫逸和残暴丑恶 189
三、揭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和血泪 190
四、反映了下层妇女被奴役、被蹂躏的苦难 190
五、描写了青年男女坚贞的爱情和社会酿成的悲剧 191
六、揭露了封建理学的虚伪和偏执 194
七、赞颂了普通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196
八、写出了人间万象和市井百态 197
九、《阅微草堂笔记》的艺术和思想上的得失 199
第十六讲 古典诗歌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作用 202
一、高度的艺术魅力 丰富的思想内涵 202
二、激励精神意志、陶冶思想情操 207
第十七讲 诗词的传承关系 211
一、创作风格方面的传承 211
(一)浪漫主义的传承 212
(二)现实主义的传承 216
二、艺术技巧方面的传承 222
后记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