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
1.1.1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2
1.1.2 宏观经济学的内容 2
1.1.3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 4
1.2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6
1.2.1 总量分析方法 6
1.2.2 边际分析法 6
1.2.3 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方法 6
1.2.4 静态的、比较静态的和动态的分析方法 7
1.2.5 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方法 7
1.2.6 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方法 8
1.2.7 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方法 8
1.3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8
1.3.1 宏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8
1.3.2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9
1.3.3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10
1.3.4 宏观经济学的演变 11
1.4 本书的体系安排 13
本章小结 15
思考与练习 16
第2章 国民收入核算 18
2.1 国内生产总值 19
2.1.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19
2.1.2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20
2.1.3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20
2.1.4 与国内生产总值相关的其他指标 21
2.2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23
2.2.1 支出法 23
2.2.2 收入法 24
2.2.3 部门法 25
2.2.4 国民生产总值核算指标的局限 26
2.3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27
2.3.1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28
2.3.2 三部门经济中的核算恒等式 29
2.3.3 四部门经济中的核算恒等式 29
本章小结 31
思考与练习 32
第3章 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 35
3.1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原理 35
3.1.1 必要的假定 35
3.1.2 均衡国民收入的含义 35
3.1.3 投资等于储蓄 37
3.2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37
3.2.1 消费函数 37
3.2.2 储蓄函数 39
3.2.3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41
3.2.4 长期消费曲线与短期消费曲线 41
3.3 消费理论的发展 43
3.3.1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定 43
3.3.2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 44
3.3.3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44
3.4 两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45
3.4.1 使用消费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45
3.4.2 使用储蓄函数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46
3.5 三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47
3.6 四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50
3.7 乘数原理 51
3.7.1 乘数效应 51
3.7.2 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53
3.7.3 四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55
本章小结 56
思考与练习 57
第4章 IS-LM模型 59
4.1 投资的决定 59
4.1.1 投资的概念 59
4.1.2 资本边际效率 60
4.1.3 影响投资的重要因素——利率 62
4.2 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 62
4.2.1 IS曲线的概念及推导 62
4.2.2 IS曲线的斜率 63
4.2.3 IS曲线的移动 64
4.2.4 产品市场的非均衡 66
4.2.5 三部门IS曲线 66
4.3 利率的决定 66
4.3.1 货币的需求 67
4.3.2 货币的供给 69
4.3.3 货币供求的均衡 70
4.4 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 70
4.4.1 LM曲线的含义及推导 70
4.4.2 LM曲线的斜率 72
4.4.3 LM曲线的移动 73
4.4.4 货币市场的失衡 73
4.5 IS-LM模型 74
4.5.1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 74
4.5.2 非均衡的自动调整 75
4.5.3 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75
本章小结 76
思考与练习 76
第5章 宏观经济政策 78
5.1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78
5.1.1 充分就业 78
5.1.2 价格稳定 79
5.1.3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79
5.1.4 国际收支平衡 79
5.2 财政政策 81
5.2.1 财政政策的含义和内容 81
5.2.2 财政政策工具 82
5.2.3 财政政策的实施 83
5.2.4 财政政策的效果 87
5.3 货币政策 91
5.3.1 货币 91
5.3.2 银行与货币供给 94
5.3.3 货币政策 96
5.3.4 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 99
5.3.5 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99
5.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混合 102
5.4.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102
5.4.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 103
本章小结 106
思考与练习 106
第6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09
6.1 总需求 109
6.1.1 总需求定义 109
6.1.2 总需求曲线 109
6.1.3 总需求函数及图形推导 110
6.1.4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12
6.2 总供给 113
6.2.1 总供给函数 113
6.2.2 总供给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113
6.2.3 总供给曲线的形状 114
6.2.4 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116
6.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17
6.3.1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17
6.3.2 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117
6.3.3 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118
6.3.4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基本运用 119
本章小结 119
思考与练习 121
第7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123
7.1 失业理论 123
7.1.1 失业的定义及失业率 123
7.1.2 失业的分类 124
7.1.3 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 125
7.1.4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126
7.1.5 失业的影响 128
7.1.6 失业的治理 128
7.2 通货膨胀理论 129
7.2.1 通货膨胀的含义及衡量 129
7.2.2 通货膨胀的分类 131
7.2.3 通货膨胀的影响 132
7.2.4 通货膨胀的原因 134
7.2.5 通货膨胀的治理 137
7.3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39
7.3.1 由总供给曲线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139
7.3.2 由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 139
本章小结 142
思考与练习 143
第8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 145
8.1 经济增长理论 146
8.1.1 经济增长的含义及特征 146
8.1.2 经济增长模型 147
8.1.3 经济增长因素与新经济增长理论 152
8.2 经济周期理论 155
8.2.1 经济周期的概念及特点 155
8.2.2 乘数与加速数交互作用模型 157
8.2.3 政府对经济波动的控制 160
本章小结 162
思考与练习 162
第9章 开放宏观经济学 164
9.1 国际贸易理论 165
9.1.1 自由贸易理论 165
9.1.2 保护贸易理论 173
9.1.3 保护贸易政策和世界贸易格局 176
9.2 国际金融 179
9.2.1 汇率和对外贸易 179
9.2.2 汇率制度 181
9.2.3 汇率的决定 182
9.2.4 购买力平价理论 183
9.2.5 国际收支平衡 184
9.3 IS-LM-BP模型 186
9.3.1 资本不流动下的IS-LM-BP模型 186
9.3.2 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 187
本章小结 190
思考与练习 191
第10章 宏观经济学的现代流派 193
10.1 货币主义学派 193
10.1.1 货币主义学派的两个理论基础 194
10.1.2 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 196
10.2 理性预期学派 197
10.2.1 理性预期学派的四个假设 197
10.2.2 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198
10.2.3 理性预期学派观点的简单模型 200
10.3 供给学派 203
10.4 新凯恩斯主义 206
10.4.1 价格黏性论 207
10.4.2 劳动市场论 208
10.4.3 信贷配给论 211
10.4.4 政策主张 213
本章小结 214
思考与练习 215
附录 模拟试题 216
参考文献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