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共关系之树立新理念 1
第一节 公共关系 2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特征 4
第三节 公共关系与相关活动及相关学科的关系 7
第四节 现代公共关系的演变过程 15
第五节 现代公共关系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21
第六节 学习和研究公共关系学的目的和意义 25
第二章 公共关系工作程序 32
第一节 公共关系调查 33
第二节 公共关系策划 39
第三节 公共关系实施 47
第四节 公共关系评估 52
第三章 公共关系之调查与分析 57
第一节 社会组织和公众 58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工作步骤 63
第四章 公共关系之交流信息 74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 75
第二节 双向的信息交流模式 82
第五章 公共关系之沟通与协调 87
第一节 组织内部的公共关系 88
第二节 组织外部的公共关系 94
第六章 公共关系之培养素质 105
第一节 公共关系人员的素养问题 106
第二节 公共关系人员的必备条件 107
第三节 公共关系人员的能力要求 109
第七章 公共关系之社交礼仪 111
第一节 一般社交礼仪 112
第二节 对外交往礼仪 117
第三节 特殊场合礼仪 122
第八章 公共关系之语言表达 128
第一节 交际技巧 129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基本技巧 131
第三节 陈述、说明和议论 136
第四节 即兴发言 138
第九章 公共关系之演讲与商谈 140
第一节 演讲的基本要素 141
第二节 演讲的基本语言技巧 143
第三节 商谈的技巧 146
第四节 商谈的一般技巧 148
第十章 公共关系之策划活动 151
第一节 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方式 152
第二节 公共关系专题活动的筹划 154
第三节 公共关系策划技巧 158
第十一章 公共关系之塑造形象 164
第一节 组织形象 165
第二节 公共关系广告的类型 169
第三节 公共关系广告效益评价标准 170
第十二章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173
第一节 突发事件 174
第二节 危机处理 177
第十三章 市场开拓 182
第一节 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83
第二节 常用的推销策略 186
第三节 自我推销 190
第十四章 公共关系心理 193
第一节 心理过程与公共关系 194
第二节 个性心理特征与公共关系 198
第三节 个性倾向性与公共关系 202
第四节 群体心理与公共关系 208
综合训练 216
附录 219
附录一 《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行为准则》 219
附录二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会员行为准则》 220
附录三 综合训练参考答案 222
参考文献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