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教释疑 2
什么是道教 2
道教的标志是什么 3
道教所说的“修道”指什么 3
道教徒有几种 4
道教徒可以在家学道吗 4
道教徒可以结婚吗 4
道教徒可以抽烟、饮酒吗 5
道教徒必须吃素吗 5
道教徒必须打坐吗 6
道教徒如何在家修行 7
成为道士需要什么条件 7
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士 8
道士为什么穿古装、蓄须发 8
道士出家为何不改姓 9
道教相信有神仙吗 9
信仰道教是一种迷信吗 9
道教主张男女平等吗 10
道教如何看待天堂、人间和地狱 10
道教如何看待命运 12
道教杀生吗 13
什么是道教的生命观 13
道教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14
道教的宫观建筑有什么特点 14
第二章 道教名词解释 17
方士 17
黄冠 17
女冠 17
火居 17
真人 18
羽客 18
居士 18
高功 19
监斋 19
都讲 19
一息 19
混沌 20
元气 20
坐忘 20
止念 21
内视 21
胎息 21
握固 22
守一 22
行气 22
存神 23
存思 23
太一 23
真我 24
外丹 24
内丹 24
金丹 24
黄白 25
筑基 25
丹田 25
小周天 25
大周天 26
女丹法 26
禹步 27
黄芽 27
辟谷 27
云游 28
六御 28
三界 28
四生 29
六道 29
十方 29
十八层地狱 29
三十六天 30
三尸神 30
守庚申 31
三魂七魄 31
十三虚无 31
玄之又玄 32
吐故纳新 32
六丁六甲 32
天干地支 33
八卦 33
九宫 33
奇门遁甲 34
黄道吉日 34
第三章 道教历史 36
古代的宗教思想 36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 36
秦代的方术思想 37
汉初的神仙方士之术 38
东汉开启道教的先声 38
汉末三国时期的道教 39
两晋道教概貌 40
北魏时期的道教 40
南朝道经的丰富和发展 41
隋朝时期的道教 41
唐代道教的发展 42
五代时期道教的维系和发展 43
北宋对道教的崇奉 43
南宋道教的发展及其客观原因 44
金代敬道始末 45
元代全真道与正一道 45
明代道教的兴盛和衰落 46
清代道教发展大势 47
第四章 道教教派 49
方仙道 49
黄老道 50
太平道 50
天师道 51
帛家道 51
于君道 51
李家道 52
清水道 52
上清派 52
灵宝派 53
三皇派 54
楼观派 54
北天师道 54
南天师道 55
茅山宗 55
龙虎宗 56
钟吕金丹道 56
全真教 57
全真教七派 58
龙门派 58
阁皂宗 59
天心派 59
东华派 59
金丹派南宗 60
神霄派 60
清微派 61
真大道 61
太一道 61
净明道 62
玄教 62
武当派 63
丹法东派 64
丹法西派 64
伍柳派 64
第五章 道教教义 67
道 67
德 67
玄 67
命 68
盗 68
机 68
一 69
三业 69
三有 69
三涂 69
三障 70
三灾 70
四恩 70
五戒 70
六根 71
六尘 71
九守 71
十恶 72
清净 73
寡欲 73
自然 73
无为 74
柔弱 74
不争 75
抱一 75
抱朴 76
无极 76
太极 77
阴阳 77
五行 78
八卦 80
贵生 81
性命双修 82
善恶报应 82
第六章 道教典籍 84
《道藏》 84
《阴符经》 85
《道德经》 86
《周易参同契》 87
《列子》 87
《黄庭经》 88
《悟真篇》 89
《清静经》 90
《心印经》 91
《入药境》 91
《性命圭旨》 92
《伍柳仙宗》 93
《大成捷要》 93
《西升经》 94
《南华真经》 95
《抱朴子》 96
《云笈七签》 96
《青华秘文》 97
《还源篇》 98
《还丹复命篇》 99
《翠虚篇》 99
《紫清指玄集》 100
《重阳立教十五论》 101
《丹阳真人语录》 101
《大丹直指》 102
《孙不二元君法语》 102
《方壶外史》 103
《道窍谈》 104
《古书隐楼藏书》 105
《高上玉皇本行集经》 105
《黄帝内经》 106
《通玄真经》 107
《太平经》 107
《阴真君还丹歌注》 108
《太清金液神丹经》 109
《黄帝九鼎神丹经诀》 110
《上清大洞真经》 110
《灵宝度人经》 111
《遁甲缘身经》 112
《老君内观经》 112
《铜符铁卷》 113
《养性延命录》 113
《胎息经》 114
《存神炼气铭》 114
《玄珠录》 115
《玄纲论》 115
《玄品录》 116
《天隐子养生书》 116
《坐忘论》 117
《谭子化书》 117
《正易心法》 118
《指玄篇》 118
《太上感应篇》 119
《金丹大要》 119
《唱道真言》 120
《道门科范大全集》 120
《道门定制》 121
《灵宝玉鉴》 121
《广成仪制》 122
《三洞法服科戒文》 122
第七章 道教法衣法器 124
道巾 124
混元巾 124
庄子巾 124
纯阳巾 124
浩然巾 125
逍遥巾 125
荷叶巾 125
太阳巾 125
一字巾 126
包巾 126
五冠 126
法衣 127
道衣 127
道袍 127
忏衣 128
绛衣 128
鞋袜 128
云鞋 129
朝靴 129
蒲团 129
衲衣 130
草履 130
箪瓢 130
棕扇 130
青囊 131
扁拐 131
木鱼 131
磬 131
引磬 132
钟 132
鼓 133
铛 133
钹 133
铃 133
笏 134
甘露碗 134
镇坛木 134
如意 134
法印 135
法尺 135
法剑 135
法杖 136
令牌 136
令旗 137
手炉 137
法鞭 137
师刀 138
双铜 138
龙角 138
第八章 道教神仙 140
元始天尊 140
灵宝天尊 141
道德天尊 142
五老君 143
玉皇大帝 144
紫微大帝 145
长生大帝 146
青华大帝 147
天皇大帝 148
地母娘娘 149
五星七曜星君 150
北斗七星君 151
南斗六星君 152
四灵二十八宿 152
圆明道母天尊 153
三官大帝 153
真武大帝 154
文昌帝君 154
太乙雷声应化天尊 155
东岳大帝 156
西王母 157
东王公 158
九天玄女 158
雷公 159
电母 160
风伯 160
雨师 161
土地神 161
灶神 162
门神 163
财神 164
瘟神 165
四值功曹 166
赤松子 166
宁封子 167
广成子 167
彭祖 167
容成公 168
务成子 168
河上公 169
安期生 169
麻姑 170
王灵官 171
关圣帝君 172
碧霞元君 172
三茅真君 173
铁拐李 174
汉钟离 174
张果老 175
何仙姑 175
蓝采和 176
吕洞宾 176
韩湘子 176
曹国舅 177
骊山老母 178
镇元子 178
龙王 179
妈祖 179
临水夫人 180
保生大帝 181
开漳圣王 181
三山国王 182
酆都大帝 182
十殿阎王 183
首席判官崔府君 184
钟馗 184
城隍爷 186
黑白无常 186
牛头马面 186
孟婆 187
第九章 道教代表人物 189
老子 189
列御寇 189
张道陵 190
魏伯阳 191
张衡 191
张角 192
张鲁 192
左慈 193
葛玄 193
吴猛 194
魏华存 195
鲍靓 195
葛洪 195
许谧 196
寇谦之 196
陆修静 197
陶弘景 197
王远知 198
苏元朗 198
成玄英 199
孙思邈 199
潘师正 200
尹文操 201
叶法善 201
王玄览 202
司马承祯 202
李含光 203
吴筠 203
李筌 204
谢自然 204
间丘方远 205
杜光庭 205
彭晓 205
谭峭 206
刘海蟾 206
陈传 206
张无梦 207
朱自英 207
张伯端 208
石杏林 208
陈景元 209
刘混康 209
张继先 210
王文卿 210
薛道光 210
皇甫坦 211
王重阳 211
谢守灏 213
陈泥丸 213
白玉蟾 213
彭耜 214
夏元鼎 214
蒋宗瑛 214
黄舜申 215
莫月鼎 215
雷思齐 215
李道纯 216
萧抱珍 216
刘德仁 217
马丹阳 217
孙不二 217
谭处端 218
郝大通 218
王处一 219
刘处玄 219
丘处机 220
尹志平 221
王志谨 221
宋德方 222
李志常 222
张留孙 223
刘玉 223
吴全节 223
黄公望 224
张雨 224
赵宜真 225
张三丰 225
冷谦 226
刘渊然 226
张宇初 227
朱权 227
邵以正 228
沈静圆 228
邵元节 229
陶仲文 229
陆西星 229
赵真嵩 230
伍守阳 230
施道渊 230
王常月 231
张清夜 231
娄近垣 232
刘一明 232
闵一得 232
李西月 233
傅金铨 233
第十章 道教炼丹术 235
道教中的炼丹术 235
外丹术的发展过程 236
外丹术的主要流派 236
外丹术中的主要原料 237
外丹术中的丹房鼎器 237
外丹术中的炼丹处所 238
外丹术中的常见操作 239
外丹术中的“伏火” 240
外丹术中的“进退抽添” 240
外丹术中的“龙芽丹道” 241
外丹术中的出毒之法 241
外丹术中的用火禁忌 241
外丹术中的化学反应 242
外丹术与火药的发明 243
外丹术与炼金的关系 243
外丹术的历史价值 244
外丹术名家炼丹思想简介 244
内丹术概述 245
内丹术的发展过程 246
内丹术的主要流派 246
内丹术中的女丹 247
女丹术的派别 248
女丹术中的“斩赤龙” 249
女丹术中的“元贞之体” 249
女丹术中的“太阴炼形” 250
内丹术中的“三宝” 250
内丹术中的“筑基” 250
内丹术中的“炼精化气” 251
内丹术中的“炼气化神” 252
内丹术中的“炼神还虚” 252
内丹术中的“炼虚合道” 253
内丹术的养生价值 253
第十一章 道教法术 255
符的产生 255
符箓 255
符箓的种类 256
画符的步骤 256
画符的方法 257
画符的时间 257
符命 258
咒语 258
咒语的种类 259
施用符咒的原则 259
掐诀 260
步罡 261
雷法 261
祈禳 262
祈雨 262
蛇术 263
相术 264
卜术 265
巫术 265
招魂术 265
道教与风水学 266
占梦术 267
幻术 267
变身术 268
尸解 268
第十二章道教戒律及科仪 270
出家 270
传戒 270
早晚功课 271
诵经 271
静坐 271
吃斋 272
四不吃 273
五戒 273
十善 273
穿戴 273
出入 274
拱手礼 274
作揖礼 274
叩拜礼 275
言语 275
沐浴 275
住观 276
神像塑造 276
神像开光 277
神殿装饰 277
献神供品 277
敬香 278
步虚 278
青词 279
存想 279
祝将 279
祭孤 279
祝寿 280
庆贺 280
接驾 280
进表 281
炼度 281
施食 281
散花 281
开坛 282
请水 282
荡秽 282
祀灶 283
请圣 283
扬幡 283
真武朝科 283
拜斗 284
回向 284
落幡 285
送神 285
第十三章 道教传说 287
老子著书函谷关 287
铁拐李还魂 288
费长房学艺 290
张道陵七试赵升 292
郭璞神卦 293
“狗咬”吕洞宾 294
韩湘子祝寿 297
何仙姑卖药 298
孙思邈“起死回生” 301
宋香足雨 301
奇妙的心算术 302
崔伟的仙缘 303
一马定华山 305
张继先盐池收妖 308
王善改邪归正 309
邋遢道人张三丰 310
沈敬煮石 311
魁星的故事 312
第十四章 道教与养生 315
自然与养生 315
道德与养生 316
养神与养生 317
养心与养生 318
养气与养生 319
静功与养生 320
导引与养生 321
按摩与养生 322
调息与养生 324
松弛与养生 325
音乐与养生 326
房事与养生 328
食疗与养生 330
防病与养生 331
第十五章 道教名山道观 334
函谷关 334
龙虎山 335
武当山 337
青城山 341
齐云山 343
罗浮山 345
华山 346
崂山 349
云梦山 351
天桂山 352
武夷山 353
茅山 354
泰山 356
衡山 357
千山 359
崆峒山 360
王屋山 362
终南山 364
阁皂山 365
三清山 366
白云观 368
永乐宫 371
蓬莱阁 373
八仙宫 375
玄妙观 376
雁荡山 377
长春观 378
天后宫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