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第5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戴维·谢弗著;陈会昌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15276254
  • 页数:5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存在于儿童发展变化中的原因、过程以及复杂成分。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如跨文化、家庭、社区、学校以及同伴)是如何影响儿童的发展的。

第1章 概论 1

普适父母机——一项思想实验 3

从历史角度看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6

前现代化时期的儿童期 6

作为研究对象的儿童:婴儿传记 8

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8

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0

关于人类发展的问题和争论 11

关于人类本性的早期哲学观 11

天性对教养 12

主动性对被动性 12

连续性对不连续性 13

发展是普遍性的还是特定性的 14

研究方法 16

科学方法 16

收集资料:发现事实的基本策略 16

查明关系:相关设计与实验设计 22

相关设计 22

实验设计 24

自然实验(或准实验) 26

发展研究设计 28

横断设计 28

追踪设计 29

序列设计 31

微观发生学设计 32

跨文化比较 33

附言:做一个发展研究的明智受益者 34

第2章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经典理论 38

精神分析理论 39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40

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与批评 4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42

埃里克森理论的贡献与批评 44

今天的精神分析理论 45

行为主义(或社会学习)理论 46

华生的行为主义 46

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激进行为主义) 47

班杜拉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48

社会学习中的交互决定作用 51

社会学习理论的贡献与批评 5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53

皮亚杰关于智力与智力发展的观点 54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56

皮亚杰理论的贡献和批评 67

第3章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近期理论 71

现代进化论 72

经典的习性学理论 73

习性学与人类发展 73

现代进化论 74

进化论的贡献及对其的批评 76

行为遗传学:个体差异的生物基础 78

估计遗传影响的方法 79

估计基因和环境的影响 80

遗传对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83

遗传和环境共同影响发展 87

行为遗传学取向的贡献及对其的批评 90

生态系统论:一种现代环境论观点 92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发展环境 93

生态系统论的贡献及对其的批评 95

现代认知观 96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96

社会文化理论的贡献及对其的批评 98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或归因理论) 99

社会信息加工观点的贡献及对其的批评 102

理论和世界观 103

第4章 情绪发展与气质 108

情绪和情绪发展概述 109

情绪和情绪发展的两种理论 110

分化情绪的表现和发展 111

第一年中分化情绪的发展顺序 112

快乐这一积极情绪的发展 112

消极情绪的发展 114

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117

情绪表达的后期发展 119

识别和理解他人情绪 120

对情绪的早期识别和解释 120

识别他人情绪的后期发展 122

对情绪原因的理解 122

学会调节情绪 124

情绪和情绪自我调节的早期社会化 125

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的出现 126

学习和遵守情绪表达规则 127

情绪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适应 129

气质与发展 131

气质及其测量 132

遗传和环境对气质的影响 133

气质的稳定性 134

早期气质表现与后期发展 135

第5章 亲密关系的建立及其对未来发展的意义 139

什么是情感依恋 141

依恋是互惠关系 141

同步互动与依恋 142

婴儿怎样对他人产生依恋 143

依恋的最初发展 144

依恋理论 145

依恋安全性的个体差异 149

测量依恋的安全性 151

依恋中的文化因素 153

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 154

养育质量 154

婴儿的气质 157

作为依恋对象的父亲 159

作为养育者的父亲 160

父亲是情绪安全性和其他社会能力的促进者 160

依恋与后期发展 162

安全与不安全依恋的长期影响 162

依恋特征为什么能预测后期发展 163

依恋是终生不变的吗 165

无依恋的儿童 165

婴儿期和儿童期社会剥夺的后果 165

早期剥夺为什么是伤害性的 167

儿童能从早期社会剥夺中恢复过来吗 168

母亲就业、日托与早期情绪发展 169

变换式养育的质量 169

父母教养方式与父母对工作的态度 170

怎样帮助参加工作的父母 171

第6章 自我与社会认知的发展 175

自我概念的发展 177

自我的出现:分化、区分和自我认识 177

我是谁?学前儿童的反应 181

儿童的心理理论和私人自我的出现 182

儿童中期和青少年期的自我概念 185

自尊:自我的评价成分 189

自尊的起源 189

儿童期自尊的成分 191

青少年期的自尊 193

随时间发展自尊是稳定的吗 193

父母和同伴对自尊的影响 195

文化、种族和自尊 196

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同一性的形成 197

同一性形成的发展趋势 198

同一性形成是一个多么痛苦的过程 199

个人、社会和文化对同一性形成的影响 200

少数族裔青年的同一性形成 201

社会认知的另一面:了解他人 203

个人知觉发展的年龄趋势 203

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207

第7章 成就 214

成就动机的概念 216

成就的动机观 216

成就的行为观 217

对个体成就的早期反应:从掌控到自我评价 218

成就动机理论与成就行为 219

成就需要理论 219

维纳的归因理论 223

德威克的习得无助理论 227

对成就理论的反思 231

文化和亚文化因素对成就的影响 232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成就观 232

成就的种族差异 233

成就的社会阶层差异 236

家庭和家庭成员对成就的影响 240

依恋特征与成就 240

家庭环境 241

教养方式与成就 242

创造力和特殊天赋 243

多成分观:斯腾伯格和卢巴特的投资理论 244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创造力 246

第8章 性别差异、性别角色发展与性 249

男性与女性的区分:性别角色标准 251

关于性别差异的一些事实与误解 252

性别之间的真实心理差异 253

文化方面的误解 257

文化误解能解释能力(和就职机会)的性别差异吗 259

性别定型的发展趋势 261

性别概念的发展 261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发展 262

性别定型行为的发展 264

性别定型中的亚文化因素 267

性别定型理论与性别角色发展 269

进化论 269

莫尼与艾尔哈德的生物社会理论 270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276

社会学习理论 277

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 279

性别图式理论 281

一种整合理论 283

心理上的雌雄同体:21世纪的一种预示 284

真的存在双性化的人吗 285

双性化个体有优势吗 285

应用:改变性别角色的态度和行为 286

性特征与性行为 287

文化对性特征的影响 289

青少年期的性态度与性行为 289

青少年性行为的个人与社会后果 293

第9章 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 298

什么是攻击性 299

攻击性是一种本能 299

攻击性的行为界定 300

攻击性是一种社会判断 301

关于攻击性的理论 301

本能论 303

学习理论 305

道奇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309

攻击性的发展趋势 311

早期冲突和攻击性的起源 311

攻击天性随年龄发生的变化 312

攻击性是一种稳定的特质吗 316

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318

生物学观点 318

社会学习观 319

交互作用(或生物一社会)观 320

文化和亚文化对攻击性的影响 320

亚文化差异 322

家庭对攻击性的影响 323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 323

家庭氛围和儿童的攻击性 324

控制攻击和反社会行为的方法 330

宣泄:一种有争议的策略 331

营造非攻击的环境 331

消除攻击性带来的好处 332

社会-认知干预 332

应用:防止校园内的攻击和暴力 333

第10章 利他与道德发展 336

什么是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338

利他和亲社会发展的理论 339

生物学流派:亲社会行为是“预先编程”的吗 339

精神分析理论:以良心为向导 340

社会学习理论: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340

利他的认知理论:成熟是中介 342

利他行为的发展 342

亲社会行为的起源 343

利他性随年龄发生的变化 344

认知与情感对利他的影响 345

角色承担和利他 345

亲社会道德推理 346

移情:影响利他的重要情感因素 347

把自己看做利他主义者 349

社会与文化对利他的影响 350

文化影响 350

对利他主义的强化 351

榜样的影响:利他的实践和宣扬 351

什么人能培养出利他的儿童 354

什么是道德 355

发展心理学家怎样看待道德 356

精神分析理论对道德发展的解释 356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道德理论 357

良心早期发展的新观点 358

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道德哲学家 359

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359

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361

柯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的理论 364

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支持 368

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371

道德是社会学习(与社会信息加工)的产物 376

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一致吗 376

学会抵制诱惑 377

什么人能培养出道德成熟的儿童 379

对霍夫曼教育方法的批评 381

儿童眼中的教育方式 382

第11章 家庭 386

什么是家庭 387

家庭是社会系统 388

直接和间接影响 389

家庭是不断发展的系统 390

家庭是蕴含式的系统 391

变化的世界中变化的家庭系统 391

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的养育社会化 393

教养方式的两大维度 393

四种教养方式 394

行为控制与心理控制 397

父母影响模式与儿童影响模式 398

教养方式的社会阶层差异和族裔差异 399

追求自主:青少年期的亲子关系 403

同胞和同胞关系的影响 405

新生命的到来给家庭系统带来的改变 406

整个儿童期的同胞关系 406

同胞关系的积极影响 407

独生子女的特点 409

家庭生活的多样性 409

收养家庭 410

精子捐赠家庭 411

同性恋家庭 411

家庭冲突与离婚 412

再婚和重组家庭 415

职业母亲和双职工家庭面临的挑战 419

当教养方式失常时:虐待儿童问题 422

谁是施虐者 422

谁是受虐者 423

环境诱发因素:虐待儿童的生态学 423

虐待和忽视的后果 424

对家庭的思考 428

第12章 家庭之外的影响(Ⅰ):电视、电脑和学校教育 431

早期窗口:电视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432

电视与儿童的生活方式 432

电视理解力的发展 433

电视暴力与儿童的攻击性 434

电视的其他不良影响 440

电视是一种教育手段 443

电脑时代的儿童发展 446

教室里的电脑 447

对电脑的担忧 448

学校是一个社会化的机构 450

学校教育能够促进认知发展吗 450

有效(和无效)学校教育的决定因素 451

我们的学校是否满足了所有学生的需要 456

对儿童的教育效果:跨文化比较 464

第13章 家庭之外的影响(Ⅱ):同伴对社会化的影响 469

同伴是什么人,起什么作用 471

同伴互动的重要性 471

同伴交往的频率 472

同伴影响的重要性 473

同伴交际性的发展 475

婴儿期和学步期的同伴交往 475

学前期的交际性 478

儿童中期和青少年期的同伴交际性 481

父母对同伴交际性的影响 483

同伴接纳与受欢迎程度 488

测量儿童在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 488

儿童为什么被同伴接纳、忽视或拒绝 490

提高被拒绝儿童的社交技能 497

儿童及其朋友 499

友谊的发展 499

朋友之间和相识者之间的社会交往 500

拥有朋友有好处吗 501

父母和同伴是影响源 505

越来越遵从同伴 506

交叉压力是一个问题吗 507

第14章 结语:内容整合 512

人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513

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规划 513

人是自身发展的积极贡献者 514

发展中存在着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514

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可塑性 515

天性和教养的区分是一种伪二分法 515

正常发展和异常发展都重要 516

人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发展 517

从多个视角看待发展 517

教养方式(和成人指导)的重要作用 518

多种社会力量共同促进了发展 520

来路已经很漫长,但前方仍然路漫漫 521

专业术语表 523

参考文献 547

人名索引 553

主题索引 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