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壹、「《易传》是道家易学」驳议 11
一、引言:《易传》是儒家易学,抑是道家易学? 11
(一)总论《十翼》者: 11
(二)讨论《彖传》者: 12
(三)讨论《系辞传》者: 12
二、检证「道家易学」的谱系 18
(一)颜斶 21
(二)司马谈 27
(三)司马季主 30
(四)范蠡、淮南九师 34
三、检证「辩证思维」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道家专属性 40
(一)辩证思维 40
(二)推天道以明人事 45
四、考察「道家易学」的系统性 52
五、检证「《易传》是道家易学」若干论证方法问题 60
六、结语 75
贰、从「易学」义涵检视「道家易学」谱系 91
一、前言 91
二、道家易学论者所构画的「道家易学」谱系 93
三、从「无易无学」到「有易有学」的非「道家易学」 98
(一)道家思想与《周易》相合者 99
(二)兼习《易》、《老》者 101
(三)融通儒、道者 114
(四)小结 121
四、从「引《易》以为用」到「托易象而论之」的「道教易学」 123
(一)引《易》以为用:「医易相通,理无二致」 124
(二)「托易象而论之」之「道教易学」 127
五、结语 135
参、「《易传》是道家易学」的论述策略及其纰谬 149
一、前言 149
二、《易传》何以会变成「道家的易学」-一套特殊书写策略的运用 154
(一)截然二分的策略 155
(二)一枝独秀与戴帽子的策略 164
(三)天罗地网的策略 172
(四)独树一格的策略 185
(五)化零为整的策略 193
三、「《易传》是道家易学」论点之纰谬 204
(一)截然二分,抑儒扬道 208
(二)专利帽子,封闭独断 216
(三)天罗地网,竭泽而渔 224
(四)独树一格,反客为主 246
(五)化零为整,断章取义 250
四、结语 257
肆、从「体用架构的转接」与「概念篇目的比附」探讨《易》、《老》融通中的曲解问题 277
一、前言 277
二、《易》、《老》融通的曲解缘何而起? 279
三、体用架构转接之曲解 285
(一)严遵的「自然仁义」 287
(二)扬雄的「为仁义」之「玄」 292
(三)王弼的「体无用有」 299
(四)小结 307
四、概念篇目的比附之曲解 309
(一)篇章数目的比附 310
(二)概念语汇的比附 319
五、「《易传》是道家易学」主张者的曲解 330
(一)体用架构的转接之曲解 331
(二)学说概念与数字的比附 343
六、结语 385
伍、《易传》与儒、道关系论衡 407
一、前言 407
二、《易传》与道家思想关系之探讨 414
(一)《易传》确有受到道家的影响 414
(二)《易传》所受道家「直接」与「间接」影响之厘析 426
(三)「《易传》道家主幹说」难以成立的理由之一-「主幹学说」的内容意义并不相同 440
(四)「《易传》道家主幹说」难以成立的理由之二-「三才之道」的主幹是在「人道」,而非「天道」 460
三、《易传》与儒家思想关系之探究 479
(一)儒、道思想关键性分界点之厘析 479
(二)《易传》的「道」是「人文化成之道」,非「自然无为之道」 488
(三)《易传》的实践工夫是「道德实践」,非「遮为遣执的实践」 502
(四)《易传》的心性论是「本心善性论」,其形上学亦是儒家「道德的形上学」,而非道家「境界形态的形上学」 535
(五)《易传》的理想人格是「充满德行光辉」的「圣人、君子」,而非「处与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圣人、真人」 547
四、结语:《易传》仍是儒家易学之衡定 556
结论 589
参考书目举要 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