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和现状 1
0.1.1 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1
0.1.2 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 2
0.1.3 翻译研究的现状 7
0.1.4 对翻译研究现状的反思 11
第一章 翻译本质论 13
第一节 哲学解释学观照下的翻译思想研究 13
1.1.0 引言 13
1.1.1 理解的历史性冲击了“作者本意”、“文本中心”的观点 14
1.1.2 视界融合冲击了作者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 16
1.1.3 效果历史冲击了追求“终极译本”的幻想 17
1.1.4 反思 19
第二节 接受美学观照下的翻译思想研究 19
1.2.0 引言 19
1.2.1 接受美学对传统译论的颠覆与重建 20
1.2.2 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的贡献 25
第三节 美学思想与翻译理论的构建 26
1.3.0 引言 26
1.3.1 美学和翻译的历史渊源 27
1.3.2 什么是翻译美学 28
1.3.3 翻译客体的审美构成 28
1.3.4 译者是翻译美学价值创造的主体 30
1.3.5 翻译美学的发展方向 32
1.3.6 结语 32
第二章 译者的身份和地位论 34
第一节 译者文化身份的全球性与民族性 34
2.1.0 引言 34
2.1.1 译者文化身份的特点 34
2.1.2 文化的全球化与译者身份的全球性 35
2.1.3 主体文化的依托性与译者文化身份的民族性 38
2.1.4 译者两重文化身份的矛盾与协调 39
2.1.5 结语 40
第二节 译者在不同翻译观中的地位 40
2.2.0 引言 40
2.2.1 语文学翻译观中译者的地位 41
2.2.2 结构主义翻译观中译者的地位 41
2.2.3 解构主义翻译观中译者的地位 43
2.2.4 建构主义翻译观中译者的地位 45
2.2.5 结语 47
第三节 翻译的操纵性与译者的主体性 47
2.3.0 引言 47
2.3.1 意识形态对翻译主体的操纵 48
2.3.2 诗学对翻译主体的操纵 51
2.3.3 译者在翻译操纵中的主体性 52
2.3.4 结语 55
第四节 女性主义译论视阈下的译者地位 56
2.4.0 概述 56
2.4.1 传统译论中的性别隐喻对女性和译者的双重歧视 56
2.4.2 女性主义译论下女性和译者地位的双重彰显 57
2.4.3 “双性同体”对男性和女性、作者和译者关系的协调 59
2.4.4 结语 60
第三章 文学翻译论 62
第一节 解构语境和再现文学神韵 62
3.1.0 引言 62
3.1.1 文学文本及文学翻译 62
3.1.2 语境的界定及分类 64
3.1.3 翻译对语境的解构 65
3.1.4 语境影响文学翻译的实例分析 66
3.1.5 结语 69
第二节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的文化误读 69
3.2.0 引言 69
3.2.1 翻译文学的文化误读的必然性 69
3.2.2 翻译文学文化误读的可能性 71
3.2.3 文化误读的积极作用 75
3.2.4 结语 78
第三节 文学翻译与创造性叛逆 78
3.3.0 引言 78
3.3.1 文学翻译的定义 79
3.3.2 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 80
3.3.3 结语 81
第四节 诗歌翻译叙事视点的艺术形式和功能 82
3.4.0 引言 82
3.4.1 单一叙事视点 82
3.4.2 内外镶嵌式叙事视点 84
3.4.3 联合式叙事视点 85
3.4.4 交错式叙事视点 87
3.4.5 叠加式叙事视点 90
3.4.6 结语 93
第五节 诗歌翻译单位意象的前景化 93
3.5.0 引言 93
3.5.1 意象作为诗歌翻译单位的理论意蕴 93
3.5.2 诗歌意象的类型划分与翻译单位的前景化 96
3.5.3 诗歌意象的组合及其翻译方法 98
3.5.4 结语 105
第六节 汉诗意象的意图性与译诗意象的意图性 105
3.6.0 引言 105
3.6.1 目的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层次 106
3.6.2 中英诗歌意象的内涵 107
3.6.3 原诗意象的意图性与译诗意象的意图性 108
3.6.4 意象的翻译与译者的整合能力 114
3.6.5 结语 115
第七节 汉诗英译中意象的时间前景化 116
3.7.0 引言 116
3.7.1 意象组合中时间意象的类型和特征 116
3.7.2 意象静谧美中的时间前景化 117
3.7.3 意象和谐美中的时间前景化 120
3.7.4 意象含蓄美中的时间前景化 123
3.7.5 结语 126
第八节 汉诗英译中的空间“象思维” 126
3.8.0 引言 126
3.8.1 空间“象思维”与译诗中意象的分散化 126
3.8.2 空间“象思维”与译诗中意象的平面化 128
3.8.3 空间“象思维”与意象的立体化 130
3.8.4 空间“象思维”与译诗中字象的句法化 132
3.8.5 结语 134
第四章 文学翻译变异论 135
第一节 文学翻译变异中的话语权力 135
4.1.0 引言 135
4.1.1 话语权力的历史性、排斥性和颠覆性 135
4.1.2 话语权力的抑制性 140
4.1.3 结语 141
第二节 文学翻译变异中的“间性”关系 141
4.2.0 引言 141
4.2.1 翻译变异主体间性之间的对话和冲突 142
4.2.2 文化间性的文化翻译变异理念 144
4.2.3 文本间性的翻译变异观 145
4.2.4 结语 148
第三节 文学翻译变异论的女性主义译论视角 148
4.3.0 引言 148
4.3.1 传统的翻译性别隐喻和权力话语 148
4.3.2 女性主义对翻译中父权话语的颠覆 149
4.3.3 女性主义颠覆式翻译与翻译变异之间的对话关系 151
4.3.4 结语 154
第四节 文学翻译变异与翻译的现代性 154
4.4.0 引言 154
4.4.1 创造性叛逆之译 155
4.4.2 变通之译 158
4.4.3 笑话小说翻译的现代性 160
4.4.4 结语 163
第五节 文学翻译变异的另一面 163
4.5.0 引言 163
4.5.1 理论依据方面的偏颇性 163
4.5.2 翻译标准的淡化和译者责任的弱化 165
4.5.3 译文的过度偏离性 168
4.5.4 结语 170
第五章 翻译标准论与过程论及文体翻译方法论 171
第一节 翻译标准“忠实论”的思辨 171
5.1.0 引言 171
5.1.1 “忠实”的思辩 173
5.1.2 叛逆的介入 175
5.1.3 叛逆的分类 176
5.1.4 结语 180
第二节 翻译过程中的理解新探 180
5.2.0 引言 180
5.2.1 对英汉翻译基本过程中“理解”的思辨 182
5.2.2 翻译过程中“理解”的三维度 183
5.2.3 结语 187
第三节 翻译策略中的归化与异化取向 188
5.3.0 引言 188
5.3.1 文化全球化的对翻译策略的反思 188
5.3.2 英译中的异化的必要性 190
5.3.3 中译英异化的必要性 192
5.3.4 结语 193
第四节 语篇思维视点与语篇翻译方法 193
5.4.0 引言 193
5.4.1 人称指称视点差异 194
5.4.2 空间指称视点差异 197
5.4.3 时间指称视点差异 200
5.4.4 结语 203
第五节 科技文体的翻译 203
5.5.0 引言 203
5.5.1 科技英语的词法特征及其翻译 204
5.5.2 科技英语的句法特点及其翻译 211
第六节 旅游景观文体翻译 217
5.6.0 引言 217
5.6.1 景点英译中变异的理论视域 217
5.6.2 景点翻译变异的基本特点 219
5.6.3 景点翻译变异的基本方法 221
5.6.4 结语 225
第七节 法律文书文体的翻译 226
5.7.0 引言 226
5.7.1 英文保证书词汇的文体功能及翻译 226
5.7.2 英文保证书的句法特点及翻译 229
5.7.3 英文质量保证书的语气及翻译 233
第八节 新闻文体的翻译 235
5.8.0 引言 235
5.8.1 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 236
5.8.2 传播学观照下的新闻英语的翻译 244
第九节 影视文体的翻译 248
5.9.0 引言 248
5.9.1 影视翻译的语言特点 248
5.9.2 影视翻译的原则 252
5.9.3 影视翻译研究的不足 255
5.9.4 结语 257
第六章 翻译语料库和IT技术与翻译教学 258
第一节 翻译语料库与翻译能力的培养 258
6.1.0 引言 258
6.1.1 问题的提出 258
6.1.2 引入翻译语料库 259
6.1.3 TEC在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上的具体应用 261
6.1.4 结语 265
第二节 翻译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266
6.2.0 引言 266
6.2.1 语料库国内外发展回顾 267
6.2.2 语料库与翻译研究 269
6.2.3 语料库与翻译教学研究 271
6.2.4 结语 274
第三节 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 274
6.3.1 引言 274
6.3.2 实验研究的方法 275
6.3.3 结语 279
第七章 新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280
第一节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定位 280
7.1.0 引言 280
7.1.1 对翻译教学的反思 280
7.1.2 翻译课程定位所涉及的问题 281
7.1.3 非重点大学翻译课程的最终定位 283
7.1.4 结语 284
第二节 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学的互动 285
7.2.0 引言 285
7.2.1 互动教学的内涵 285
7.2.2 影响翻译课堂互动的归因分析 286
7.2.3 进行互动教学的应对策略 287
7.2.4 结语 289
第三节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改革的目标 289
7.3.0 引言 289
7.3.1 我国的翻译市场现状 290
7.3.2 我国的翻译教学现状 290
7.3.3 改革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的职业化 292
7.3.4 结语 293
第四节 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设置和改革 293
7.4.0 引言 293
7.4.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293
7.4.2 开设翻译必修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95
7.4.3 开设翻译课程的模式探究 296
7.4.4 结语 297
第五节 口译教学实践改革的效果 298
7.5.0 引言 298
7.5.1 译员自身方面的原因 298
7.5.2 学校方面的原因 298
7.5.3 应对首次施工现场翻译的问题 299
7.5.4 结语 303
参考文献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