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中医五十年》PDF下载

  • 购买积分:2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唐祖宣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7801746528
  • 页数:104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编 中医的历史与现状 3

第一章 回顾历史 中医从辉煌中走来 3

第二章 历经磨难 中医道路坎坷 5

第三章 继承发展 中医任重而道远 10

第四章 全面振兴 中医的春天真正到来 15

第二编 多层面改革 全方位推进 23

第一章 改变高位截瘫 健全各级机构 23

第一节 中医药机构沿革、问题与建议 23

第二节 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7

第三节 建议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36

第四节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的成立 38

第五节 南阳市中医管理局的成立 39

第六节 全国第一家成立的县级中医药管理局——邓州市中医药管理局 41

第二章 促中医早日立法 为发展保驾护航 42

第一节 中医药立法势在必行 42

第二节 中医药立法抓到了点子上 45

第三节 中医药立法刻不容缓 48

第四节 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的信 51

第五节 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信 53

第六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出台 55

第七节 为促进中医药立法而努力 58

第八节 依法解决医疗纠纷 60

第九节 《民法通则》应完善医疗纠纷的有关条款 62

第十节 尽快制定《传统医药法》 64

第三章 加大投入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 66

第一节 为加大中医药投入而努力 66

第二节 要重视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69

第三节 加大对县级中医医院的投入力度 70

第四节 发改委和财政部应加大投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71

第五节 应加大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经费投入 77

第四章 保护中药资源迫在眉睫 78

第一节 中药管理混乱 问题亟待解决 78

第二节 利用地域优势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 84

第三编 关注医改 总理批示 87

第一章 呼吁扶持、促进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87

第一节 中医药机构沿革、问题与建议 87

第二节 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91

第三节 推动中医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93

第二章 参加医改方案和中医药国情调研座谈会 95

第一节 社科院中医药国情调研专家座谈会 95

第二节 2009年中医药国情调研座谈会 105

第三节 社科院医改方案座谈会 116

第四节 河南省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座谈会 121

第三章 关注医改 总理批示 124

第一节 致信总理 124

第二节 总理作出批示 130

第四章 突出中医药特色 恢复制剂室建设 132

第一节 中医院要突出中医药特色 132

第二节 恢复中医医院制剂室建设 143

第四编 振兴中医靠共识 谋求支持图发展第一章 让领导知情 重视中医药事业 157

第一节 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信 157

第二节 致邓小平等18位中央领导的信 161

第三节 向温总理建言 164

第四节 向万里委员长建言 168

第五节 李长春关心中医药事业 170

第六节 王兆国副委员长的关怀 173

第七节 向吴官正反映农村医疗卫生现状 175

第八节 李德生支持中医药事业 178

第九节 贾春旺关心中医药事业 179

第十节 我与华老谈中医 180

第十一节 抢话筒 183

第十二节 赵东宛关心中医药事业 185

第十三节 “中医药的事情我也管!” 186

第十四节 领导鼓励我著书立说 188

第十五节 书记的中医情怀 190

第十六节 宣传中医是我的职责 192

第十七节 菊香杏林染 梅傲寒风尽 194

第二章 与名人交往 宣传中医 196

第一节 穆老榻前话中医 196

第二节 中医药为我们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200

第三节 国学大师激励我扬中医之威 203

第四节 杏林春意浓 二月河流暖 204

第五节 伟人后代支持发展中医药事业 209

第六节 挥洒丹青为歧黄 210

第七节 浓浓中医情 211

第八节 我与逄老的中医情结 213

第九节 关注中医药事业的社科院领导 215

第三章 向国医大师学习 216

第一节 杂病圣手——路志正 216

第二节 中医光明使者——唐由之 220

第三节 悬壶六旬尽天职——李振华 221

第四节 德术并重诊急症——张学文 222

第五节 药到起沉疴——李辅仁 223

第六节 仁心仁术济人民——张琪 224

第七节 高屋建瓴说中医——陆广莘 225

第八节 毕其一生育英才——颜德馨 226

第九节 针灸泰斗——程莘农 227

第十节 《金匮要略》的探索者——何任 228

第十一节 首创中医方剂学——王绵之 229

第十二节 小城里的国医大师——朱良春 230

第十三节 精术济民、传医授道——周仲瑛 231

第十四节 医文并茂研中医——张灿玾 232

第十五节 谦和为人 精诚为医——方和谦 233

第四章 与名家交流 博采众长 234

《伤寒论》大家——刘渡舟 234

中医内科大家——董建华 235

中医儿科奠基人——刘弼臣 236

中医药文献学家——孙光荣 237

中医体质学科带头人——王琦 238

中医内科专家——王永炎 239

三次相聚的中药“大家” 240

《伤寒论译释》主编——陈亦人 241

中医教育家——吴考磐 242

中西医结合领军人物——陈可冀院士 243

肝胆病首席专家——傅士垣 244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主编——曹洪欣 245

中医内科杂病专家——姚乃礼 246

中医药教育家——张大宁 246

正骨专家——冯天友 247

中药药理专家——李连达 248

脾胃病专家——李乾构 249

中医脑病学术带头人——孙塑伦 250

张仲景国医大学创始人——赵清理 251

“药王”杨毓书 252

针灸专家——石学敏 253

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 254

杏林全才——李今庸 255

我敬仰的中医教授——柯雪帆 256

中医界全国人大代表——陈蔚文 256

方剂学教授——高体三 257

正骨专家——郭维淮 258

中西医结合专家——李晏龄 259

精于疑难杂症的——吕靖中 260

治痹史上的五个“第一”——娄多峰 261

擅治顽疾闻名中州的——乔保钧 262

脉络宁的研制者——顾亚夫 263

周围血管病专家——王书桂 264

周围血管病科教授——尚德俊 264

周围血管病资深名医——王嘉桔 265

首创脉管病新诊治法的教授——奚九一 266

我的良师益友——崔公让 267

中医全才——郑启仲 268

著名中医学家——张磊 269

医、教、研收效俱丰的院长——邱保国 270

我国血管外科奠基人之一——冯友贤 271

可亲、可敬、可爱、可信的院士——钟南山 272

中药学家——侯士良 273

百岁名医——杨友鹤 274

中医大家 医刊大笔——费开扬 275

第五章 杏林政坛多奇葩 276

新中国卫生部首任党组书记——徐运北 276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金质奖章获得者——陈敏章 277

我所知道的张文康部长 278

受命于危难之时的高强部长 279

第一任国家中医管理局局长胡熙明 280

深入基层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庆生 28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位女局长——佘靖 282

不忘中医振兴的老局长——田景福 283

生于仲景故里的老局长——房书亭 284

对民族医药执着追求的诸国本局长 285

为中药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张洪魁局长 286

人生旅途中的一盏航灯——韩俊钦 286

雪中送炭——庞春生 288

使河南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的夏祖昌 288

对我关怀备至的陈珞珈 290

第五编 振兴中医药 人才是关键 293

第一章 中医药管理干部应从专业人士中选拔 293

第一节 中医管理干部应由专业人士担任 293

第二节 专业性强的部门专家应该兼任领导 296

第二章 教育·培训·传承 298

第一节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长盛不衰的保障 298

第二节 应当恢复张仲景国医大学 301

第三节 中医带徒是缓解中医后继人才匮乏的一条重要途径 304

第四节 举办河南省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 308

第五节 传承祖国医学 做好带徒工作 311

第六节 建立张仲景展览馆 315

第三章 做好基层职称评审 遴选中医高级人才 318

第一节 职称评审意义重大 318

第二节 我的职称晋升坎坷路 320

第三节 肩负高评委20年 324

第四节 充分利用人大平台 为完善职称改革造舆论 331

第五节 为中医药工作者职称改革上书 338

第六节 致领导的两封信 341

第六编 树立科学发展观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第一章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345

第一节 农村中医药工作是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 345

第二节 各级政府应重视农村中医工作 350

第三节 加强基层卫生工作是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关键 354

第四节 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360

第五节 用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364

第二章 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370

第一节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迁 370

第二节 我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72

第三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绩喜人 379

第三章 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 386

第一节 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 386

第二节 争创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388

第三节 争取立项 筹建医院 391

第四节 参加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大检查 392

第五节 办好县级中医院 人才与管理是关键 393

第四章 医圣故里 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398

第一节 把握新机遇 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强市 398

第二节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 405

第三节 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农村的应用 408

第四节 构建中医药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411

第七编 中医药会议论振兴 439

第一章 钓鱼台·金秋明月映杏林 439

第二章 衡阳·中医峰会写新篇 442

第三章 与世界医药接轨 向自身“加压充电” 450

第四章 情真意切专家联谊会 458

第五章 关键时刻的重要会议 462

第六章 医德滑坡 治理整顿是关键 465

第七章 治理整顿 深化卫生改革 470

第八章 贯彻“八五”计划的北京会议 474

第九章 学习军队中医药管理经验 478

第十章 卫生部《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大检查 485

第十一章 参加高层论坛会 487

第十二章 特殊津贴暖人心 488

第十三章 规范中医药管理 强化中医药监督 492

第十四章 中医工作总结表彰会议 498

第十五章 中医药科技进步工作会议 500

第十六章 中医立法重庆调研的体会 504

第十七章 全国中医药立法监督管理工作研讨会 513

第八编 探索中医理论 传承仲景学说第一章 我的成长之路 521

第一节 我与恩师周连三的师徒之缘 521

第二节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医学文集》 524

第二章 参加学术交流 践行仲景学说 535

第一节 美国明尼苏达州中医学院讲学 535

第二节 1991年张仲景国际学术研讨会 538

第三节 中国首届张仲景医药节 539

第四节 张仲景学术思想暨中医药文化研讨会 544

第五节 纪念张仲景诞辰18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548

第六节 纪念张仲景诞辰1858周年祭拜会 551

第七节 上海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 555

第八节 全国心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防治论坛 556

第三章 疗效是最好的中医药宣传 562

第一节 为了解除28名少年痛苦 562

第二节 四十年后的相会 563

第三节 初五客自远方来 564

第四节 为北京专家治病 566

第五节 肖科长考核记 567

第六节 为日本友人诊病 571

第四章 阐微古籍文献 整理临床经验 572

第一节 挖掘整理古籍文献 临床践行经典理论——《唐祖宣医学六书》出版 573

第二节 《唐祖宣医学新五书》待付梓 579

第三节 《中国式养生》和《谈古今名人养生》两书出版 583

第四节 代表履职和从医生涯纪实 584

第五节 书序集锦 587

第九编 人代会上提建议、献良策 601

第一章 关于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机构方面的议案建议及答复函 601

第二章 关于中医药立法方面的议案建议及答复函 631

第三章 关于加大农村中医药投入的议案建议及其答复函 674

第四章 关于加强中医药宣传、教育、科研和传承方面的议案、建议及答复函 786

第五章 关于加强基层中医医院建设方面的议案建议及答复 840

第六章 其它方面的议案建议及答复 877

第七章 议案建议及答复函一览表 892

第十编 借助媒体 反映民生 舆论支持 医海拾零第一章 医德、医风、医术、爱心 907

第二章 人民选我当代表 我当代表为人民 946

第三章 为振兴中医药事业畅所欲言 984

第一节 中医药机构 984

第二节 中医药立法 1003

第三节 中医药投入 1010

第四节 中医药改革 1014

第四章 为农民享受健康生活建言 1027

后记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