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历史学发展路径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剑平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010108186
  • 页数:6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路径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一方面,重点阐述了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道路,包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十七年”历史学发展的曲折道路、“文革”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遭受的严重挫折,以及新时期开拓进取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展示了“十七年”和新时期中国历史学家和史学思想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在古史分期、现代化史观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和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社会经济史、社会史等重要学科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特别是对中国历史学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事历史学研究,苏联史学和西方史学对中国历史学的影响,以及考古学、民族学和人类学对历史研究的推动等方面,作了深入地论述。另外,针对学术界一些分歧意见较大的问题,如“十七年”历史学的评价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历史命运、中国马克思史学的评价等问题,予以深入地分析和论述,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绪论 1

第一节 新思潮影响之下的中国近代新史学 1

一、西方近代史学观念的传入及其影响 2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9

三、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初步开展 15

四、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诞生和初步发展 26

五、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传入及其影响 31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成就 38

一、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成就 38

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起步 42

三、世界历史著述的译介和中国的世界史著作 44

第三节 新中国历史学发展路径概论 48

一、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道路和成就概说 48

二、新中国历史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55

三、“新中国历史学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的意义及基本研究思路 62

四、本书的基本架构和主要学术观点 64

第一章 史学家跟随新时代步伐不断进步 67

第一节 思想改造运动的开展 67

一、生动活泼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67

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全面开展 70

三、实证派史学家的思想改造 73

第二节 对胡适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批判 77

一、胡适历史观和史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77

二、对胡适学术思想的批判 80

第三节 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评价 83

一、思想改造和思想批判的局限性 83

二、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评价 86

第二章 新中国史学发展的指导原则和组织机构 8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与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 88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历史学的理论指导 88

二、唯物史观理论与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 92

三、反对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潮,促进中国历史学的健康发展 96

第二节 新中国对苏联史学的学习与借鉴 102

一、中国史学界学习苏联热潮的形成 102

二、新中国成立初苏联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105

三、苏联史学理论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108

四、中国史学界对苏联史学态度的逐步转变 112

第三节 新中国的史学家队伍和组织机构 114

一、新中国主要的史学机构和人才培养机制 114

二、中国史学会与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 129

第三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历史学研究及学科建设 134

第一节 对中国历史若干重大问题的探讨 134

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初步探讨 134

二、围绕中国历史若干重大问题的争鸣 140

三、对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方法的运用和理论探讨 143

第二节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的艰难起步 150

一、史料学的发展及对考据方法的新认识 151

二、史学史研究工作的初步开展 156

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科的初步发展 162

第三节 苏联史学对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影响 169

一、苏联史学在世界史方面的成就 169

二、苏联史学在建立世界通史新体系方面的成就 173

三、苏联的世界史研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175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史学 183

第四节 考古学和民族学对历史研究的推动 192

一、新的考古发现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192

二、民族调查及其推动下的民族史研究 199

第五节 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成就和研究路径的转型 211

一、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巨大成就 212

二、社会经济史研究路径的转型 216

第四章 社会政治运动影响下的史学批判 221

第一节 反右扩大化和“史学革命”的影响 221

一、史学界反右扩大化及其影响 221

二、“大跃进”中的“史学革命”及其危害 229

第二节 史学界对“修正主义”思想的批判 236

第三节“史学批判”之风的再起 240

一、对“历史主义”观点的批判 241

二、对旧著《中国通史》的批判 243

三、《李秀成自述》讨论向政治批判的转向 245

四、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批判 247

五、围绕《海瑞罢官》展开的激烈争论 253

第五章 新中国“十七年”历史学研究评价问题 258

第一节 应正确认识和评价以往史家所关注的问题 258

一、若干重大问题争鸣讨论的意义 258

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讨论 261

第二节“十七年”史学并非完全教条化 265

一、“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 265

二、杰出史学家为克服教条主义的不懈努力 269

第三节“十七年”史学并非仅仅是一部“中国农民战争史” 271

一、“十七年”史学的多方面成就 272

二、“十七年”史学并非片面的反封建史学 274

第四节“十七年”历史学发展的教训 275

第六章 新中国历史学遭受的挫折与获得的新生 279

第一节“文革”时期历史学遭受的挫折 279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遭受迫害 279

二、“文革”中后期的“影射史学” 286

三、“文革”中后期学术研究工作的初步恢复 294

第二节 历史学界的拨乱反正 303

一、对“影射史学”的批判 303

二、给遭受迫害的史学家以公正的评价 307

第三节 历史学教学科研秩序的恢复和发展规划的制定 313

第七章 重大历史问题的探讨与新认识的提出 323

第一节 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 323

第二节 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新探讨 335

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再讨论 335

二、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讨论 340

第三节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讨论和研究 350

一、关于中国奴隶制问题的新认识 350

二、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证研究 354

三、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理论再探讨 358

第四节 中国近代史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 364

一、关于“革命”与“改良”问题的讨论 364

二、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现代化问题的探讨 368

第八章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及其学科建设 376

第一节 史学理论的研究及其学科建设 376

一、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学理论关系的新认识 376

二、关于“史学理论”的概念及体系的探讨 379

三、“史学理论”学科建设的成就 382

四、“史学理论”研究及学科的新发展 388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史的研究和学科建设 391

一、中国史学史学科基础的奠定 392

二、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的新发展 396

第三节 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研究及其学科建设 399

一、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学科基础的初步奠定 399

二、新中国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406

第四节 西方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的成就及其学科建设 411

一、西方史学研究的全面开展 412

二、新世纪西方史学研究的新发展 418

第九章 考古学与人类学对历史学发展的推动 424

第一节 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探讨 425

一、1976年之前的考古发现和文明起源的探索 425

二、1977—1985年的初步探索 426

三、1986—2000年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现状 431

四、新世纪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基本趋势 438

第二节 秦汉简帛对社会经济及思想文化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444

一、简帛与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 446

二、秦汉简帛对经济史研究的促进 453

第三节 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发现对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推动 457

一、敦煌吐鲁番文书的发现及其学术价值 457

二、敦煌吐鲁番文书促进了均田制度的研究 460

三、利用敦煌吐鲁番文书对赋役制度的研究 464

第四节 民族学、人类学与历史研究的新进展 467

一、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研究的深入 467

二、重大理论问题认识的突破 471

三、关于汉族乡村与社区的研究 477

四、人类学对历史学发展的促进 479

第十章 新时期的经济史和社会史研究 487

第一节 新时期经济史再度繁荣道路的探索 487

一、新时期经济史研究的再度繁荣 487

二、经济史学家及其团队的研究风格与范式 490

三、新时期经济史研究的基本路径 497

第二节 新时期社会史的复兴道路 502

一、社会史的复兴道路 503

二、社会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510

三、社会史的研究范式 515

第三节 对经济史和社会史研究路径的反思 520

一、对经济史研究路径的反思 520

二、对社会史研究路径的反思 523

三、关于经济史与社会史关系的探讨 526

第十一章 新时期西方史学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 531

第一节 对西方史学的特殊关注 531

一、重新认识西方史学 532

二、西方历史哲学的转向与历史认识论研究的兴起 536

第二节 西方新史学模式与新时期中国史学 539

一、法国年鉴派的史学范式及其在中国的反响 539

二、西方社会史理论和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复兴 543

第三节 向跨学科研究迈进 548

一、历史研究与自然科学方法论 549

二、心理史与社会史的兴盛 550

三、历史人类学的兴起 552

四、环境史的兴起 553

第四节“全球史观”与新的世界史体系 559

一、“全球史”的产生 559

二、全球史观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563

第五节 后现代主义史学的兴起及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567

一、后现代主义史学在西方的兴起 568

二、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571

第十二章 新时期中国历史学发展路径的探讨 576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历史学发展路径的探讨 576

一、“史学危机”话题讨论中历史学发展路径的探索 576

二、商品经济大潮下中国历史学如何发展问题的探讨 58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价值论说 590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价值 590

二、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理论魅力 592

三、正确处理历史学和社会现实的关系 594

第三节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历史学的新发展 597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面临的新挑战 598

二、新世纪关于唯物史观的理论探讨 603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推进中国历史学的新发展 607

附录:“新中国史学发展路径研究”学术研讨会纪要 613

后记 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