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1章 绪论 1
1.1分析化学的任务 1
1.1.1分析化学的定义 1
1.1.2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1
1.2分析化学的分类 2
1.3分析化学的发展 3
1.3.1分析化学的发展规律 3
1.3.2 21世纪的分析化学 4
第2章 分析化学中的样品处理 6
2.1分析方法的选择原则 6
2.2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7
2.2.1试样的采集 7
2.2.2湿存水的处理 9
2.3试样的分解 9
2.4干扰物的分离及方法选择 12
2.4.1干扰物的分离 12
2.4.2测定方法的选择 12
习题 13
第3章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 14
3.1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14
3.1.1系统误差 14
3.1.2偶然误差 15
3.2误差与偏差的表示方法 15
3.2.1准确度与误差 15
3.2.2精密度与偏差 16
3.2.3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19
3.2.4公差 20
3.2.5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1
3.3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22
3.3.1频数分布 22
3.3.2正态分布 24
3.4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25
3.4.1置信区间 25
3.4.2可疑值的取舍 27
3.4.3显著性检验 30
3.5有效数字 32
3.5.1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 32
3.5.2有效数字修约规则 33
3.5.3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34
3.5.4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34
3.6分析质量的保证和控制 35
3.6.1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图 35
3.6.2平均值质量控制图 36
习题 37
第4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40
4.1滴定分析法的过程和方法特点 40
4.2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滴定方式 40
4.2.1滴定分析法的分类 40
4.2.2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41
4.2.3滴定方式 41
4.3滴定分析中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43
4.3.1物质的量浓度 43
4.3.2滴定度 44
4.4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 45
4.4.1标准溶液浓度大小的选择依据 45
4.4.2配制标准溶液的方法 46
4.4.3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 47
4.5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48
4.5.1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 48
4.5.2滴定分析计算实例 51
习题 56
第5章 酸碱滴定法 58
5.1酸碱质子理论 58
5.1.1酸碱定义及共轭酸碱对 58
5.1.2酸碱反应 59
5.1.3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61
5.2酸度对酸碱平衡体系中存在的各型体分布的影响 63
5.2.1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 63
5.2.2酸(或碱)的浓度及酸(或碱)度 63
5.2.3酸度对溶液中酸碱的各型体分布系数的影响 63
5.2.4酸碱型体分布系数的应用 66
5.3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 67
5.3.1水溶液中酸碱平衡的处理方法 68
5.3.2各类酸碱溶液中H+(或OH-)浓度的计算 70
5.4缓冲溶液 76
5.4.1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77
5.4.2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78
5.4.3缓冲溶液的选择 78
5.4.4常用缓冲溶液 79
5.5酸碱指示剂 79
5.5.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79
5.5.2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80
5.5.3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81
5.5.4混合指示剂 82
5.6酸碱滴定基本原理 83
5.6.1强碱与强酸的滴定 83
5.6.2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86
5.6.3多元酸和混合酸的滴定 90
5.6.4多元碱的滴定 93
5.7酸碱滴定的应用 94
5.7.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94
5.7.2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96
5.7.3酸碱滴定法的应用示例 96
5.8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100
5.8.1非水滴定中的溶剂 101
5.8.2非水滴定条件的选择 102
5.8.3终点测定 103
5.8.4非水溶液中酸碱滴定应用示例 103
习题 103
第6章 配位滴定法 106
6.1配位滴定法概述 106
6.2 EDTA及EDTA配位化合物的特点 107
6.2.1 EDTA的性质及其离解平衡 107
6.2.2 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特点 108
6.3配位平衡 110
6.3.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110
6.3.2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 111
6.3.3影响配位平衡的因素 112
6.3.4条件稳定常数 114
6.4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 116
6.4.1配位滴定曲线 116
6.4.2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117
6.4.3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 119
6.4.4酸效应曲线及其应用 119
6.5金属指示剂 121
6.5.1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121
6.5.2金属指示剂的选择 122
6.5.3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僵化、氧化变质现象及其消除 123
6.5.4常用金属指示剂 124
6.6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126
6.6.1控制溶液酸度进行分别滴定 126
6.6.2利用掩蔽剂提高选择性 126
6.6.3利用解蔽作用提高选择性 128
6.7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128
6.7.1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28
6.7.2应用实例 129
习题 131
第7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33
7.1氧化还原反应基本知识 133
7.1.1条件电极电势 133
7.1.2影响条件电势的因素 135
7.1.3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37
7.1.4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139
7.2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 142
7.2.1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42
7.2.2化学计量点时电势的计算 144
7.2.3滴定突跃的计算 146
7.2.4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147
7.2.5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 150
7.3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152
7.3.1高锰酸钾法 153
7.3.2重铬酸钾法 155
7.3.3碘量法 156
习题 160
第8章 沉淀滴定法 162
8.1沉淀滴定法的原理 162
8.1.1概述 162
8.1.2滴定曲线 162
8.2银量法滴定终点的确定 164
8.2.1莫尔法—铬酸钾做指示剂 164
8.2.2佛尔哈德法—铁铵矾做指示剂 165
8.2.3法扬司法—吸附指示剂 167
8.2.4电势滴定法 168
8.3银量法的应用 168
8.3.1标准溶液的配制 168
8.3.2应用 169
8.3.3沉淀滴定法的计算示例 169
习题 169
第9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71
9.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71
9.1.1分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171
9.1.2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74
9.1.3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77
9.2光的吸收定律 178
9.2.1光的吸收定律—朗伯—比耳定律 178
9.2.2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因素 180
9.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的方法与仪器 181
9.3.1常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 181
9.3.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83
9.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185
9.4.1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185
9.4.2影响准确度的因素 186
9.5分析条件的选择 187
9.5.1显色反应与显色条件的选择 187
9.5.2测量条件选择 190
9.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191
9.6.1单一组分测定 192
9.6.2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193
9.6.3示差光度法 193
9.6.4多组分的测定 194
9.6.5配合物组成的测定 195
9.6.6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196
9.6.7应用实例 197
习题 197
第10章 电势分析法 199
10.1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 199
10.1.1指示电极 200
10.1.2参比电极 201
10.1.3复合电极 203
10.2直接电势法 203
10.2.1 pH玻璃膜电极及其膜电势 203
10.2.2溶液pH值的电势测定法 205
10.2.3其他离子选择性电极 206
10.2.4直接电势法的误差 211
10.3电势滴定法 212
10.3.1基本原理 212
10.3.2滴定终点的确定 213
10.3.3电势滴定法的应用 214
10.4线性滴定法简介 215
10.4.1线性滴定原理,一元酸的滴定 215
10.4.2线性滴定法的应用 217
习题 218
第11章 色谱分析法 219
11.1气相色谱法概述 220
11.1.1气相色谱仪 220
11.1.2气相色谱的特点 221
11.1.3气相色谱有关术语 221
11.2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223
11.2.1色谱的分离过程及原理 223
11.2.2气相色谱基本理论 225
11.2.3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228
11.3气相色谱固定相 231
11.3.1固体固定相 231
11.3.2液体固定相 232
11.3.3聚合物固定相 235
11.4气相色谱检测器 235
11.4.1热导检测器 236
11.4.2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236
11.5气相色谱定性、定量方法 238
11.5.1定性分析 238
11.5.2定量分析 239
11.6几种气相色谱技术简介 242
11.6.1毛细柱色谱法 242
11.6.2程序升温色谱法 243
11.6.3裂解气相色谱法 243
11.6.4衍生化技术 244
11.6.5二维气相色谱 244
11.7液相色谱分析法简介 244
11.7.1经典柱色谱法 245
11.7.2高效液相色谱法 245
习题 248
第12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250
12.1概述 250
12.2基本理论 251
12.2.1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251
12.2.2基态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的关系 252
12.2.3原子吸收光谱的谱线轮廓 253
12.2.4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 254
12.2.5原子吸收定量基础 254
12.3原子吸收光谱仪 255
12.3.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结构 255
12.3.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258
12.4定量分析方法及灵敏度 261
12.4.1定量分析方法 261
12.4.2灵敏度和检出限 262
12.5原子吸收光谱法实验技术 263
12.5.1测量条件的选择 263
12.5.2干扰及消除方法 265
12.6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267
习题 267
附录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