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总论 3
第一章 近乎空白:难于想象的汉代医学荒芜之像 3
一 秦汉医学的“一般图像” 3
二 人为营造的“超前发展” 7
第二章 秦多良医、汉承秦制:汉代医学的继承问题 14
一 秦国简史 16
二 秦国文化 19
三 秦国医学 24
第三章 东西有别:对于六国医学知识的继承问题 34
一 东方文化 35
二 东方之医 41
三 南方文化 48
四 南方之医 54
第四章 创新发展:两汉不同时期的各种表现形式 65
一 西汉之初的“空白”时期 65
二 王国之盛,“家学”分散成长 68
三 知识汇集,统一异说 74
四 东汉之骄,不待“双子” 76
第五章 先秦、两汉医学发展的“动力”分析 81
一 先秦时期的“动力”缺如 83
二 汉代的情况 87
第六章 外来文化的影响 93
一 双马神的足迹 97
二 西王母的形象之变 100
三 婆罗门教、佛教入秦 103
四 蛛丝马迹,欲说还休 106
第七章 从专题研究到整体图像的构建 108
一 重构的核心:今本《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 108
二 超越“故事”——扁鹊学术钩沉 111
三 至关重要的新史料——马王堆医书 112
四 贯穿两汉,始知东汉之重 117
五 理论研究 120
六 运气学说 124
七 养生之道 125
第八章 讨论 128
一 走下神坛的《黄帝内经》 128
二 心理需求的学术偶像 133
三 秦汉医学史的主流与传统 136
四 医学理论中的无解之谜 143
下篇——专题 147
第九章 今本《黄帝内经》研究 147
一 《黄帝内经》与今本《黄帝内经》 149
二 问答关系与内容的分析 151
三 《素问》、《灵枢》内容的古近之分 158
四 今本《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 161
第十章 扁鹊脉学研究 168
一 “扁鹊脉法”之考证 169
二 扁鹊脉学的内容分析 174
三 五色诊病与决死生 178
四 经脉学说的形成 179
第十一章《难经》医学理论的时代特征 181
一 作者与时代考证 182
二 医学理论的变化 186
三 后世羼入文字的时代特征 192
第十二章 本草之学成立的前与后 196
一 本草之名的出现 196
二 早期的本草著作 199
三《吴普本草》与“八家之说” 202
四《神农本草经》 206
五 陶弘景的本草著作 210
第十三章 伤寒旧论与温病新学 221
一 伤寒与温病之名义源流 221
二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227
三 温病学派 232
四 伤寒与温病之历史条件的异同 237
第十四章 基础理论的建立与形态认知(解剖)的关系 243
一 关于胆的功能与“奇恒之腑” 244
二“三焦”与解剖学的关系 246
三 代谢理论 248
四“脉”的概念 252
第十五章 关于循环与呼吸的生理 256
一 问题的提出 256
二 中国古代医学不知“心脏跳动” 259
三 以胃为中心的循环体系 261
四 动脉—脉动 263
五 对于呼吸的认识 266
六 讨论 269
第十六章 阴阳学说 271
一 阴阳家及其学说旨要 272
二 医学中阴阳循环、对立的不同表现 274
三 医学中的特例:三阴三阳 277
四 医学与易学 282
第十七章“脉诊”方法的发展与演变 295
一 脉症法 296
二 古脉法 300
三 脉象法 306
第十八章 秦汉之际针灸疗法理论的建立 311
一 针灸疗法的早期状况 312
二 理论化进程及其评价 315
三 腧穴的发展 318
第十九章 运气学说 322
一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323
二 运气学说的形成与演变 328
三 科学与玄学——两种错误的解释 337
第二十章《阴阳十一脉灸经》研究 341
一 命名与治则 341
二“是动”与“所产病”的意义 343
三 经脉数目与数术观念 346
四 经络学说体系的特殊性 346
第二十一章 新出土文献研究之二:咒禁疗法 351
一 禁疗法在医学中的地位 352
二 咒禁疗法的作用力与转移方式 357
三 咒禁疗法与宗教 362
第二十二章 《五十二病方》与早期的内服药剂型 367
一 何谓“汤液” 368
二“汤液”的药用原理 370
三“汤液”的制作方法 371
四 内服药剂型的演变 374
第二十三章 道家思想与养生学的关系 379
一 道家生命观 380
二 道家本旨与“养生” 382
三“养形”之术 384
四 道家学术思想的演变 388
五 道家社会地位演变的影响 392
六 养生与医学 394
七“房中”之术 396
结语 回报“良师”与“机遇” 400
引用文献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