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政府与政治的本质 3
第一章 政府与政治的意涵 3
第一节 政治学的演进 4
第二节 政府的意涵 6
第三节 政治的意涵 12
第四节 政治学的性质 19
第五节 政府与政治的基础与目的 30
第二章 权力、权威,与正当合法 41
第一节 权力的概念 43
第二节 权威概念 59
第三节 正当合法的概念 64
第三章 意识型态 73
第一节 自由主义 75
第二节 民主主义 82
第三节 民族主义 88
第四节 民主社会主义 92
第五节 保守主义 98
第二篇 政府与政治型态 109
第四章 民主、极权,与威权政治 109
第一节 现代民主 111
第二节 极权政府 118
第三节 威权政治 122
第四节 民主政治的实践 127
第五章 民族与国家 137
第一节 民族观念 139
第二节 国家概念与意涵 147
第三节 国家的类型 152
第六章 地方自治与公民社会 161
第一节 地方自治的起源与发展 163
第二节 地方自治机关的职能 167
第三节 地方机关与中央机关的关系 172
第四节 公民社会的概念 175
第五节 公民社会的发展 177
第三篇 影响政府与政治的要素 183
第七章 民意 183
第一节 民意的角色 186
第二节 民意的结构与型态 188
第三节 民意测验 195
第四节 台湾的民意调查 200
第八章 利益团体、压力团体,与群众运动 203
第一节 利益团体、压力团体,与群众运动的关系与不同 205
第二节 利益团体在政治中的定位 207
第三节 利益团体的效力 214
第四节 利益团体的策略 219
第五节 对利益团体的评估 223
第九章 政治沟通与大众媒体 229
第一节 政治沟通 230
第二节 大众媒体 233
第三节 大众媒体在政治沟通上的作用 236
第四节 大众媒体与政府 238
第十章 政党与政党制度 243
第一节 政党功能 245
第二节 政党类型 250
第三节 政党制度 254
第四节 政党制度面临的问题 259
第十一章 政治社会化 263
第一节 政治社会化的角色、限制,与持续性 265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内容的变迁 273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场合的演变 279
第四节 政治社会化效果的差异 284
第十二章 政治参与、投票行为,与选举制度 293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意义与形式 294
第二节 政治参与 295
第三节 投票行为 298
第四节 胜选策略 305
第五节 选举制度 308
第十三章 宪法、宪政,与合宪 315
第一节 宪法、宪政,与宪政主义的意义 316
第二节 合宪的意义与重要性 324
第三节 民主宪政与宪政民主 327
第四节 宪政体制的确立 332
第四篇 政府与政治制度 343
第十四章 政府的基本结构 343
第一节 政治制度 344
第二节 政府类型 347
第三节 制度的选择 349
第十五章 行政机关 351
第一节 执掌行政权者 353
第二节 行政机关的角色 355
第三节 内阁 360
第四节 行政领导:专权或授权 363
第十六章 官僚组织 369
第一节 官僚组织的意义 370
第二节 官僚组织特点 376
第三节 官僚组织在现代政府中的角色 378
第四节 官僚组织的困扰及其解决之道 381
第十七章 立法机关 389
第一节 总统制与国会制 391
第二节 立法机关角色 396
第三节 国会结构 401
第四节 立法机关的衰微 404
第五节 国会困境 409
第十八章 法律制度与法院 413
第一节 法律本质与制度 415
第二节 法院、法官,与律师 420
第三节 法院的角色 426
第四节 法院地位与司法功能 432
第十九章 监察与考试机关 437
第一节 监察制度之渊源 438
第二节 监察权之独立或依属 442
第三节 考试制度之由来 444
第四节 考试权的独立或依属 448
第五篇 政府与政治的作用与理想 455
第二十章 政策与决策 455
第一节 政策的意涵与决策 456
第二节 政策类型与决策模式 460
第三节 政策过程的阶段 468
第二十一章 我国古来的政治理想 483
第一节 理想与现实 484
第二节《大学》中的政治思想 486
第三节《中庸》的君道思想 494
第四节《论语》的政治理想 505
第五节《孟子》中的政治主张 526
第六节《易经》中的王道观念 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