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层文官》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赖瑞和著
  • 出 版 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9570833560
  • 页数:626 页
图书介绍:自序导言一、本书的研究范围二、(非士职):唐代士人不做何官三、唐代官场上的四个(模范)四、唐代士人的任官规律五、唐代士人的常任官模式六、本研究课题的(代表性)七、唐代(士人)的定义和特色八、基层、中层和高层文官的定义九、研究文献回顾第一章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和侍御史一、御史的起源、变革和组织二、御史的官品和清要地位三、御史的选任四、(摄)御史和(兼)御史五、真御史、使府御史和外台御史六、外台御史和监院御史七、内供奉和里行八、幕府军将武职挂御史衔九、结论第二章拾遗和补阙一、拾遗补阙的基本轮廓二、皇帝的(侍臣)和(近臣)三、官品问题四、作为初任官五、初除官年龄六、文词之美和任官条件七、何人不可任遗补八、(官)和(职)以及拾遗补阙作为阶官九、拾遗补阙(内供奉)十、结论第三章员外郎和郎中一、郎官的起源和员额二、二十六司的不同地位三、郎官的地位和官品四、员外郎和郎中的别称五、郎官的职掌六、郎官和刺史七、郎官知制诰八、郎官和翰林学士九、郎官和史馆修撰十、检校郎官十一、结论第四章县令一、唐县的等级和县官的地位二、县令的三大类型三、赤畿县令的选任四、郎官出宰京畿五、唐前期的望紧上县令六、唐后期的望紧上县令七、唐前后期的中下县令八、(摄)县令和地方长官自辟的州县官九、唐后期县令主要职务的侧面观察十、结论第五章司录、录事参军一、从勾官到通判官和专知官二、京城和京外的录事参军三、不同等级州府的司录、录事参军四、唐前期录事参军(政典和出土唐代文书中所见)五、唐前期录事参军(墓志中所见)六、唐后期的录事参军七、墓志中所见的两个唐后期司录参军八、令录:县令和录事参军九、唐中叶以后的(摄)录事参军十、结论第六章判官一、唐代(判)的含意二、判官的起源和演变三、(本判官)和(四等)官及勾官四、狭义判官的五大类型和名目五、重要诗人任判官六、方镇判官七、财经系判官八、皇朝特使判官九、京城诸使判官十、内诸司使判官十一、判官的官衔十二、结论第七章总结附录唐代中层文官每月俸料钱一览表参考书目表目表一唐代御史台的名称演变表二摄、兼御史在唐史料中的出现次数表三尚书省六部二十六司组织表表四二十六司郎官职掌表五唐县的等级、分级标准和地理分布表六唐代六个等级县的县官人数和官品表七唐代录事参军的分布表八徐申青中年履历表九陈少游至德到永泰年官历表十唐代士人理想的常任官模式

导言 1

一、本书的研究范围 3

二、「非士职」:唐代士人不做何官? 4

三、唐代官场上的四个「模范」 16

四、唐代士人的任官规律 24

五、唐代士人的常任官模式 36

六、本研究课题的「代表性」 39

七、唐代「士人」的定义和特色 43

八、基层、中层和高层文官的定义 47

九、研究文献回顾 51

第一章 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和侍御史 57

一、御史的起源、变革和组织 60

二、御史的官品和清要地位 62

三、御史的选任 65

四、「摄」御史和「兼」御史 73

五、真御史、使府御史和外台御史 82

六、外台御史和监院御史 88

七、内供奉和里行 92

八、幕府军将武职挂御史衔 104

九、结论 109

第二章 拾遗和补阙 111

一、拾遗补阙的基本轮廓 113

二、皇帝的「侍臣」和「近臣」 114

三、官品问题 118

四、作为初任官 121

五、初除官年龄 124

六、文词之美和任官条件 125

七、何人不可任遗补? 128

八、「官」和「职」以及拾遗补阙作为阶官 131

九、拾遗补阙「内供奉」 147

十、结论 150

第三章 员外郎和郎中 153

一、郎官的起源和员额 155

二、二十六司的不同地位 158

三、郎官的地位和官品 163

四、员外郎和郎中的别称 165

五、郎官的职掌 174

六、郎官和刺史 183

七、郎官知制诰 195

八、郎官和翰林学士 210

九、郎官和史馆修撰 216

十、检校郎官 228

十一、结论 230

第四章 县令 233

一、唐县的等级和县官的地位 236

二、县令的三大类型 251

三、赤畿县令的选任 253

四、郎官出宰京畿 263

五、唐前期的望紧上县令 284

六、唐后期的望紧上县令 296

七、唐前后期的中下县令 305

八、「摄」县令和地方长官自辟的州县官 313

九、唐后期县令主要职务的侧面观察 318

十、结论 326

第五章 司录、录事参军 329

一、从勾官到通判官和专知官 333

二、京城和京外的录事参军 338

三、不同等级州府的司录、录事参军 342

四、唐前期录事参军(政典和出土唐代文书中所见) 348

五、唐前期录事参军(墓志中所见) 366

六、唐后期的录事参军 375

七、墓志中所见的两个唐后期司录参军 400

八、令录:县令和录事参军 403

九、唐中叶以后的「摄」录事参军 412

十、结论 420

第六章 判官 423

一、唐代「判」的含意 425

二、判官的起源和演变 430

三、「本判官」和「四等」官及勾官 436

四、狭义判官的五大类型和名目 442

五、重要诗人任判官 448

六、方镇判官 461

七、财经系判官 470

八、皇朝特使判官 489

九、京城诸使判官 500

十、内诸司使判官 505

十一、判官的官衔 512

十二、结论 520

第七章 总结 523

附录 唐代中层文官每月俸料钱一览表 533

后记 535

参考书目 539

索引 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