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与利益区分保护的侵权法体系之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于飞著;梁慧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1838117
  • 页数:27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张在权益区分的基础上对侵权法体系予以完善。侵权法保护对象上的权益区分,既可欲,也可求。区分之后,权利(绝对权)依“过错+征引确定的违法性”来保护。利益须区分人格利益与财产利益。人格利益通过人格保护的原则,依“过错+积极确定的违法性”来保护。

绪论 1

第一章 侵权法中权益区分的正当性 11

第一节 立法、理论与实践现状:讨论基础与问题所在 11

一、立法基础 11

二、现有的理论讨论 14

三、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 21

第二节 权利与利益区分的正当性探析 27

一、权利受侵害——侵权法第一个最基础的类型化 27

二、建立一套由立法控制的利益遴选和排除机制 31

三、过错之所及上的差异——权益适用同样保护规则之不适宜性的进一步论证 35

四、限制侵权责任 37

五、保护行为自由 40

六、合同法角度的观察 43

七、经济角度的观察 45

八、附论:关于权利与利益不同的保护强度的反思 47

第二章 侵权法中权益区分的可能性 52

第一节 德国侵权法上的权益区分理论 54

一、德国学者权益区分理论之梳理 55

二、归属效能 57

三、排除效能 60

四、社会典型公开性 61

第二节 权益区分理论的应用 64

一、“重庆电缆案” 65

二、“齐玉苓受教育权案” 66

第三节 法政策角度对权益区分理论解释力的补充 68

一、权益区分理论解释力的限度 68

二、权益区分的法政策视角 73

第三章 权利的保护:过错不法侵害他人权利 79

第一节 比较法上的示范分析:以《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为中心 80

一、《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的发生史 80

二、权利“列举”导致保护限制?——“其他权利”的发展与功能 87

三、如何评价中国《侵权责任法》第2条第2款上的权利列举 90

第二节 若干权利的边界界定 94

一、身体权 94

二、人身自由权 99

三、“一般人格权”概念之否定 106

第三节 “法益”——权利与利益之外的独立保护对象? 116

一、讨论现状及问题意识 116

二、“法益”是什么——当代德国学者的观点 120

三、“法益”的初始含义、功能与实践 123

四、“法益”含义、功能与实践的发展 126

五、我国是否有必要设立与“权利”、“利益”并列的“法益”概念 130

第四章 利益的保护之一:过错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 134

第一节 “过错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的沿革与比较 136

一、《德国民法典》之前“过错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的历史沿革 136

二、《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2款的发生史 137

三、英美法上“过错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制度 140

四、我国台湾地区侵权法上“过错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制度 142

第二节 “过错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的功能 143

一、合理扩张侵权法的保护范围 143

二、统合公法与私法的价值 144

三、使公法与私法相互支援 146

四、增强侵权法的确定性 147

第三节 “以保护他人为目的的法律”的认定 148

一、“保护他人的法律”的范围 148

二、“保护他人的法律”的认定标准 153

三、“过错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的构成要件 156

第五章 利益的保护之二:违背善良风俗故意致损 163

第一节 “背俗故意致损”的功能变迁 166

一、《德国民法典》立法者设置第826条的初衷 166

二、学说对第826条功能的阐发 170

三、瓦格纳对第826务功能的新定位——纯粹经济损失保护 175

第二节 “背俗故意致损”中的“故意”要件 179

一、“故意”要件的发生 179

二、“故意”要件并非必要? 180

三、“故意”要件的法解释论构成 182

四、轻率=故意?“背俗故意致损”的再定位 184

第三节 “背俗故意致损”中的“背俗”要件 191

一、背俗的判断标准不在法外,而在法内 191

二、“背俗”判断标准位于法内何处?——宪法、法律一般价值抑或判例? 194

三、判例类型如何形成?——动态系统理论 196

第四节 “故意背俗致损”与我国纯粹经济损失保护体系的建立 200

一、纯粹经济损失的非统一性 200

二、我国纯粹经济损失保护立法上的三层保护体系 202

三、最后的隐忧——新型过失纯粹经济损失类型的请求权基础问题 204

第六章 过错推定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分担损失及补偿规则的保护范围 206

第一节 我国过错推定责任侵权规范的保护范围 208

一、教育机构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人身损害的赔偿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8条) 208

二、物件损害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十一章 ) 210

第二节 我国无过错责任侵权规范的保护范围 213

一、产品生产者责任(《侵权责任法》第五章 ) 213

二、饲养动物损害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十章 ) 217

三、环境污染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八章 ) 220

四、监护人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2条)、雇主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4、35条) 222

第三节 公平分担损失及侵权法上补偿规则的保护范围 222

一、公平分担损失侵权规范的保护范围(《侵权责任法》第24条) 222

二、其他补偿制度的保护范围(《侵权责任法》第23条、第31条后段、第87条) 228

第七章 我国权益区分保护的侵权法体系的建立:以解释论为中心 231

第一节 比较法上利用解释论由权益不区分转化为权益区分的立法例 233

一、《奥地利民法典》 233

二、《日本民法典》 235

三、直接参照比较法上的方法进行解释的可能性 237

第二节 我国学说中的既有讨论 239

一、葛云松教授的“目的性限缩”方法 239

二、进一步增强说服力的可能与方向 240

第三节 笔者的解释方案 245

一、《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的“法律目的” 245

二、对《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的限缩解释 248

三、开放性漏洞与目的性扩张 252

四、“目的性扩张”的制度基础——“违法性”要件的确立 253

五、依据“违法性”要件的继续类型化 254

结语:“无自由的正义不值得考虑” 258

参考文献 261

后记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