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文学 文化转型时代的文学生存与发展问题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林军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43885622
  • 页数:3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阐释的是文化转型大背景下文学的“生态问题”即文学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文化的大转变,在当前的显著表现是视觉文化的来临,这标示着众多的新媒体将带来艺术生产方式的不断翻新,至此,文学“生态”问题开始在视觉文化的时代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深入考量的“问题”。准确地讲,视觉文化以及各种新型媒体,使文学发展机遇与困境同在,风险与希望并存。本书就该问题分六部分进行研究:一、文化转型的表现与社会效应。二、读图时代与视觉文化批评。三、身体历史、身体消费与身体写作。四、当前国内的文学“生态”。五、图文之争与文学终结论辨析。六、文化意义危机、意义拯救与文学未来。

内容提要 1

绪言 1

第1章 文化转型的表现与社会效应 1

1.1 文化转型的历史 1

1.2 当代文化转型的诸种表现 5

1.2.1 从纸媒体到电子媒体、从文字到图像的转变 5

1.2.2 从理性到感性、从单一感觉到多元感觉的转变 7

1.2.3 从想象到表象、从意象到拟像的转变 10

1.3 电子媒体的社会文化效应 16

1.3.1 电子媒体的建构性 17

1.3.2 电子媒体的幻影与破坏力 21

1.4 思想家对于媒介转型的复杂立场 32

第2章 读图时代与视觉文化批评 37

2.1 读图时代的来临 37

2.2 “图像”诸概念释义 43

2.2.1 图像与图片 43

2.2.2 视觉、视觉性与视觉文化 47

2.3 当代视觉文化研究与米歇尔图像理论 51

2.3.1 当代视觉文化研究 51

2.3.2 米歇尔的图像理论 55

2.4 读图时代出现的条件 65

2.4.1 对视觉的肯定与辩护 66

2.4.2 视觉经验的优势 69

2.4.3 图像的特点及其广泛运用 73

2.4.4 读图时代形成的社会心理基础 76

2.5 技术的力量与各种技术理论 80

2.5.1 关于技术力量的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 81

2.5.2 关于技术的诸种理论 86

第3章 身体历史、身体消费与身体写作 93

3.1 历史上的身体 93

3.1.1 中国古代的身体 94

3.1.2 西方历史中的身体 100

3.2 对身体的辩护 107

3.2.1 身体的在场与人的存在 108

3.2.2 社会学、人类学的辩护 110

3.2.3 哲学的辩护 115

3.2.4 美学的辩护 122

3.3 身体的消费景观 125

3.3.1 享乐主义与快感神话 126

3.3.2 美丽经济、苗条暴政与健康法西斯 131

3.4 文学中的身体消费 136

3.4.1 国内外身体写作的比较 140

3.4.2 消费性身体写作的诸种表现 144

3.4.3 对消费性身体写作的评价 153

第4章 当前国内的文学“生态” 163

4.1 文学发展的新机遇 163

4.1.1 广播和影视的积极影响 164

4.1.2 网络的积极影响 167

4.2 文学的生存困境 173

4.2.1 媒体与图像消费的膨胀 173

4.2.2 文学生存危机的若干征兆 178

4.2.3 商品化:文学困境的社会原因及表现 183

4.2.4 图像的优势:文学困境的审美原因之一 190

4.2.5 影视的魅力:文学困境的审美原因之二 194

4.3 “自谋出路”的文学:当代文学地图的一角 198

4.3.1 文学的图片化与影视化 198

4.3.2 文学拼贴、戏仿与恶搞 199

4.3.3 文学的媚俗化 208

第5章 图文之争与文学终结论辨析 219

5.1 艺术终结论和文学终结论之种种 219

5.1.1 丹托与卡斯比特的艺术终结论 219

5.1.2 夏志清与米勒的文学终结论 225

5.2 从诗画之争到图文之争 230

5.2.1 达·芬奇论画与诗 232

5.2.2 莱辛论诗与画 234

5.2.3 当代的图文之争 238

5.3 从语言角度看文学终结论 240

5.3.1 文学定义与语言的文学位置 241

5.3.2 语言的历史性与存在性 248

5.3.3 文学语言的变形与陌生化 256

5.4 从想象、虚构角度看文学终结论 261

5.4.1 想象的内涵与特点 262

5.4.2 想象在文学中 268

5.4.3 从想象到虚构 271

第6章 文化危机、意义拯救与文学未来 282

6.1 当前时代的文化危机 282

6.1.1 娱乐化与商品化 284

6.1.2 快感化与欲望化 286

6.1.3 感性化、物质化与平面化 290

6.1.4 庸人化、童稚化与弱智化 294

6.1.5 非历史性与碎片化 300

6.1.6 非审美化或“去无耻化” 303

6.1.7 非主体化与懒惰化 308

6.2 生命意义及其精神维度 313

6.2.1 定义“意义”的各种思路 316

6.2.2 生命意义的构成要素 321

6.2.3 意义的精神维度 332

6.3 作为精神和意义存在的文学世界 336

6.3.1 文学是“理想”与“无限”的艺术 338

6.3.2 文学是“大我”与“爱”的艺术 340

6.3.3 文学是“否定”与“超越”的艺术 346

6.4 人类的未来与文学的未来 349

参考文献 354

后记 378

补记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