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思想体系与基础理论 1
第一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宣言 1
第二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总纲 25
第三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思想溯源 64
第四章“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定名记 91
第五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研究立场与倡导方式 112
第六章“学院派书法创作史”研究 134
第七章 从学院派书法崛起看“流派的时代” 156
第八章 关于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理论原则 174
第二编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理论检验 185
第九章 书法创作中“主题”探索的历史回忆与现实意义初探 185
第十章 形式史与形式分析:构建时代新书法的关键切入点 208
第十一章 古典技法教条与当代书法创作技巧的史的研究 233
第十二章 当代书法创作“展厅文化”现象与学院派书法创作 258
第十三章 走向表现的书法 280
第十四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的生态学依据 302
第十五章 字象·图像·意象 324
第十六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的文化立场 347
第三编 学院派书法创作活动的记录与相关资料 359
第十七章 关于倡导学院派书法创作大讨论的构想并约稿 359
第十八章 当代书法流变与“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 373
第十九章 全国第一届学院派书法创作讲习班相关文献 385
第二十章1998年北京:学院派书法创作首展相关文献 418
第二十一章“1996年杭州:学院派书法创作研讨会”发言纪实 472
第二十二章“1998年北京:在中国文联“向祖国汇报——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创作经验交流会”上的重点发言 481
第二十三章 学院派书法出版物举隅 492
第二十四章 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博士生考卷与答卷 520
附录 学院派书法大论辩 539
质疑与回应 539
看学院派作品展(路工) 539
就“学院派创作展”奉答路工同志(陈振濂) 541
学院派观念的局限(丁正 545
陈振濂答《学院派”观念的局限(陈振濂) 547
关于“学院派书法创作”的一封信(桂雍) 550
陈振濂答桂雍质疑学院派书法创作诸问题 551
学院派创作探读(张华) 555
就《学院派”创作探读》致张华先生(于钟华) 557
学院派《总纲》中的几个问题(童中焘) 560
并非都是问题(易新生) 565
陈振濂先生就童中焘先生关于学院派书法讨论答记者问 567
走向时代高度(陈振濂) 570
这样的思想认识能使其创作“走向时代高度”吗?(许幼平、周环) 573
与陈振濂观点不同的观点(蒋晴如) 577
就《与陈振濂观点不同的观点》致蒋晴如先生(文纳、易新生) 579
众说纷纭学院派 583
关于学院派书法创作的说明(陈大中 汪永江 陈国斌 张羽翔) 583
图形与语义的纠缠(钱今凡) 586
学院派书法创作及其现代性(孟庆星) 588
学院派书法研究(古申) 592
书法作品怎么表现“主题,,?(张天弓) 596
书法学院派简介(韩国·郭鲁凤) 607
新的支点(孟庆星) 611
学院派使书法真正走向世界成为可能(胡志平) 614
关注当下超越此在(于钟华) 616
关于“主题性创作”及其他(纪芝) 621
风格化传统的决然反叛(毛万宝) 627
“后现代文化”的当下展示(毛万宝) 629
宣言化理论的鸣锣开道(毛万宝) 631
现代化运动的又一景观(毛万宝) 633
谈谈“学院派书法创作”的不争论(辛尘) 636
让我们一起思考(斯舜威、王平) 637
实验与感想 640
关于主题的构思过程与形成成因的检讨 640
走向技术要求的“极端”(陈迅) 643
复合意识(张其凤) 645
书写之思(杨永滨) 646
书法的当下语境与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姜寿田) 649
学院派书法创作“主题”问答录(李建华陈振濂) 651
“主题”的教学与训练(大江) 653
学院派书法创作的“形式”要求举例(陈振濂) 655
“学院派书法创作”三人谈(任晓明 顾工 傅京生) 657
反省多于自满(陈振濂 660
从学院派书法论辩引出的端正书法批评风气的话题 664
呼唤真正的事发批评 664
1998年湖北《书法报》刊载“学院派书法创作讨论”文章存目 667
关于学院派书法批评之一:舆论误导的陷阱(陈振濂) 672
关于学院派书法批评之二:学术良知何在?(陈振濂) 679
关于学院派书法批评之三:学院派书法讨论诸问题(陈振濂) 685
关于学院派书法批评之四:书法批评往何处去?(陈振濂) 692
关于学院派书法批评之五:媒体的自重(陈振濂) 704
关于学院派书法批评之六:我们的期望(陈振濂) 710
结束语 717
二十世纪书法思潮史的最后一幕 717
附编 学院派书法创作研究年表(1988—1998) 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