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荀子哲学的基本性质 1
第二节 本文的构造及方法 4
第二章从「天」到「类」——对世界性质之还原与人文地重建 7
第一节 天人之分:天之意义的还原 9
第二节 天生人成:天之重建及天人关系之重建 16
第三节「畸」、「匿」与「中」——哲学方法之批判与原则地展示 23
第四节「类」原则之概括地考察 28
第五节 小结 35
第三章「积」与「假」——存有之互涵、互摄及其辩证地开展 41
第一节 物与物的互为涵摄——共时的及历时的讨论 43
1.假——事物之共时性上的互为涵摄 45
2.积——事物之内在的历史性 47
第二节 人与人的互为涵摄 50
1.共时性的互为涵摄 52
2.存有之内在历史性及其辩证地开展 54
第三节小结 60
第四章 整体与个体——存有活动的客观场域之理序 65
第一节 相当于「整体」的「群」及相当於「个体」的「分」 66
第二节「分」、「兼」与「辨」(附辩)之意涵 72
1.作为「整体之内在构造」的「分」 73
2.作为「整体地、客观地实践」的「兼」 77
3.作为「个别地、客观地实践」的「辨」(附「辩」) 83
第三节 小结 90
第五章 存有的主观构造(一):性的活动方式及其特质 95
第一节 性之初义 96
第二节 追摄以自多的「欲」 99
第三节「欲」之不定及其形式化的必要 103
第四节 小结 107
第六章 存有的主观构造(二):心的活动方式及其特质 111
第一节 天官的活动及其特质 111
1.五官作为表象世界之通道 111
2.五能的独立性与非独立性 114
第二节 天君的活动及其特质 117
1.对「以智识心」的再划分——「统类心」的提出 117
2.统类心的内部构造及活动 122
甲、互为诠解的意义给出方式——意义之「文类地给出」 122
乙、心知之内部过程——由藏、两、动所界定之虚、壹、静 128
第三节 小结 139
第七章 由主观而客观的过程:「知通统类」及「化性起伪」 143
第一节 心知的外部过程——知通统类 143
第二节 心对性的形式化作用——化性起伪 161
第三节小结 166
第八章 结论 171
附录:孔子正名思想中的语言哲学 179
参考书目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