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1
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五三年) 1
扬雄生 1
甘露二年(公元前五二年) 3
甘露三年(公元前五一年) 3
甘露四年(公元前五○年) 3
黄龙元年(公元前四九年) 3
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四八年) 3
初元二年(公元前四七年) 3
初元三年(公元前四六年) 3
初元四年(公元前四五年) 3
初元五年(公元前四四年) 3
永光元年(公元前四三年) 3
永光二年(公元前四二年) 3
永光三年(公元前四一年) 3
永光四年(公元前四○年) 3
永光五年(公元前三九年) 3
建昭元年(公元前三八年) 3
建昭二年(公元前三七年) 3
建昭三年(公元前三六年) 4
建昭四年(公元前三五年) 4
建昭五年(公元前三四年) 4
竟宁元年(公元前三三年) 4
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三二年) 4
建始二年(公元前三一年) 4
建始三年(公元前三○年) 4
建始四年(公元前二九年) 4
河平元年(公元前二八年) 4
河平二年(公元前二七年) 4
河平三年(公元前二六年) 4
刘歆为黄门郎,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 4
河平四年(公元前二五年) 5
阳朔元年(公元前二四年) 5
阳朔二年(公元前二三年) 5
扬雄作《反骚》、《广骚》、《畔牢愁》及《天问解》 5
桓谭生 6
阳朔三年(公元前二二年) 7
阳朔四年(公元前二一年) 7
鸿嘉元年(公元前二○年) 7
鸿嘉二年(公元前一九年) 7
鸿嘉三年(公元前一八年) 7
鸿嘉四年(公元前一七年) 7
永始元年(公元前一六年) 7
永始二年(公元前一五年) 7
永始三年(公元前一四年) 7
扬雄作《县邸铭》、《王佴颂》、《阶闼铭》、《成都城四隅铭》、《绵竹颂》、《蜀都赋》及《蜀王本纪》 7
永始四年(公元前一三年) 8
元延元年(公元前一二年) 8
扬雄至京师 8
元延二年(公元前一一年) 9
扬雄作《甘泉赋》,大病。又作《河东赋》、《羽猎赋》及《赵充国颂》,除为郎,给事黄门 9
刘歆作《甘泉宫赋》 13
元延三年(公元前一○年) 13
扬雄作《长杨赋》、《绣补灵节龙骨铭》及诗三章 13
元延四年(公元前九年) 14
绥和元年(公元前八年) 14
扬雄荐庄遵,作《都酒赋》 14
刘歆父向卒,为中垒校尉 14
绥和二年(公元前七年) 15
刘歆议毁庙,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复领《五经》,撰《七略》 15
桓谭为奉车郎,从成帝至甘泉河东,作《仙赋》 16
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六年) 16
刘歆改名秀,上《山海经》,请建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移书让太常博士,出守河内,徙五原,作《遂初赋》 17
建平二年(公元前五年) 17
扬雄论鼓妖事 17
建平三年(公元前四年) 18
扬雄作《太玄》、《解嘲》、《解难》及《太玄赋》 18
刘歆复转涿郡太守,以病免官 19
建平四年(公元前三年) 20
桓谭为郎,典漏刻,进说傅晏,奏书董贤 20
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 20
扬雄上书谏勿许单于朝 20
元寿二年(公元前一年) 20
刘歆为安定属国都尉、右曹太中大夫,迁中垒校尉,典文章。子棻亦幸于王莽 20
卷一 22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一年) 22
史岑为中谒者,上书讼王闳功 22
刘歆迁羲和、京兆尹 22
元始二年(公元二年) 23
扬雄作《法言》及《自序》,丧二子 23
元始三年(公元三年) 24
刘歆行太常事,迁光禄大夫,定婚礼 24
班彪生 24
元始四年(公元四年) 25
扬雄作《琴清英》等篇,王莽据以立《乐经》 25
刘歆奉命迎后 26
班彪父稺补延陵园郎,彪随入京 26
元始五年(公元五年) 27
扬雄作《训纂》 27
刘歆封红休侯,著《三统历谱》及《钟历书》 29
孺子婴居摄元年(公元六年) 29
扬雄续《史记》 29
史岑亦续《史记》,寻卒 30
刘歆亦续《史记》 30
冯衍亦续《史记》 31
居摄二年(公元七年) 32
刘歆为扬武将军,屯宛 32
桓谭为谏大夫,封明告里附城 32
初始元年(公元八年) 33
扬雄作《州箴》及《官箴》 33
刘歆归故官,议功显君丧服 34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九年) 35
扬雄为中散大夫,作《剧秦美新》 35
刘歆为国师,嘉新公,子叠为伊休侯 36
始建国二年(公元一○年) 36
始建国三年(公元一一年) 36
刘歆子棻及泳被诛 36
扬雄投天禄阁下,几死,以病免官 37
始建国四年(公元一二年) 37
扬雄复召为大夫,作《逐贫赋》。侯芭从受《太玄》、《法言》 37
桓谭迁讲学祭酒 37
始建国五年(公元一三年) 38
扬雄作《元后诔》 38
天凤元年(公元一四年) 38
王隆为郎 38
天凤二年(公元一五年) 38
天凤三年(公元一六年) 38
刘歆与扬雄书索取《方言》,使郑兴撰《左氏条例》等 38
扬雄答刘歆书论《方言》,时正在撰著中 39
天凤四年(公元一七年) 42
桓谭迁掌乐大夫 42
天凤五年(公元一八年) 42
扬雄卒,弟子侯芭为起坟 42
天凤六年(公元一九年) 44
地皇元年(公元二○年) 44
地皇二年(公元二一年) 45
刘歆女愔自杀 45
地皇三年(公元二二年) 45
桓谭免官 45
冯衍为更始将军廉丹掾。丹战死,衍亡命河东 45
梁鸿遭父丧 46
汉淮阳王更始元年(公元二三年) 46
刘歆自杀 46
桓谭为太中大夫 47
更始二年(公元二四年) 47
冯衍说鲍永,为立汉将军,领狼孟长,屯太原 47
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二五年) 47
桓谭被征待诏,上书失旨 47
班彪自长安至天水依隗嚣,作《北征赋》 47
建武二年(公元二六年) 48
桓谭为议郎给事中,作《陈时政疏》及《抑谶重赏疏》 48
冯衍与田邑书 49
建武三年(公元二七年) 49
冯衍降光武,上书邓禹 49
建武四年(公元二八年) 50
冯衍为曲阳令 50
建武五年(公元二九年) 50
王隆依窦融 50
班彪作《王命论》,离天水至张掖,为窦融从事 50
建武六年(公元三○年) 51
冯衍上书陈八事 51
贾逵生 51
建武七年(公元三一年) 51
建武八年(公元三二年) 51
梁鸿受业太学 51
班固生 52
建武九年(公元三三年) 52
班彪上疏请复护羌校尉 52
建武十年(公元三四年) 53
贾逵隔篱听读书 53
建武十一年(公元三五年) 53
建武十二年(公元三六年) 53
王隆至洛,为新汲令,著《汉官篇》,寻卒 53
班彪至洛阳,举司隶茂才,子固随至 54
建武十三年(公元三七年) 54
班彪为徐令,作《览海赋》及《与金丹书》 54
建武十四年(公元三八年) 55
建武十五年(公元三九年) 55
刘苍封东平公 55
贾逵能诵六经 55
建武十六年(公元四○年) 55
班固能属文 55
建武十七年(公元四一年) 56
冯衍子豹生 56
刘苍从光武至颍川及叶,进爵为王 56
建武十八年(公元四二年) 56
建武十九年(公元四三年) 57
冯衍为司隶从事,上书阴就 57
班彪免徐令,返洛阳,上疏言东宫官属 57
建武二十年(公元四四年) 57
班彪讲学太学,作《奏事》,又论前史得失,续《史记》,作《别录》 57
班固为王充所称 58
杜笃作《吴汉诔》及《论都赋》 59
李尤生 60
建武二十一年(公元四五年) 60
建武二十二年(公元四六年) 60
杜笃为郡文学掾 60
建武二十三年(公元四七年) 60
班彪为司徒掾,与司徒掾尹敏为莫逆交 60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四八年) 61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四九年) 61
班彪奏复乌桓校尉 61
贾逵在太学,通《五经》 61
班昭生 61
建武二十六年(公元五○年) 63
卷二 64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五一年) 64
班彪上书论大司马,应冯勤辟 64
建武二十八年(公元五二年) 64
冯衍出妻,作书与妇弟。归杜陵,与阴就书,作《杨节赋》 64
班彪上书论匈奴 65
梁鸿娶孟光,入霸陵山,作《安丘严平颂》等 65
崔骃在太学与班固齐名 66
傅毅亦在太学 67
建武二十九年(公元五三年) 67
班彪为望都长,作《冀州赋》 67
建武三十年(公元五四年) 67
班彪卒于望都 67
班固返安陵,作《幽通赋》、《终南山赋》,续父所作史 68
建武三十一年(公元五五年) 68
冯衍上疏自陈,作《显志赋》及《自序》 68
中元元年(公元五六年) 69
桓谭上《新论》,议灵台,出为六安丞,道卒 69
中元二年(公元五七年) 71
冯衍又出妻,与宣孟书,被谗,废于家,寻卒 71
刘苍为骠骑将军 72
明帝永平元年(公元五八年) 72
刘苍子二人封县侯,上疏荐吴良 72
贾逵从杜子春受业 72
班固奏记说东平王 73
永平二年(公元五九年) 73
崔骃作《达旨》、《西巡颂》等 73
刘苍益封五县,上疏议南北郊冕服 73
傅毅于平陵习章句,作《迪志诗》及《七激》 74
永平三年(公元六○年) 74
刘苍议世祖庙乐舞,作《舞歌》 74
永平四年(公元六一年) 75
刘苍上书谏猎,又上疏归职 75
永平五年(公元六二年) 75
刘苍还国 75
班固以私撰国史被捕。弟超上书救之。除兰台令史,作《安丰戴侯颂》 76
崔骃作《安丰侯诗》 76
班昭归曹寿 76
永平六年(公元六三年) 77
刘苍还京师 77
永平七年(公元六四年) 77
刘苍归国 77
班固成《世祖本纪》,迁为郎 77
贾逵亦撰汉史 77
傅毅作《北海王诔》 78
永平八年(公元六五年) 78
永平九年(公元六六年) 78
班固成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奉命撰《汉书》,又作《两都赋》 78
永平十年(公元六七年) 78
贾逵上《左传、国语解诂》 78
永平十一年(公元六八年) 79
刘苍至京,月馀还国 79
永平十二年(公元六九年) 79
杜笃入马防门下 79
永平十三年(公元七○年) 79
永平十四年(公元七一年) 79
永平十五年(公元七二年) 79
刘苍上《光武受命中兴颂》 80
贾逵为刘苍《中兴颂》训诂 80
班固定《建武注记》 80
永平十六年(公元七三年) 80
永平十七年(公元七四年) 80
班固至云龙门对策,作《神雀颂》、《秦纪论》及《典引》 80
贾逵作《神雀颂》及《永平颂》,拜为郎,对策 81
傅毅亦对策作颂 82
黄香除郎 82
永平十八年(公元七五年) 82
刘苍议明帝庙乐 82
崔骃作《明帝颂》 82
傅毅作《明帝诔》 82
班固代第五伦上疏荐谢夷吾 83
章帝建初元年(公元七六年) 83
梁鸿至洛作《五噫》,适吴作诗,思高恢作诗。又著书十馀篇,寻病卒 83
刘苍为地震上言 84
贾逵作《左传大义》 84
班固作《耿恭守疏勒城赋》,与杨终辩狱事 85
建初二年(公元七七年) 85
杜笃为马防从事中郎 85
刘苍谏为原陵、显节陵起县邑 86
班固与弟超书,讥傅毅。又作《答宾戏》 86
傅毅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共典校书,作《显宗颂》 86
建初三年(公元七八年) 87
杜笃战没于射姑山 87
刘苍受赐阴太后遗物 87
傅毅为马防司马 87
张衡生 88
崔瑗生 88
建初四年(公元七九年) 89
刘苍上言明德皇后在世祖庙坐位 89
贾逵作《左传长义》 89
班固作《白虎通》 89
黄香征拜郎中 91
马融生 92
建初五年(公元八○年) 92
贾逵母有疾 92
建初六年(公元八一年) 92
刘苍上疏求朝 92
马融随父至洛 92
建初七年(公元八二年) 92
刘苍至京,上疏辞受恩过礼,还国疾病 93
贾逵撰《古文尚书同异》、《诗同异》、《周官解故》,迁卫士令 93
班固上《汉书》,迁玄武司马 93
建初八年(公元八三年) 95
刘苍卒 95
贾逵弟子拜千乘王国郎 95
班固上书论北匈奴事 96
傅毅免官 96
元和元年(公元八四年) 96
崔骃作《南巡颂》 96
黄香诣东观 96
元和二年(公元八五年) 97
班固作《东巡颂》 97
崔骃亦作颂 97
元和三年(公元八六年) 97
班固对问礼乐 97
崔骃作《北巡颂》 97
崔瑗题门 98
黄香子琼生 98
章和元年(公元八七年) 98
班固上《汉仪》,作《南巡颂》,寻以母丧去官 98
崔骃入窦宪门下 98
章和二年(公元八八年) 99
崔骃作《章帝谥议》,献书诫窦宪,为宪主簿 99
班固为中护军 99
傅毅为记室掾 99
黄香诣殿下,拜尚书郎 99
马融从父受业 100
和帝永元元年(公元八九年) 100
班固作《北征颂》及《燕然铭》 100
崔骃作《仲山甫鼎铭》、《北征颂》、《西征赋》、《与窦宪笺》等 101
傅毅为司马,作《北征颂》,寻卒 101
永元二年(公元九○年) 101
班固行中郎将,作《涿邪山祝文》 102
永元三年(公元九一年) 102
崔骃归 102
贾逵为左中郎将 102
黄香作《天子冠颂》 102
胡广生 102
永元四年(公元九二年) 103
贾逵论历 103
班固与窦宪笺,卒于洛阳狱中 104
班昭续《汉书》 105
崔骃作《大将军临洛观赋》,卒 105
崔瑗能传父业 106
黄香拜左丞 106
永元五年(公元九三年) 106
张衡游三辅,作《温泉赋》 106
永元六年(公元九四年) 107
黄香迁尚书令 107
胡广妻章显章生 107
李固生 107
永元七年(公元九五年) 107
崔瑗至京师,从贾逵受业,与马融、张衡为友 107
张衡亦至京,入太学 107
永元八年(公元九六年) 108
贾逵为侍中,领骑都尉,奉诏修理苍颉旧史 108
李尤召诣东观,拜兰台令史,受诏作赋,作“百二十铭”、《怀戎颂》及《政事论》 108
班昭入宫讲学,奉诏作《大雀赋》 109
黄香上疏让东郡太守,复留为尚书令 109
永元九年(公元九七年) 110
张衡举孝廉不行,辟公府不就 110
永元十年(公元九八年) 110
贾逵上书请宥刘恺 110
葛龚以善文记知名 110
马融父严卒 110
永元十一年(公元九九年) 111
永元十二年(公元一○○年) 111
黄香治訞言狱 111
朱穆生 111
卷三 112
汉和帝永元十三年(公元一○一年) 112
贾逵卒 112
苏顺作《贾逵诔》 113
刘珍作《贾逵碑》 113
马融从挚恂受业,娶其女 114
永元十四年(公元一○二年) 114
班昭上书为兄超求代 114
崔瑗为兄报仇,亡命 114
永元十五年(公元一○三年) 114
永元十六年(公元一○四年) 115
朱穆以孝称 115
皇甫规生 115
张奂生 115
元兴元年(公元一○五年) 115
李尤作《和帝哀策》 115
崔瑗遇赦归,作《和帝诔》 116
苏顺作《和帝诔》 116
张衡作《二京赋》、《吕公诔》等 116
殇帝延平元年(公元一○六年) 116
班昭子成封关内侯 116
马融从班昭受《汉书》 116
崔瑗作《清河王诔》 117
张衡作《陈公诔》 117
苏顺亦作诔 117
黄香迁魏郡太守 117
安帝永初元年(公元一○七年) 117
史岑作《出师颂》 117
永初二年(公元一○八年) 118
葛龚举孝廉,为大官丞 118
张衡不应邓骘之召 118
马融亦不应邓骘之召,客凉州 118
胡广娶章显章 118
永初三年(公元一○九年) 118
张衡为鲍德主簿,作《绶笥铭》 119
永初四年(公元一一○年) 119
班昭上疏论新野君丧,作《女诫》 119
刘珍为谒者仆射,诣东观校书 119
马融应邓骘召,为校书郎中,诣东观 120
永初五年(公元一一一年) 120
刘珍上言邓太后宜献庙 120
永初六年(公元一一二年) 120
永初七年(公元一一三年) 121
班昭随子至陈留,作《东征赋》 121
葛龚为荡阴令 121
张衡作《南都赋》、《南阳文学儒林书赞》等 121
崔瑗作《南阳文学官志》 121
元初元年(公元一一四年) 121
张衡为郎中,作《与崔瑗书》,注《太玄经》,作《玄图》&/ 122
崔瑗亦注《太玄经》 122
元初二年(公元一一五年) 123
马融上书救庞参 123
胡广为郡散吏 123
元初三年(公元一一六年) 123
马融以日食对策北宫端门 123
王逸举上计吏,为校书郎,作《楚辞章句》 124
元初四年(公元一一七年) 124
张衡为尚书侍郎 124
胡广举孝廉,为尚书郎,转左丞 124
李固在太学受业,寻游学三辅 125
元初五年(公元一一八年) 125
葛龚为临汾令 125
史岑作《和熹邓后颂》,寻卒 126
崔瑗为郡吏,遗葛龚书,作《珮铭》 126
马融作《广成颂》 126
元初六年(公元一一九年) 128
张衡为太史令,作浑天仪,著《灵宪》及《算罔论》 128
崔瑗系发干县狱,后被释 129
朱穆为督邮 129
永宁元年(公元一二○年) 129
班昭卒,子妇丁氏作赞 130
李尤为谏议大夫,受诏撰《汉记》 130
刘珍受诏作《名臣传》 130
刘騊駼亦奉命作传,寻卒 131
王逸作《汉书》 131
崔瑗为邓遵所辟 132
马融自劾归,被禁锢 132
建光元年(公元一二一年) 132
黄香议乐成王罪 133
刘珍迁侍中 133
崔瑗免归 133
马融召还 133
朱穆举孝廉,除郎中 133
桓麟答客作诗 133
延光元年(公元一二二年) 134
刘珍迁越骑校尉,与张衡议礼 134
崔瑗为阎显所辟 134
马融女伦生 135
延光二年(公元一二三年) 135
葛龚为黄门郎,寻卒 135
张衡迁尚书,与亶诵、梁丰议历 135
马融为河间王厩长 136
延光三年(公元一二四年) 136
李尤上书谏废太子 136
张衡作《东巡诰》 136
马融上《东巡颂》,拜郎中 136
朱穆迁侍郎,上书陈五事 137
延光四年(公元一二五年) 137
苏顺拜郎中,寻卒 137
刘珍为宗正 137
张衡表奏日蚀 137
崔瑗拟谏阎显废立事未果,为顺帝所斥 138
马融为许令,以日食上疏 138
胡广为尚书仆射 139
顺帝永建元年(公元一二六年) 139
李尤为乐安相,卒于任上 139
刘珍为卫尉,寻卒 140
张衡上封事 141
马融迁扶风功曹,作《长笛赋》 141
崔琦游京师,举孝廉,为郎 141
张奂师事朱宠 141
永建二年(公元一二七年) 142
张衡作《鸿赋》 142
胡广为济阴太守 142
永建三年(公元一二八年) 142
张衡复为太史令,作《应间》 142
永建四年(公元一二九年) 142
胡广子硕生 142
永建五年(公元一三○年) 143
张衡上疏陈事 143
李固不就辟命,寻遭父丧。作书与黄琼 143
黄香免官,寻卒 144
永建六年(公元一三一年) 145
胡广上疏谏探策立后 145
阳嘉元年(公元一三二年) 145
张衡造候风地动仪,上疏请禁图谶 145
崔瑗上言察举孝廉 146
胡广上书驳左雄 146
阳嘉二年(公元一三三年) 146
张衡对策 146
马融对策北宫,拜议郎 146
李固对策,为宦者所陷,后拜议郎 147
胡广免官 148
桓麟子彬生,从挚恂受业 148
蔡邕生 148
阳嘉三年(公元一三四年) 149
张衡为公车司马令 149
李固为洛令,解印绶还家,子燮生 149
边韶作《河激颂》 149
阳嘉四年(公元一三五年) 150
张衡为侍中,作《思玄赋》及《周官训诂》,补《汉记》,又条上《史》、《汉》所叙不合者十馀事 150
崔瑗辞梁商辟,举茂才,迁汲令,作《太公庙碑》 151
马融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151
王逸为侍中,作《九思》 151
胡广为汝南太守 152
李固为梁商从事中郎,作《奏记》 152
永和元年(公元一三六年) 152
张衡为河间相 152
崔琦入梁冀幕 153
李固奏记梁商理王龚 153
永和二年(公元一三七年) 153
张衡作《四愁诗》 153
永和三年(公元一三八年) 154
张衡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154
崔瑗作《窦贵人诔》 154
马融为武都太守,著《易》、《书》、《诗》、《礼》传 154
李固驳发荆、扬、兖、豫卒赴日南 154
永和四年(公元一三九年) 155
张衡卒 155
崔瑗作《张平子碑》 156
永和五年(公元一四○年) 157
马融陈星孛,上疏乞征羌,奏马贤事 157
胡广为大司农 157
李固为荆州刺史,作《辟文学教》 157
永和六年(公元一四一年) 157
李固徙太山太守,作《恤奉高令丧事教》及《祀胡母先生教》 158
延笃举孝廉,为平阳侯相,寻以师丧弃官,注《左传》 158
皇甫规上书论西羌事,为郡功曹,举上计掾 159
张奂辟大将军府,奏《尚书章句》,以疾去官 159
汉安元年(公元一四二年) 160
崔瑗迁济北相 160
胡广迁司徒 160
李固迁将作大匠,上疏陈事。迁大司农,与吴雄、刘宣同上疏 160
汉安二年(公元一四三年) 160
崔瑗征诣廷尉,病卒,遗令子寔 161
崔寔隐居父墓侧 162
边韶为尚书侍郎,论历 163
皇甫规上疏自效 163
王延寿生 163
建康元年(公元一四四年) 163
马融作《周官传》 163
李固为太尉,上疏理种暠,荐杨淮 163
朱穆入梁冀幕,为丰令 164
皇甫规举贤良方正,拜郎中,免归,教授门徒 164
张奂举贤良方正,拜议郎 165
桓麟辟司徒掾 165
冲帝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 165
马融迁从事中郎 165
李固议冲帝发丧及山陵。梁冀使人飞章诬固 165
朱穆复为大将军掾 166
质帝本初元年(公元一四六年) 166
胡广迁太尉,封育阳安乐乡侯 166
李固与梁冀书议立嗣事,免职,遣三子归乡 166
崔琦作《外戚箴》、《白鹄赋》等以讽梁冀,遣归 167
崔寔辞三公辟 167
朱穆奏记以劝戒梁冀 168
桓帝建和元年(公元一四七年) 168
马融为梁冀诬奏李固,又作《西第颂》 168
胡广迁司空 169
李固被诛,临终敕子孙,并与胡广、赵戒书 169
边韶为临颍侯相 170
崔寔为郎 170
朱穆为侍御史 170
桓麟为议郎 171
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 171
马融为南郡太守 171
崔琦为临济长,不敢就职,后被害 173
建和三年(公元一四九年) 173
朱穆贬郎中,师事赵康,作《崇厚论》、《绝交论》、《与刘伯宗绝交书》及诗 173
崔寔为议郎 174
桓麟出为许令,寻卒 174
和平元年(公元一五○年) 175
朱穆奏记谏梁冀 175
郦炎生 175
卷四 176
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一五一年) 176
胡广拜太常 176
朱穆迁议郎,撰《汉纪》 176
边韶拜太中大夫,著作东观 176
崔寔迁司马,亦著作东观 176
延笃以博士拜议郎,亦著作东观 176
邯郸淳作《曹娥碑》 177
元嘉二年(公元一五二年) 178
马融徙朔方,设帐授徒 178
卢植从马融受业 178
蔡邕师事胡广。辞州辟,让申屠蟠 179
永兴元年(公元一五三年) 179
胡广为太尉 179
朱穆为冀州刺史,征诣廷尉,输作左校,赦免归家 179
延笃迁侍中 180
刘陶上书救朱穆 180
孔融生 181
永兴二年(公元一五四年) 181
胡广以日食免官 181
蔡邕作《蔡朗碑》 181
永寿元年(公元一五五年) 181
朱穆拜议郎 182
崔寔为五原太守,撰《四民月令》 182
延笃迁左冯翊 182
张奂迁安定属国都尉,作书与崔寔 182
刘陶上疏陈事 183
曹操生 183
永寿二年(公元一五六年) 184
边韶为北地太守 185
延笃徙京兆尹,以赵岐为功曹 185
蔡邕作《玄文先生李休碑》 185
孔融让梨 185
永寿三年(公元一五七年) 186
崔寔拜议郎,定五经,作《大赦赋》 186
张奂迁使匈奴中郎将 186
刘梁举孝廉,除北新城长,作《破群论》及《辩和同论》 186
刘陶谏改铸大钱 187
秦嘉为郡上计,与妻书,赠诗 187
徐淑答秦嘉书及诗 187
延熹元年(公元一五八年) 188
胡广为太常,迁太尉 188
延笃病免,教授家巷,赵岐亦去 188
张奂迁北中郎将 188
延熹二年(公元一五九年) 188
胡广以梁冀诛,免为庶人 189
崔寔亦以梁冀故吏被禁锢 189
张奂免官禁锢,皇甫规荐举七上 189
皇甫规拜太山太守 189
张升为陈留贼曹吏,作《白鸠赋》,迁外黄令 189
蔡邕至偃师,作《述行赋》、《霖雨赋》、《汝南周勰碑》等 190
郦炎著书十馀箱 191
延熹三年(公元一六○年) 191
马融得赦还,拜议郎 191
卢植学成授徒 191
边韶拜尚书令 191
延笃作《仁孝论》、《与李文德书》 192
曹操妻卞氏生 192
廷熹四年(公元一六一年) 192
胡广为太中大夫 192
朱穆迁尚书,上疏请罢省宦官 192
崔寔拜辽东太守,遭母丧归 192
皇甫规上疏自效,拜中郎将 193
蔡邕作《济北相崔君夫人诔》 193
延熹五年(公元一六二年) 193
胡广迁尚书令 193
朱穆荐度尚,奏劾冯绲 194
皇甫规被诬,上疏自讼。征还,拜议郎。被陷,坐系廷尉 194
刘陶举孝廉,除顺阳长 194
秦嘉为黄门郎,寻卒于津乡亭 195
徐淑作《誓书》,寻亦卒 195
王延寿作《梦赋》、《鲁灵光殿赋》等 195
郦炎与王延寿为友 196
孔融随父诣京师 196
延熹六年(公元一六三年) 196
胡广迁太仆 196
王逸为豫章太守,寻卒 197
王延寿作《桐柏淮源庙碑》,溺死于湘水黄陵口 197
朱穆卒 198
张奂拜武威太守,子猛生 199
皇甫规赦归,以护羌校尉征,未赴 199
蔡邕作《释诲》、《朱穆谥议》、《鼎铭》及《朱穆坟前方石碑》,上表荐皇甫规 200
孔融父宙卒 201
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 201
马融以病去官 201
崔寔为尚书,免归,作《政论》 201
皇甫规拜度辽将军,上书荐张奂自代,规改为使匈奴中郎将 202
张奂为度辽将军 202
高彪谒马融,不获见,覆剌遗书 202
曹操浴于谯水,有击蛟的传说 203
延熹八年(公元一六五年) 203
胡广迁太常 203
边韶为陈相,作《老子铭》,寻卒 203
张奂作书与延笃 203
延笃作书与段颎及张奂 203
蔡邕作《太尉杨秉碑》及《王子乔碑》 205
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年) 205
马融卒于家,遗令薄葬 205
胡广为司徒 206
延笃作书与刘祐 206
皇甫规为度辽将军 207
张奂为大司农,迁护匈奴中郎将 207
刘陶免官,作《中文尚书》及《尚书、春秋训诂》 207
蔡岜作《度尚碑》 208
郦炎作《郦篇》 208
孔融谒司隶校尉李膺 208
永康元年(公元一六七年) 209
延笃卒 210
张奂徙属弘农华阴,拒董卓遗缣 210
皇甫规征为尚书,日食对策,迁弘农太守,作书谢赵壹 211
赵壹作《解摈赋》、《报皇甫规书》 211
应劭为萧令 211
侯瑾征有道,称疾不到,作《矫世论》、《应宾难》等 212
灵帝建宁元年(公元一六八年) 213
胡广录尚书事,迁太傅 213
崔寔卒 213
张奂与段颎争辩羌事,还迁少府,又拜大司农 213
卢植献书窦武 214
建宁二年(公元一六九年) 214
胡广继母黄列嬴及子硕、孙根卒 214
张奂上疏言灾应,转太常,禁锢归田里,作《尚书记难》 215
皇甫规上言宜豫党锢 215
刘陶拜侍御史 216
张升以党锢去官,后见诛 216
蔡岜作《处士圈典碑》、《胡府君夫人黄氏神诰》、《陈留太守胡硕碑》及《幼童胡根碑》 216
郦炎辞辟命,作诗二篇 216
孔融以张俭事入狱 216
建宁三年(公元一七○年) 217
胡广夫人章显章卒 217
蔡邕作《胡公夫人灵表》 217
皇甫规转护羌校尉 218
刘梁拜尚书郎 218
卢植征为博士 218
徐幹生 218
建宁四年(公元一七一年) 218
蔡邕辟司徒桥玄府,作《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章》、《东鼎铭》、《中鼎铭》、《郭泰碑》等 218
熹平元年(公元一七二年) 220
胡广卒 220
张奂奏记谢段颎 221
蔡邕作《车驾上原陵记》、《太傅胡广碑》、《太傅祠堂碑铭》等。出补平阿长 221
熹平二年(公元一七三年) 222
蔡邕拜郎中,校书东观,作《独断》,又为日蚀上书 222
赵壹抵罪,友人救免,贻书谢恩(附《穷鸟赋》),作《刺世疾邪赋》(附《秦客诗》及《鲁生歌》)等 222
郦炎作《州书》 222
祢衡生 223
熹平三年(公元一七四年) 223
皇甫规卒于谷城 223
曹操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上书理窦武、陈蕃 224
熹平四年(公元一七五年) 225
蔡邕迁议郎,定《石经》,作《李咸碑》、《历数议》、《答丞相可斋议》、《谏用三互法疏》、《圣皇篇》等 225
卢植拜九江太守,以疾去官,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上书论《石经》 228
高彪举孝廉,除郎中,校书东观,作《督军御史箴》 228
杨脩生 229
熹平五年(公元一七六年) 229
刘陶为司徒掾 229
卢植拜庐江太守 230
蔡邕作《伯夷叔齐碑》 230
应劭举孝廉,为太尉属,议鲜卑胡市 230
郦炎作《七平》 230
孔融辟司徒杨赐府 230
熹平六年(公元一七七年) 231
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难夏育请伐鲜卑议,作《胡广黄琼颂》等 231
卢植拜议郎,校书东观,补续《汉记》。转侍中,迁尚书,作《郦炎诔》 231
郦炎系狱,作《遗令书》,遂卒 232
曹操迁顿丘令,后免官 232
王粲生 232
吴质生 233
光和元年(公元一七八年) 233
卢植为日食上封事,又上书救蔡邕 233
赵壹举郡上计,作书报羊陟。辟公府不就,寻卒于家 233
蔡岜作《桓彬碑》,献篆鸿都门。对诏问灾异,被收,上书自陈。徙朔方,作书报杨复及羊陟,又上书奏十意 234
卫觊作《殷华碑》 237
光和二年(公元一七九年) 237
蔡邕赦还,避居吴会,依太山羊氏,制焦尾琴,作《琴操》、《西鼎铭》、《太尉陈球碑》、《太尉陈公赞》等 237
邯郸淳所作碑为蔡邕所赏 240
高彪迁外黄令 240
曹操纳卞氏于谯 240
卫觊作《西岳华山亭碑》及《复华下民租田口算状碑》 240
韦诞生 241
光和三年(公元一八○年) 241
刘梁迁野王令,未行,寻病卒 241
仲长统生 242
刘廙生 242
光和四年(公元一八一年) 242
张奂卒,遗命诸子 242
王朗师事杨赐,以通经拜郎中 243
诸葛亮生 244
光和五年(公元一八二年) 244
蔡邕作《京兆樊惠渠颂》、《京兆尹樊陵颂碑》及《何休碑》等 244
孔融陈对中官贪浊 244
曹操拜议郎 245
光和六年(公元一八三年) 245
刘陶上疏论张角,奉诏撰《春秋条例》 245
卢植生子毓 245
王朗为菑丘长 245
徐幹读《五经》 246
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年) 246
刘陶封中陵乡侯,迁尚书令,拜侍中,徙京兆尹,征为谏议大夫 246
卢植拜北中郎将,被诬抵罪,复为尚书 246
蔡邕作《黄钺铭》、《太尉桥玄碑》及《马氏碑》 247
高彪卒 247
孔融举高第,为侍御史,托病归家,迁豫州从事 248
曹操拜骑都尉,迁济南相,征守东郡,称疾归,拒王芬等废立之谋 248
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 249
刘陶上疏陈要急八事,被谗自杀 249
蔡邕作《太尉刘宽碑》、《范丹碑》、《太尉杨赐碑》及《赤泉侯像赞》等 250
张超为别部司马,作《杨四公颂》 250
应劭驳韩卓议募兵鲜卑 251
孔融辟司空掾,拜北军中侯,迁虎贲中郎将 252
曹操为都尉,迁议郎 252
王朗弃官 253
蔡琰归卫仲道 253
杨脩遭祖父赐丧 253
中平三年(公元一八六年) 253
蔡邕作《陈寔碑》 254
应劭举高第,为御史 254
王朗举孝廉,辟公府,不应 254
缪袭生 254
中平四年(公元一八七年) 255
蔡岜作《议郎胡公夫人哀赞》 255
应劭辟何苗掾 255
孔融迁大将军掾 255
王朗亦为大将军掾 255
曹丕生 255
中平五年(公元一八八年) 256
蔡邕作《与何进书荐边让》及《陈寔第三碑》 256
应劭迁营陵令,移书申约吏民 257
曹操为典军校尉 257
中平六年(公元一八九年) 258
蔡邕应董卓召为侍御史,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作《中台要解》,上章荐董卓可相国,并自乞闲冗。拜巴郡太守,上表谢,留为侍中 258
卢植谏何进召董卓,责张让劫少帝。及卓至,植又抗议废立。免官隐居上谷,袁绍请为军师 259
侯瑾征博士,寻卒 260
应劭拜太山太守 261
曹操东归,起兵讨董卓 261
陈琳为何进主簿,谏进召外兵。进败,为袁绍典文章 262
刘廙为司马徽所称 262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年) 262
蔡邕拜左中郎将,从迁都长安,作《告迁都祝嘏辞》。封高阳乡侯,上章谦让,又上章谢罪 262
孔融迁议郎,拜北海相,作《告高密相立郑公乡教》、《缮治郑公宅教》、《答王脩举孝廉让邴原教》、《重答王脩》、《喻邴原举有道书》、《遣问邴原书》、《教高密令》及《告昌安县教》 263
曹操行奋武将军,败于荥阳,屯河内,答袁绍书,作《薤露》 264
王朗察茂才,为陶谦治中 264
阮瑀受学于蔡岜 265
路粹至三辅,亦师蔡邕 265
王粲至长安,为蔡邕所称 265
蔡琰为南匈奴所获 265
杨脩作《司空荀爽述赞》 266
缪袭父斐不就侍中 266
曹丕妻甄氏视字辄识 266
应璩生 266
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 266
蔡邕奏议宗庙迭毁,对董卓问地震,追正郭后谥 266
邯郸淳客荆州 267
应劭败黄巾 267
曹操为东郡太守 267
曹丕学射 267
初平三年(公元一九二年) 267
蔡邕死于狱中 268
卢植卒 271
孔融求救于刘备 271
曹操领兖州牧,上表陈损益 272
王朗拜会稽太守 272
祢衡与孔融为友 273
曹丕知射 273
曹植生 273
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 273
张超为平原太守,与朱儁书荐袁遗,寻卒 273
曹操击袁术,攻陶谦 274
繁钦见奇于刘表 274
王粲至荆州依刘表,作《初征赋》 274
兴平元年(公元一九四年) 275
应劭弃郡,奔冀州 275
孔融谋迎天子,未果 275
曹操征陶谦,击刘备,攻吕布。父嵩为谦所害 275
曹丕知骑射,能属文 276
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 276
孔融为青州刺史 276
曹操攻吕布,拜兖州牧,上书 277
王朗子肃生于会稽 277
陈琳为袁绍作书喻臧洪 277
祢衡避难荆州 277
诸葛亮遭父丧,随从父玄至豫章 277
曹丕妻甄氏丧兄,旋归袁熙 277
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 278
应劭奏上删定律令为汉议。又集驳议三十篇 278
孔融为袁谭所败,至许为将作大匠,荐祢衡及边让 279
曹操为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袭费亭侯,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封武平侯,拜司空,行车骑将军。作书遗许攸,上表荐糜竺,下令置屯田,又作表及上书六篇 279
王朗为孙策所擒,对诰,遗策书 280
卫觊为司空掾属 281
路粹拜尚书郎 281
丁仪、丁廙父冲劝曹操迎天子 281
祢衡游许,与孔融、杨脩为友 281
杨脩作《许昌宫赋》 282
王粲作诗赠士孙萌 282
王象为奴,为杨俊所赎 282
建安二年(公元一九七年) 282
应劭拜军谋校尉,著《汉官仪》、《礼仪故事》、《中汉辑序》、《风俗通》、《汉书集解》等书,寻卒于邺 282
孔融救杨彪,持节拜袁绍为大将军,议马日?丧 286
曹操以张济妻为妾,败于张绣,长子昂死。东征袁术,南攻刘表,擒其将邓济。昂母丁氏遣归,以卞氏为继室。作书与吕布及荀彧 286
卫觊除茂陵令 288
祢衡忤曹操,操送衡至刘表处 288
诸葛亮至荆州依刘表 289
曹丕从征,乘马得脱 289
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 289
孔融作《与王朗书》及《张俭碑铭》 289
曹操围张绣,征吕布,纳秦宜禄妻杜氏。作书与荀彧,又为徐宣议刘矫下令 290
王朗为曹操所征,拜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290
卫觊迁尚书令 290
繁钦作《移零陵檄》 291
祢衡为刘表作书与孙策,忤表,表送祢衡至黄祖处,作《鹦鹉赋》,又忤祖,为祖所杀 291
韦诞为吏 292
王粲作《三辅论》及《赠文颖》诗 292
诸葛亮与徐庶等共学 293
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 293
邯郸淳作《陈纪碑》 293
孔融迁少府,上疏议肉刑,论刘表,荐谢该 293
曹操攻袁绍,作《蒿里行》 294
卫觊以治书侍御史使益州,留镇关中,作《与荀彧书》及《关中议》 294
陈琳为袁绍更公孙瓒书,作《武军赋》 295
杨脩举孝廉,除郎中,从曹操征袁绍 295
王粲作《荆州文学记官志》 295
仲长统游上党,与常林为友 295
建安五年(公元二○○年) 296
孔融对问祭礼,生一子。与荀彧论袁绍 296
曹操击刘备,破袁绍上言,又作书与钟繇 297
陈琳为袁绍檄州郡 297
阮瑀辞曹洪辟 298
薛综避地交州,从刘熙学 298
曹丕植柳 299
何晏随母尹氏归曹操 299
卷五 301
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二○一年) 301
曹操击袁绍,征刘备。下令加枣祗子处中封爵 301
丁仪为西曹掾,曹操欲以女妻仪,未果 301
丁廙亦被辟 302
建安七年(公元二○二年) 302
孔融生一女 302
曹操至谯,下令。至浚仪,祀桥玄,作祀文。至黎阳,败袁谭、袁尚 302
陈琳救崔琰 302
蔡琰赎归,重嫁董祀,作《悲愤诗》 303
曹丕作《蔡伯喈女赋》 303
丁廙亦作《蔡伯喈女赋》 303
曹植习《齐诗》 303
建安八年(公元二○三年) 304
孔融作书与张纮、虞翻、韦端等 304
曹操还许昌,作《败军令》、《论吏士行能令》及《修学令》。又上表请爵荀彧,与彧书劝勿让 304
繁钦为豫州从事 305
王粲为刘表作书谏袁谭、袁尚 305
吴质游曹氏兄弟间 305
仲长统游并州,谏高幹 305
建安九年(公元二○四年) 305
曹操破袁尚,入邺,自兼冀州牧,作《蠲河北租赋令》、《收田租令》、《手书答朱灵》、《报荀彧书》及《破袁尚上事》 306
曹丕纳甄氏 307
孔融作书与曹操嘲丕纳甄氏,荐盛孝章,又上书献帝请准古王畿制 307
陈琳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徙门下督 308
阮瑀亦为司空军谋祭酒,作《谢曹公笺》,后徙仓曹掾属 308
路粹为军谋祭酒,典记室 309
徐幹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 309
建安十年(公元二○五年) 309
曹操斩袁谭,下令,又作《赦袁氏同恶》、《禁复仇厚葬令》、《整齐风俗令》、《举吕虔茂才令》、《请封荀攸表》及《与王脩书》 309
曹植从征 310
曹丕猎于邺西 310
建安十一年(公元二○六年) 311
曹操征高幹,作《苦寒行》、《求言令》及《称乐进、于禁、张辽表》 311
王粲作《登楼赋》及《七哀诗》等篇 312
仲长统为尚书郎,作《答邓义社主难》 313
曹丕作书报崔琰 313
曹叡生 313
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 315
曹操征三郡乌丸,斩袁尚、袁熙,作《封功臣令》、《分租与诸将掾属令》、《请增封荀彧表》、《报荀彧书》、《下令大论功行封》、《下田畴令》、《表论田畴功》、《听田畴让封令》、《为张范下令》、《请追增郭嘉封邑表》、《与荀彧书追伤郭嘉》、《表论张辽功》及《告涿郡太守令》 315
曹植从征 316
陈琳作《神武赋》 316
应玚作《撰征赋》 316
路粹为曹操作书激厉孔融 316
孔融嘲曹操征乌桓及制酒禁,免官,作书答操 317
蔡琰求赦董祀,奉命缮书,寻卒 317
诸葛亮对刘备问,作《筭计》 318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 320
邯郸淳为曹操所敬 320
路粹枉状奏孔融 320
孔融为太中大夫,弃市 320
曹操自为丞相,南征败于赤壁。作《表刘琮令》、《下荆州与荀彧书》、《与孙权书》、《爵田畴令》、《决议田畴让官教》、《授崔琰东曹教》及《宣示孔融罪状令》 322
王朗为丞相军师祭酒,随征荆州 324
陈琳从征,作《神女赋》 324
徐幹从征,作《序征赋》 324
刘桢为丞相掾属,随曹操南征 324
阮瑀代曹操作书与刘备,作《纪征赋》 325
王粲归曹操,操辟为丞相掾,后迁军谋祭酒 325
曹丕为赵温所辟,不行。随曹操南征,作《述征赋》、《感物赋》及《曹苍舒诔》 325
潘勖为尚书郎 326
高堂隆为泰山督邮 326
应玚为丞相掾属 326
繁钦为丞相主簿 326
杨脩亦为主簿 327
仲长统参丞相军事,作《昌言》 327
刘廙为丞相掾属,作笺谢刘表 328
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 328
缪袭辟御史大夫府 328
建安十四年(公元二○九年) 328
曹操治水军,作《存恤从军吏士家室令》及《与韩遂教》 328
繁钦作《撰征赋》 329
曹丕随行,作《浮淮赋》 329
王粲亦作《浮淮赋》 329
刘桢亦随行,作诗赠曹丕 329
韦诞为郡上计吏,特拜郎中 329
诸葛亮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 330
傅嘏生 330
夏侯玄生 330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年) 331
曹操作《求贤令》及《让县自明本志令》,建铜爵台 331
阮瑀为曹操作书与孙权 332
丁廙迁黄门侍郎 332
薛综为五官中郎 332
刘卲为计吏,议元会日蚀 333
阮籍生 333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 333
曹操征马超,作《转邴原五官长史令》、《高选诸子官属令》、《手书与阎行》、《下令增杜畿秩》及《下州郡称畿功》 334
繁钦从曹操西征 334
阮瑀为曹操作书与韩遂,为文吊伯夷 334
王粲亦从征,作《吊夷齐文》 335
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留守谯,作《感离赋》 335
邯郸淳为曹丕所延 335
徐幹为五官将文学,作《西征赋》 335
刘廙亦为五官将文学,答曹丕书 335
曹植封平原侯,从曹操西征,作《离思赋》、《述行赋》及《离友诗》 335
刘桢为平原侯庶子,谏曹植 336
应玚为平原侯庶子 336
诸葛亮留镇荆州 336
建安十七年(公元二一二年) 337
曹操征孙权,作《止省东曹令》、《征吴教》、《原贾逵教》、《留荀彧表》及《登台赋》 337
卫觊召还为尚书 337
潘勖作《荀彧碑》 337
阮瑀卒 338
刘桢为五官将文学,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作《处士国文甫碑》 338
吴质为朝歌长 339
繁钦作书与曹丕 339
曹丕作《答繁钦书》、《叙繁钦》、《登台赋》、《寡妇赋》及诗。从父操征吴,与荀彧论射 339
丁仪迁尚书,作《寡妇赋》 340
王粲亦作《寡妇赋》,并为荀彧檄孙权 340
曹植作《登台赋》,从曹操南征,作《光禄大夫荀侯诔》及《寡妇诗》或《赋》 340
建安十八年(公元二一三年) 341
曹操凿利漕渠,自立为魏公,加九锡,作《让九锡表》、《辞九锡令》、《上书谢策命魏公》、《以杜畿为尚书仍镇河东令》、《复肉刑令》、《辨卫臻不同朱越谋反论》及《以高柔为理曹掾令》 342
王朗领魏郡太守 342
卫觊拜侍中 342
潘勖迁尚书右丞,作《九锡文》 343
高堂隆为丞相军议掾 343
王粲改定巴渝舞歌,作《太庙颂》。拜侍中 343
仲长统复为尚书郎 344
刘廙为黄门侍郎 344
诸葛亮上书先主 344
曹丕纳郭氏,作《临涡赋》 344
曹植作《叙愁赋》 344
建安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 344
曹操征孙权,弑伏后,作《敕有司取土毋废偏短令》、《选军中典狱令》、《报蒯越书》、《悼荀攸下令》、《合肥密教》、《戒子植》、《与和洽辩毛玠谤毁令》、《假为献帝策收伏后》及《谢置旄头表》 345
路粹为秘书令 345
曹丕作《柳赋》 346
王粲亦作《柳赋》 346
陈琳亦作《柳赋》 346
吴质迁元城令,过邺劝曹丕流涕送征。到任后,作笺与丕 346
应璩为曹丕坐上客,作书与刘桢 347
曹植徙封临菑侯,留守邺,作《东征赋》 347
丁仪、丁廙为曹植羽翼 347
杨脩作《出征赋》,劝曹植斩守者 348
诸葛亮入蜀,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作书答关羽 348
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 349
曹操平陇右,击刘备,作《夏侯渊平陇右令》、《报刘廙》、《杨阜让爵报》及《陇右平定下令》 349
陈琳从征,作《为曹洪与曹丕书》 349
路粹从军至汉中,以罪诛 350
应玚作《西征赋》及《西狩赋》 350
王粲从征 350
潘勖迁东海相,留拜左丞,病卒 350
刘廙上疏谏曹操亲征蜀 350
刘卲拜太子舍人,作《爵制》 350
曹丕作《又与钟繇书》、《与吴质书》、《答曹洪书》、《叙陈琳》及《孟津诗》 351
曹植作诗赠丁翼、王粲 352
皇甫谧生 352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二一六年) 352
邯郸淳为临菑侯傅 352
曹操进爵为王,又征吴。作《春祠令》、《赐死崔琰令》及《百辟刀令》 353
王粲作《刀铭》及《从军诗》,从曹操南征 353
曹植作《宝刀赋》、《宝刀铭》及《与杨德祖书》 353
杨脩作《答临菑侯笺》 354
徐幹除上艾长,以疾不行 354
应玚为五官将文学,作《建章台集诗》 354
刘桢作《赠五官中郎将诗》 354
丁仪谮崔琰、徐奕、毛玠、何夔等 355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 355
曹操作《举贤勿拘品行令》、《赐夏侯惇伎乐名倡令》、《以蒋济为扬州别驾令》、《辟蒋济为丞相主簿西曹属令》、《曹植私出开司马门下令》、《下诸侯长史令》、《使辛毗、曹休参治下辩令》及《立太子令》 355
王朗迁少府 356
高堂隆为历城侯文学 356
王粲卒于居巢 356
徐幹卒 359
陈琳卒 359
应玚卒 361
刘桢卒 361
王象为曹丕所礼待 362
曹丕为魏太子,作《典论》、《答卞兰教》及《与王朗书》 362
曹植作《说疫气》及《王仲宣诔》 363
杨脩与曹植饮醉,走马于司马门。作《孔雀赋》 364
阮籍能属文 364
傅玄生 364
贾充生 365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二一八年) 365
曹操作《敕王必领长史令》、《赡给灾民令》、《终令》及《赐袁涣家谷教》 365
王朗迁奉常 366
繁钦卒 366
曹丕撰徐、陈、应、刘集,作《又与吴质书》、《铸五熟釜成与钟繇书》及《五熟釜铭》 366
吴质作《答魏太子笺》 366
曹植作《侍太子坐》诗、《曹仲雍哀辞》,并试郤俭绝谷 367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 367
曹操攻刘备,以卞氏为后,作《在阳平将还师令》、《策立卞后》、《以徐奕为中尉令》、《假徐晃节令》、《遣徐商吕建等诣徐晃令》、《劳徐晃令》、《原刘廙令》、《送留府长史令》、《军策令》及《与太尉杨彪书》 367
杨脩从征,漏泄言教,被诛 368
王朗迁大理,上请叙主簿张登,又答曹操咨孙权称臣 369
曹丕作《与钟繇书》、《答王朗书》、《露陌刀铭》及《剑铭》 369
刘廙戒弟伟,徙署丞相仓曹属,上疏谢,又上表论治道 370
曹植奉命以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救曹仁,醉不能行 370
夏侯惠遭父丧 370
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二二○年) 371
邯郸淳为博士,给事中,作《答赠诗》,奏《投壶赋》,又表上《受命述》 371
曹操至洛阳,病卒,作《遗令》 372
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篡位称帝,作《与孟达书》、《报何夔乞逊位诏》、《下诏赐华歆衣》、《报王朗》、《出蒋济为东中郎将不听请留诏》、《诏张既为凉州刺史》、《诏褒张既击胡》、《问张既令》、《封朱灵为鄃侯诏》、《诏官李通子基绪》、《策谥庞德》、《任城王彰增邑诏》、《又与吴质书》、《诏议追崇始祖》、《答桓阶等奏改服色诏》、《定服色诏》、《改雒为洛诏》、《为汉帝置守冢诏》、《武帝哀策文》、《叙诗》及《敕尽规谏令》等二十一篇,外加本纪注引作品,共四十九篇 375
卫觊徙尚书,还汉为侍郎。复为魏尚书,封阳吉亭侯。作《乙卯册诏魏王》、《壬戌册诏魏王》、《丁卯册诏魏王》、《庚午册诏魏王》、《禅位魏王诏》、《禅位册》、《受禅表》、《公卿将军奏上尊号》及《大飨碑》。子瓘生 378
王朗为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上疏劝育民省刑,并与群臣共劝曹丕称帝。改司空,进封平乐乡侯,上疏谏游猎,奏宜节省,作书与许靖 379
高堂隆为历城侯相 380
丁仪为右刺奸掾,被诛 380
丁廙亦被诛 380
吴质为长史,作《答文帝笺》。拜北中郎将,封列侯,督幽并 380
仲长统卒 381
刘廙为侍中,作《上言符谶》、《奏议治受禅坛场》、《奏具章拒禅》及《奏请受禅》 381
王象拜散骑侍郎,迁常侍,荐杨俊。封列侯,领秘书监,受诏撰《皇览》 382
韦诞亦撰《皇览》 382
刘卲迁秘书郎,亦撰《皇览》 382
缪袭亦撰《皇览》 382
诸葛亮以侄乔为嗣 383
应璩为侍郎 383
谢承为吴郡督邮 383
曹植就国,为献帝发丧。作《庆文帝受禅章》、《庆文帝受禅上礼章》、《孔子庙颂》、《大飨碑》及《武帝诔》 384
郤正父降魏 385
曹叡封武德侯 385
傅嘏作《皇初颂》 385
程晓封列侯 386
黄初二年(公元二二一年) 386
邯郸淳补石经,寻卒 386
高堂隆为堂阳长 387
刘廙卒 387
王象救杨俊不成,寻病卒 387
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作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 388
缪袭表上仲长统《昌言》 388
曹丕至原陵校猎,赐甄后死。作《复颍川一年田租诏》、《以孔羡为宗圣侯置吏修庙诏》、《日食勿劾太尉诏》、《赐故太尉杨彪几杖诏》、《诏征南将军夏侯尚》、《制复于禁等官》、《改封曹植为安乡侯诏》、《赠谥邓哀侯策》、《策命孙权九锡文》、《册孙权太子登为东中郎封侯文》及《与王朗书》 389
何晏为曹丕所憎,以尚主为列侯,拜驸马都尉 390
曹植贬爵安乡侯,寻改鄄城侯。作《写灌均上事令》、《上九尾狐表》及《谢初封安乡侯表》 391
曹叡为齐公,作《正朔论》 391
羊祜生 391
黄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 392
王朗反对兴师取蜀。生一子 392
高堂隆为平原王傅 392
刘卲为尚书郎 392
曹丕作《取士勿限年诏》、《报吴主孙权》、《抚劳西域奉献诏》、《禁妇人与政诏》、《终制》、《答中山王献黄龙颂诏》、《诏答吴王》、《又报吴主孙权》、《诏责孙权》、《伐吴诏》及《敕豫州禁吏民往老子亭祷祝》、《毁高陵祭殿诏》 392
曹植为鄄城王,上表称谢。毁鄄故殿得疾,下令。又作《杂诗》六首 393
曹叡为平原王,纳虞妃、毛后及郭后 394
杜预生 395
黄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 395
王朗荐杨彪及张登,作书与诸葛亮及许靖 395
诸葛亮受命托孤,封武乡侯,作《上言请宣奉遗诏》、《合葬昭烈皇后上言》、《正议》及《答蒋琬教》 396
曹丕作《禁复私仇诏》、《敕还师诏》、《鹈鹕集灵芝池诏》、《止王朗让位诏》、《以张登为大官令诏》、《以蒋济为东中郎将代曹仁兵诏》、《诏赐张既子翁归爵》、《诏刘靖迁庐江太守》、《成皋令沐并收校事刘肇以状闻有诏》及《械系令狐浚诏》 396
曹植徙封雍丘王,朝京师,上表献《责躬》、《应诏》诗,又作《七步诗》、《赠白马王彪》、《洛神赋》、《请赴元正表》及《任城王诔》 397
黄初五年(公元二二四年) 400
王朗上疏谏东征,又作书与许靖 400
吴质入朝 400
刘卲为散骑侍郎 401
诸葛亮领益州牧,作书与杜微 401
曹丕征吴,作《议轻刑诏》、《禁设非礼之祭诏》、《车驾临江还诏三公》、《诏赐温恢子生爵》及《改封县王诏》 401
曹植下令明赏罚 402
阮籍好书诗 402
嵇康生 402
黄初六年(公元二二五年) 403
卫觊撰《魏史纪传》 403
缪袭亦撰《魏史》 403
王朗作书与钟繇 403
诸葛亮南征,作《表吕凯等守义》及《南征表》 404
曹丕又征吴,作《伐吴设镇军抚军大将军诏》、《赠夏侯尚诏》、《诏赐张遼李典子爵》、《征吴临行诏司马懿》、《至广陵于马上作》诗及《杂诗》 404
曹植下令自诫 406
谢承为五官郎中 407
夏侯玄遭父丧,嗣爵 407
羊祜令乳母取金环 408
钟会生 408
黄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 408
卫觊进封閺乡侯,奏请置律博士,又上疏请恤凋匮罢役务。典著作,为魏官仪 409
王朗进封兰陵侯,省甄后陵,上疏谏营修宫室,转司徒,上疏论屡失王子,劾刺史王凌不遣王基 409
高堂隆为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 410
薛综为合浦交阯太守 410
诸葛亮作书与孟达 410
缪袭为散骑常侍,奉诏喻指华歆 410
曹丕还洛阳,作《收鲍勋诏》及《追赠杜畿诏》,病卒 410
吴质作《思慕诗》 412
刘卲为陈留太守,作《文帝诔》 412
曹植上表献《文帝诔》 413
应璩为散骑常侍,作书与刘靖 413
曹叡立为太子,旋即帝位,作《手报司马芝》、《喻指华歆诏》及《报王朗》 413
杜预遭祖父丧 414
王弼生 414
明帝太和元年(公元二二七年) 414
诸葛亮北伐,作《出师表》、《与张裔书》及《称姚伷》。子瞻生 414
缪袭作《奏对诏问外祖母服汉旧云何》,又改作《铙歌》 415
何晏以浮华为曹叡所抑,颇为冗官 416
杜挚作《笳赋》,为司徒军谋吏 416
李康作《游山九吟》,为寻阳长 416
曹植徙封浚仪,作《慰情赋》及《社颂》 417
韦昭为丞相掾 417
曹叡作《下诏征管宁》、《封聊城王诏》、《改元诏》及《日蚀求言诏》 418
傅嘏为司空掾,作《请立贵嫔为皇后表》 418
钟会见曹叡 418
李婉父丰为黄门郎,转骑都尉,给事中 419
太和二年(公元二二八年) 419
王朗议不宜复肉刑,病卒 419
高堂隆迁陈留太守 420
诸葛亮自请贬右将军,嗣子乔卒。作《街亭之败戮马谡上疏》、《与兄瑾书》、《与张裔蒋琬书》、《至祁山南北岈上表》及《远涉帖》 421
曹植封雍丘,上疏求自试,作《喜雨诗》 421
曹叡作《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贡士先经学诏》、《下公卿议复肉刑诏》、《诏张郃益邑》、《报杨阜诏》及《诏雍丘王植》 421
夏侯玄为散骑黄门侍郎,左迁羽林监 422
贾充遭父丧 422
钟会习《孝经》 423
太和三年(公元二二九年) 423
卫觊卒 423
薛综为谒者仆射 424
诸葛亮复为丞相,作《与兄瑾书》及《答李严书》 424
缪袭议处士君号谥 425
曹植徙封东阿王,上表称谢,作《迁都赋》。登鱼山,有终焉之志 425
曹叡作《禁外藩入嗣复顾私亲诏》、《诏青州刺史礼遣管宁》、《议追崇处士君号谥诏》、《诏卫臻》及《答东阿王论边事诏》 425
羊祜习诗书 426
钟会见蒋济 426
太和四年(公元二三○年) 426
吴质入为侍中,病卒 426
高堂隆为散骑常侍,赐爵关内侯,推校历法,议祀功臣 426
刘卲征拜骑都尉,作《新律》十八篇、《序略》及《律略论》 427
诸葛亮在城固赤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