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方法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蒋逸民著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62462040
  • 页数:3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的主题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论。全书分为13章,先从普遍的“科学的性质”讲到“社会科学的性质”,再一步步深入到“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和“问题”“研究过程”“研究设计”等具体问题,最后讨论了定量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以及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混合方法。

1 绪论 1

第一节 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1

一、本体论 1

二、认识论 4

三、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关系 7

第二节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含义和特点 8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含义 8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 12

第三节 方法论整体主义和方法论个体主义 13

一、方法论整体主义 13

二、方法论个体主义 15

第四节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和发展 17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萌芽时期 17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时期 20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成熟时期 23

四、社会科学方法论进一步发展时期 26

五、小结 29

第五节 社会科学方法论与其他方法 29

一、哲学方法论 30

二、一般科学方法 31

三、自然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 32

四、具体学科方法 33

第六节 学习和研究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33

第七节 本书的目标和结构 37

一、本书的目标 37

二、为什么要使用本书 37

三、本书的结构 38

本章小结 39

2 科学的性质 43

第一节 科学与非科学 43

一、信息、知识与科学 43

二、常识与科学 45

三、“伪科学”与科学 47

第二节 科学的预设和本质 48

一、科学的预设 48

二、科学的本质和特点 50

三、科学的基本主张 52

四、围绕科学基本主张的争论 54

五、科学的局限 56

第三节 科学群体 57

一、科学群体的含义 57

二、科学群体规范 58

三、科学群体的精神气质 60

第四节 科学解释 61

一、演绎—规律性解释 61

二、或然性解释 62

三、功能性解释 63

四、发生性解释 64

本章小结 64

3 社会科学的性质 67

第一节 科学体系中的社会科学 67

一、科学与社会科学 67

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69

三、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71

第二节 社会科学的起源、发展及其未来 74

一、社会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74

二、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 79

第三节 社会科学的范围 89

一、社会科学的领域 89

二、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 90

本章小结 99

4 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 103

第一节 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 103

第二节 社会科学研究目的 105

一、描述 105

二、探索 106

三、解释 107

四、预测 107

五、评估 109

第三节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常见错误 110

一、简化论 110

二、过度概括 110

三、层次谬误 110

四、选择性观察 111

五、过早妄下断言 112

六、光环效应 112

七、赌徒谬误 112

第四节 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 113

一、研究者伦理 113

二、研究对象的伦理 114

三、研究资助者的伦理 116

本章小结 117

5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119

第一节 主体和客体 119

一、主体的含义 120

二、客体的含义 121

三、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22

第二节 主位和客位 124

一、主位和客位的界定 124

二、主位和客位的优缺点 125

第三节 客观性与价值观 127

一、客观性维度 127

二、社会研究中的客观性 128

三、价值观的含义 129

四、社会研究中的价值观 130

第四节 解释水平 132

一、科学解释 133

二、解释的层次 134

第五节 因果关系 138

一、因果关系的含义 138

二、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140

第六节 抽象程度 142

一、抽象的含义 142

二、抽象的层次性 143

三、抽象与操作化 145

本章小结 146

6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理论 149

第一节 理论的含义 149

一、理论的定义 149

二、理论的结构 150

第二节 “好”的理论的标准 153

一、解释数据的能力 153

二、逻辑的自洽性 153

三、可检验性 153

四、表述的简约性 154

五、预测的准确性 154

第三节 理论的类型 155

一、定量理论和定性理论 155

二、描述性理论、类比性理论和基础性理论 155

三、微观理论、中观理论和宏观理论 157

第四节 理论检验与理论建构 158

一、理论检验 158

二、理论建构 160

第五节 理论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162

本章小结 164

7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166

第一节 范式的含义 166

一、范式的定义 166

二、社会研究范式 168

第二节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特点 169

第三节 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171

一、实证主义 171

二、结构功能主义 172

三、冲突论 173

四、符号互动论 174

五、阐释主义 175

六、批判理论 176

七、后现代主义 177

本章小结 178

8 社会科学研究工具 180

第一节 一般研究工具概述 180

第二节 作为研究工具的人类思维 181

一、演绎 181

二、归纳 182

三、批判性思维 187

第三节 作为研究工具的语言 189

一、日常语言 189

二、学术语言 190

三、语言技能 191

第四节 作为研究工具的电脑 192

一、电脑硬件 192

二、电脑软件 192

三、互联网 193

第五节 作为研究工具的测量技术 196

一、测量技术 196

二、测量层次 197

三、量表与指数 199

四、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202

第六节 作为研究工具的图书馆 204

一、过去的图书馆 204

二、现代的图书馆 205

三、信息来源 205

本章小结 210

9 社会科学研究设计 214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概述 214

一、什么是研究设计 214

二、研究设计的类型 216

第二节 横向设计 218

一、横向设计的特点 218

二、横向设计的类型 219

第三节 纵向研究设计 221

一、纵向设计的要素 221

二、纵向设计的类型 222

三、小结 225

第四节 个案设计 226

一、什么是个案设计 226

二、个案设计类型 228

第五节 实验设计 232

一、实验设计的含义 233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 234

三、实验设计的实施方式 238

本章小结 239

10 社会科学研究过程 242

第一节 社会科学研究过程概述 242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选择 244

一、选择研究问题的途径 244

二、将感兴趣的题目变成研究问题 245

三、初学者选题中的常见错误 246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247

一、文献综述的目的 247

二、文献综述的主要步骤 248

三、怎样才算是好的文献综述 248

第四节 设计研究方案 250

一、研究设计的主要任务 250

二、好的研究设计特征 251

第五节 收集数据 253

一、抽样的策略 253

二、收集数据的方法 256

第六节 分析数据 257

一、定量数据分析 258

二、定性数据分析 259

第七节 解释结果和报告成果 262

一、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 262

二、报告的内容和结构 263

三、报告写作的要领 265

本章小结 267

11 理论检验的研究:定量方法论 270

第一节 作为理论检验的定量研究 270

一、理论检验的研究 270

二、定量研究的特点 272

第二节 定量研究的预设和历史 273

一、定量研究的预设 273

二、定量研究的历史 274

第三节 定量研究方法 276

一、问卷调查法 277

二、实验方法 278

三、准实验方法 279

第四节 定量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280

一、信度 280

二、效度 282

第五节 对定量研究的批评 284

本章小结 287

12 理论建构的研究:定性方法论 290

第一节 作为理论建构的定性研究 290

一、理论建构的研究 290

二、定性研究的定义 292

三、定性研究的特点 293

第二节 定性研究的由来和发展 295

一、定性研究在西方的发展 296

二、定性研究的历史分期 297

三、定性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299

第三节 定性研究方法 300

第四节 对定性数据的分析 303

第五节 好的定性研究的标准 305

一、研究准备阶段 306

二、资料收集和分析阶段 306

三、研究成果的撰写阶段 307

本章小结 308

1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方法论 311

第一节 混合方法研究的目的和含义 311

第二节 混合方法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313

一、形成时期(20世纪50—70年代) 313

二、范式争论时期(20世纪70—80年代) 313

三、程序发展期(20世纪80—90年代) 314

四、加速发展时期(2000年以后) 314

第三节 混合方法研究的类型 315

一、三角互证设计 315

二、嵌入式设计 316

三、解释性设计 317

四、探究性设计 318

第四节 混合方法研究的未来发展 319

本章小结 320

附录一:人名索引 325

附录二:主题索引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