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通史 第2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宪邦主编;方立天,乔长路,张立友,葛荣晋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9787300005039
  • 页数:448 页
图书介绍:

第三编 封建社会巩固和发展时期(秦——唐)哲学思想的发展 3

第一章 秦——唐时期的社会概况和哲学思潮 3

第一节 秦——唐时期封建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概况 3

第二节 秦——唐时期农民起义斗争及其巨大作用 10

第三节 秦——唐时期地主阶级不同派别的斗争 13

第四节 秦——唐时期哲学思想的发展线索和表现形态 15

第二章 秦——唐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唯物主义哲学的联盟 21

第一节 张衡、祖冲之和一行关于天体结构和运行的自发唯物主义观点及其对唯物主义天道观的影响 21

第二节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书的医学理论及其对唯物主义形神论的推动 32

第三节 贾思勰《齐民要术》对生产经验的科学总结及其对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促进作用 43

第三章 反映统一封建专制帝国新形势的秦和秦汉之际的哲学思想 48

第一节 折衷诸子百家的《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 48

第二节 秦始皇、李斯为极端专制集权政治服务的哲学思想 50

第三节 秦汉之际《大学》、《中庸》和《孝经》的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体系 53

第四章 汉初黄老之学与《黄老帛书》的哲学思想 57

第一节 黄老之学的盛行 58

第二节 《黄老帛书》论“道”的二重性 61

第三节 《黄老帛书》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65

第四节 《黄老帛书》的积极“无为论” 67

第五章 贾谊和《淮南子》的哲学思想 75

第一节 贾谊的社会政治观点和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75

第二节 《淮南子》的社会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82

第六章 董仲舒的神学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哲学体系 89

第一节 董仲舒的哲学是汉武帝时代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89

第二节 维护封建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理论 91

第三节 “天人感应”的神学唯心主义世界观 94

第四节 “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97

第五节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 99

第六节 性三品说的唯心主义人性论 101

第七章 司马迁、扬雄、桓谭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104

第一节 司马迁的无神论及其社会历史观 104

第二节 扬雄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和无神论倾向 111

第三节 桓谭反对谶纬迷信的斗争和唯物主义形神论 117

第八章 王充的“天道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121

第一节 王充的生平和著作 121

第二节 “天道自然无为”论和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 123

第三节 “人死不为鬼”的无神论思想 127

第四节 “实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130

第五节 自然命定论 134

第九章 王符、仲长统的唯物主义和进步思想 140

第一节 王符的“元气自化”的唯物主义和进步思想 140

第二节 仲长统的“天之道”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乱世长而化世短”的历史观 143

第十章 魏晋时代的玄学思潮 147

第一节 魏晋玄学的含义 147

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形成 150

第三节 魏晋玄学的演变 154

第四节 魏晋玄学的特点 156

第五节 魏晋玄学的地位和影响 158

第十一章 王弼的“贵无”说 160

第一节 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社会政治思想 160

第二节 王弼“贵无”本体论的唯心主义体系 163

第三节 王弼“忘言忘象得意”的思想 171

第十二章 嵇康的二元论哲学倾向 175

第一节 二元论的哲学思想 175

第二节“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社会政治思想 179

第十三章 裴頠《崇有论》的“自生而必体有”的唯物主义实体论 182

第十四章 郭象的“独化”说 187

第一节 名教即自然的思想 187

第二节“独化于玄冥”的神秘主义世界观 188

第三节“莫知”、“不知”的蒙昧主义认识论 194

第十五章 杨泉、欧阳建和鲍敬言的哲学思想 196

第一节 杨泉《物理论》的气为自然之体的唯物主义实体论 196

第二节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198

第三节 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 201

第十六章 道教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其演变 205

第一节 道教的创立 205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 210

第三节 贵族道教思想家葛洪 215

第四节 寇谦之的御用道教 223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学思潮 230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思想 230

第二节 佛教的传入中国 232

第三节 魏晋时期佛教和唯心主义玄学的结合 234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和涅槃学思潮 240

第十八章 道安、慧远的“本无”说 253

第一节 道安的“本无”思想 253

第二节 慧远的“法性论” 256

第十九章 僧肇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般若学 259

第一节《不真空论》的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260

第二节《物不迁论》的形而上学思想 263

第三节《般若无知论》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267

第二十章 竺道生的涅槃佛性学说 270

第一节 涅槃佛性说 270

第二节 顿悟成佛说 277

第二十一章 范缜“4神灭论”的战斗无神论思想 281

第一节 范缜神灭论思想的形成 282

第二节 抨击因果报应说 285

第三节 对形神关系的唯物主义论证 288

第四节 范缜神灭论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理论局限 293

第二十二章 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和特点 296

第一节 隋唐佛教宗派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297

第二节 隋唐佛教宗派的特点 303

第二十三章 隋唐佛教宗派的基本哲学问题 307

第一节 佛教各宗派的本体论 307

第二节“中道”观的二律背反 310

第二十四章 三论宗的“二谛”说和“正观”说 315

第一节“二谛”说 315

第二节“正观”说 319

第二十五章 天台宗智?的止观论和湛然的“无情有性”论 323

第一节 天台宗的先驱 323

第二节 智?的止观论 326

第三节 湛然的“无情有性”论 334

第二十六章 法相唯识宗玄奘、窥基的唯心主义宗教世界观 337

第一节 法相唯识宗在佛教哲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337

第二节 百法论 340

第三节 三性说 344

第四节 八识论 346

第五节 内识转化为外境和转识成智 355

第六节“真唯识量” 360

第二十七章 华严宗的唯心主义宗教哲学 363

第一节 法藏论“理”和“事”、“一”和“多” 363

第二节 宗密的《原人论》 371

第二十八章 禅宗的唯心主义宗教哲学 376

第一节 初期禅宗 376

第二节 慧能的净性自悟说 379

第二十九章 韩愈、李翱的唯心主义哲学 387

第一节 韩愈的生平和道统理论 387

第二节 李翱的复性说 398

第三十章 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无神论思想 406

第一节 柳宗元的元气一元论及其无神论思想 408

第二节 柳宗元反天命的进步历史观 411

第三节 刘禹锡的“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 415

第三编总结 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