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指标构建理论及测度分析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建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16102220
  • 页数:324 页
图书介绍: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作者对四个不同领域——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区域信息化等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用于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模型。书中作者追溯了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历史演变,对指标体系做了实证分析,其中以上海为个案的电子政务信息测度的实证分析是本书的亮点。

第一章 社会信息化总论 1

一 社会信息化 1

(一)社会信息化的含义 2

(二)社会信息化的内容 8

(三)信息化的层次概说 16

(四)信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20

二 社会信息化的影响和作用 24

(一)社会信息化对中国社会生活与运行的积极作用 24

(二)社会信息化对中国社会生活与运行的消极影响 26

(三)中国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31

三 不同领域的信息化指标测度 35

(一)企业信息化 35

(二)产业信息化 36

(三)教育信息化 37

(四)区域信息化 38

第二章 社会信息化测度概述 42

一 社会信息化测度的逻辑基础 42

(一)复杂社会现象测度的抽象阶梯 43

(二)信息化测度的逻辑构造及阐释 45

(三)信息化测度的逻辑属性 50

二 社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结构属性 54

(一)信息化测度的同一性 56

(二)信息化测度的整体性 59

(三)结构的理性与构造逻辑的简化 63

三 信息经济测度与信息化测度概述 65

(一)信息经济测度与信息化测度的差异 66

(二)信息经济测度与信息化测度的关联 70

(三)信息化运动的复杂性与测度指标体系的整体性 75

第三章 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历史演变 77

一 国内外主要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77

(一)波拉特法 77

(二)厄斯的分析方法 78

(三)信息技术和电信分类 78

(四)国际电信联盟法 79

(五)RITE模型 79

(六)七国信息化的指标体系 80

(七)信息社会坐标法 80

(八)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 81

(九)三维度的信息化指数 82

二 不同信息化视角趋于融合的测度体系 82

(一)《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 82

(二)中国国家统计局社会信息化水平统计测度指标体系 83

(三)《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测度报告》中测度指标体系 84

(四)信息化递阶多层次灰色测度指标体系 84

(五)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 85

三 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 87

(一)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是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87

(二)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88

(三)指标选择和设计时的主要问题 89

第四章 信息化测度方法论 91

一 国内主要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 91

(一)主成分分析法 92

(二)多层次分析法 93

(三)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 94

(四)综合指数法 95

二 基于RITE测度的数据变换 97

(一)RITE中的数据变换问题 99

(二)对RITE数据变换的本质 102

(三)基于RITE的数据变换问题分析 104

三 基于指标增长特征的降维方法 108

(一)降维方法的基本思路 109

(二)降维方法的可行性 110

(三)降维方法的实证研究 110

(四)进一步讨论 113

第五章 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116

一 信息化测度中信息资源指标 117

(一)信息资源及其在信息化测度体系中的定位 120

(二)信息资源测度重要指标来源分析 123

(三)社会信息化之信息资源测度依据 125

(四)信息资源测度理论的效果和可靠性在现实中的挑战 129

二 信息化测度中信息设施指标 130

(一)信息存储技术分析 130

(二)硬件设施作为信息化测度指标的理论依据及重要指标性意义 145

(三)现有测度体系关于信息设施认识的局限性 147

(四)硬件设施指标体系的构建 150

三 信息化测度中信息主体素质指标 155

(一)信息化测度体系中教育指标的使用 156

(二)教育作为信息化测度指标的理论依据 156

(三)对教育指标的分析 160

(四)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主体素质及其测度 165

四 信息化测度中信息产业指标 175

(一)信息化测度中信息产业指标的理论依据 176

(二)信息化测度中信息产业相关指标界定 193

(三)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04

五 信息化测度中电子政务信息评估指标 211

(一)世界主要国家电子政务信息的评估要素 211

(二)我国电子政务信息测度指标的确定 212

(三)结构变量至观测变量的转化 219

(四)对我国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评估要素的验证 220

第六章 信息化专项指标测度实证分析 225

一 社会信息化之信息资源发展水平测度 225

(一)信息资源测度指标构建的逻辑结构 225

(二)我国各省市信息资源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 228

(三)测度结果分析 231

(四)数据之后的思考和启示 233

二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全国各省市信息主体素质水平测度 234

(一)数据来源 234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36

(三)测度过程及结果 238

(四)全国各省市信息主体素质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240

三 基于菲德模型和C-D模型的信息产业指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 245

(一)基于C-D模型的信息产业指标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245

(二)基于菲德模型的信息产业指标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256

(三)实证启示 264

第七章 上海为个案的电子政务信息测度的实证分析 266

一 确定变量和假设模型 266

(一)潜在变量的确定 266

(二)模型的假设 268

二 电子政务信息测度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269

(一)层次分析法方法的运用 270

(二)二级指标权重的计算过程 271

(三)三级指标权重的计算和确定 272

三 测度实证 273

(一)研究对象 273

(二)数据采集 274

(三)实证分析 277

第八章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 281

一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283

(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本质差异 283

(二)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有机联系 285

(三)对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理解 286

二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内容 289

(一)国民经济信息化 289

(二)社会信息化 292

(三)电子政务 293

(四)先进网络文化 294

(五)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295

(六)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95

(七)信息产业竞争力 296

(八)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97

(九)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人才队伍 298

三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测度 298

(一)制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价指标的依据 300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评价指标 301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分析评估方法 305

参考文献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