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文字的流放与精神的原有 1
卷一 萍踪散墨 2
凤岗听雨 2
父亲 8
母亲 11
父训 14
母亲节咏叹调 18
一块钱的故事 20
君待时久时待君 22
记忆中的风景 25
生命中的月色——那年国庆在彭老师家做客 30
沧海何时变桑田——近距离感受“东莞历史文化基石”蚝岗贝丘文化遗址 33
千金难买妃子笑 35
嗜辣者言 38
等你在老地方 40
初到海关的日子 43
冠卿院长气犹豪 45
心祭 48
怀念父亲 54
笛声云鹤帆影 56
一份得之于雪域高原的人生答卷 58
踏浪前行总回眸 60
抗日与享乐主义 64
云梦泽序 68
异地相见情更浓 69
风雪湘西行 71
《大转型》:记录背后的深情 73
松声草色共忘机 77
隐忍的行者在岁月的长河中忘我地舞蹈 81
凤栖梧桐:“中国作家第一村”的自发形成与壮大 89
卷二 草色遥看 108
酒醇不敌故人情 108
华公一路走好 110
还湘小记 112
遥远的话剧时光 117
童年伙伴带来了乡村记忆 119
小镇当当,岁月当当 121
在千年古镇托口寻访故人 124
认认真真地为母亲做一件事 126
翩飞不复旧时燕 128
做一回“采花大盗” 131
夜半的狂狷歌者 133
“男孩子生下来就是用来闯的”! 136
杨贵这条狗 141
泰州三品 145
放生 150
从高山到平原 153
我的姑姑王举正 155
让阳光照进梦想 160
所谓命运 164
母亲的笑容是天底下最美的风景 167
所谓缘分 171
哭四舅 174
默神 176
到松山湖看望已退休的丁仁仲老师 179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181
总有一种时候你必须独自面对 184
林间暖入晚晴新 189
卷三 枕湖夜话 206
从快乐男声看中国的下一代 206
炫富的危害及其他 209
给冷漠一记响亮的耳光 211
贪官没出事之前道德败不败坏? 213
中国人除了自杀还能做些什么?! 215
还有多少人和事可以不被钱搞定 217
伪恶与真善 220
中国人做事什么时候能够持之以恒 222
消解时代已经来临 224
沙石路上走来两个年轻人 226
看似天灾,实为人祸 228
我们的人生将以怎样的方式谢幕? 230
效率如此低下,究竟谁给你的权力 233
文化周末彰显追求的精神品位 236
从“贪,”字说开去 238
从可笑到可悲 239
看完于卓兄的新作《挂职干部》 240
乘坐“和谐号”去深圳逛书城 241
从今天开始 243
“千年蛮都——洪江古商城之旅”行程(4天3晚双卧)安排建议 244
昨晚在祗园精舍喝茶 246
垮塌的难道仅仅是一座桥梁吗?! 247
别时君未娶,儿女忽成行! 249
西门子的人文情怀 250
看完《猫》剧之后的几点联想 252
湘西:大山深处的“石头专业户” 254
清风细雨潇湘行 255
有您在,灯亮着;您不在,心亮着 256
为汶川大地震的死难者祈祷 257
生命的尊严高于一切 258
四问郭台铭 260
高中毕业三十周年感言 263
从唐诗看文学与自然的关系 265
卷四 琵琶乱弹 272
在加油站遭遇流氓 272
东莞青年诗人吾同树的怅然陨落 274
观看广州话剧团来莞演出话剧《邂逅吧》 276
江月何年初照人 277
中国食品这是怎么了 278
在圣洁曼妙的童声里沉醉 281
不抽烟会死吗 282
涉嫌猥亵女童继而口出狂言的林嘉祥让谁蒙羞? 285
史上最牛县委书记为何能够稳坐钓鱼台? 288
陈旭明们要那么多钱用来做什么? 290
在体育馆感受平安夜的“私语” 292
新科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携秦腔来莞作“文化漫谈” 294
这次第,叫作家怎么活?! 296
读书使人澄澈 299
电子眼里没有一个守法者,这,正常吗? 301
《南京!南京》根本是一部失败之作 303
中国公民的驾照考证费用为何一直居高不下?! 306
恶俗的汹涌与高雅的式微 308
为官人讳,鄙;为富人讳,贱! 311
我们应该从南昆山血案吸取哪些教训? 313
要碾坊还是要渡船 315
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317
人之过?友之过? 319
时光之门 323
两次豪车大规模集结折射的不同人文意味 324
欢聚总忆少年时 327
竹荪和贼耳根牵出的童年记忆 330
保险公司新列稀有车型遭非议 331
置身崔健的摇滚音乐会我泪流满面 333
1000元人民币与两条人命、几个家庭的幸福及其他 335
《挟尸要价》真假辩:堂堂宣传部长何以要替丑行张目?! 339
一枚青涩的山楂果 343
卷五岁月遗珠(早期习作拾零) 346
爱的回旋曲 346
早安,报关员! 349
故乡的黄昏 352
属意于珠江三角洲裂变的人性——从《村事三题》看黄应秋的小说创作 355
卷六 星落玉盘 358
附件一:稚嫩的都市 358
附件二:请风告诉王一丁 360
附件三:一点一滴总关情 362
附件四:作家孝儿为母写歌 368
附件五:王一丁先生印象记 371
跋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