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中医药学的定义 1
第二节中医药学的历史沿革 2
一、医药的起源 2
二、早期的医药活动 3
三、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3
四、临床医学分科的发展 4
五、对外交流 5
六、西方医学的传入和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产生 6
七、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兴起 6
第三节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7
一、整体观念 7
二、辨证论治 7
三、治未病 8
第四节中、西医药学的比较 8
一、产生背景 8
二、医学模式 8
三、研究方法 9
四、研究内容 9
五、治疗 9
六、药物作用模式 9
七、特点 9
第五节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成就和展望 9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成就 9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展望 10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12
第一节阴阳学说 12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3
二、阴阳的属性 13
三、阴阳的相互关系 13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 15
第二节五行学说 18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8
二、事物的五行分类 18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19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 20
五、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23
第三章藏象学说 25
第一节概述 25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25
二、藏象学说的特点 26
第二节脏腑 26
一、五脏 26
二、六腑 37
三、奇恒之腑 40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41
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神 44
一、精 44
二、气 45
三、血 46
四、津液 47
五、神 48
六、精、气、血、津液、神的相互关系 49
第四节体质 50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50
二、体质的分类判定 50
第四章病因病机 53
第一节病因 53
一、六淫 54
二、疠气 57
三、七情 58
四、饮食与劳逸 59
五、痰饮 60
六、瘀血 61
七、结石 62
八、其他 63
第二节病机 63
一、正邪相争 63
二、阴阳失调 65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 67
第五章诊法 69
第一节望诊 69
一、全身望诊 69
二、局部望诊 71
三、望排泄物 74
四、望舌 75
第二节闻诊 80
一、听声音 80
二、嗅气味 82
第三节问诊 83
一、问寒热 83
二、问汗 84
三、问疼痛 85
四、问饮食与口味 86
五、问二便 87
六、问睡眠 88
七、问情志 88
八、问经带 89
九、问小儿 89
第四节切诊 89
一、脉诊 89
二、按诊 93
第六章辨证 95
第一节八纲辨证 95
一、表里辨证 96
二、寒热辨证 96
三、虚实辨证 96
四、阴阳辨证 97
第二节脏腑辨证 98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98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00
三、脾与胃病辨证 103
四、肝与胆病辨证 106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09
六、两脏的病证 111
第三节气血津液辨证 115
一、气病辨证 115
二、血病辨证 116
三、气血同病辨证 117
四、津液病辨证 118
第七章治则与治法 121
第一节治则 121
一、治病求本 121
二、调整阴阳 122
三、扶正祛邪 123
四、标本缓急 123
五、三因制宜 124
六、病治异同 125
七、治未病 125
第二节治法 126
一、汗法 126
二、吐法 126
三、下法 127
四、和法 127
五、温法 127
六、清法 128
七、消法 128
八、补法 128
第八章中药 130
第一节中药基本知识 130
一、中药的性能 130
二、中药的应用 132
第二节常用中药 134
一、解表药 134
二、清热药 136
三、泻下药 137
四、祛湿药 138
五、温里药 140
六、行气药 141
七、消导药 142
八、理血药 143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 144
十、安神药 145
十一、平肝息风药 146
十二、开窍药 147
十三、补虚药 147
十四、固涩药 150
第九章方剂 152
第一节方剂的基本知识 152
一、方剂的概念 152
二、方剂的组成 153
三、方剂的剂型 154
四、方剂的组成变化 155
第二节常用方剂简介 156
第十章治疗 158
第一节内科疾病 158
一、呼吸系统疾病 158
感冒 158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160
肺炎 16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63
支气管哮喘 16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66
二、循环系统疾病 167
慢性心力衰竭 167
心律失常 168
高血压 17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72
病毒性心肌炎 173
三、消化系统疾病 175
胃炎 175
消化性溃疡 178
溃疡性结肠炎 180
功能性胃肠病 182
慢性腹泻 185
慢性肝炎 186
肝硬化 189
胆囊炎 190
四、泌尿系统疾病 192
慢性肾小球肾炎 192
尿路感染 194
慢性肾衰竭 195
良性前列腺增生 197
尿路结石 199
五、血液系统疾病 200
贫血 200
白血病 202
六、内分泌、代谢和营养疾病 204
甲状腺肿 204
糖尿病 206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208
骨质疏松症 209
七、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 211
系统性红斑狼疮 211
强直性脊柱炎 213
骨性关节炎 214
第二节外科疾病 216
丹毒 216
急性乳腺炎 217
痔 218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 219
腰腿痛 220
颈椎病 222
带状疱疹 223
第三节妇科疾病 224
外阴及阴道炎 224
盆腔炎 225
子宫瘤 226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27
闭经 229
痛经 230
围绝经期综合征 232
子宫内膜异位症 233
不孕症 234
妊娠呕吐 235
产后抑郁症 236
第四节肿瘤 237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237
胃癌 239
大肠癌 240
原发性肝癌 242
乳腺癌 243
甲状腺癌 245
舌癌 247
第五节其他科疾病 247
生长激素缺乏症 247
性早熟 248
脑梗死 249
抑郁症 250
失眠 252
慢性咽喉炎 253
第十一章针灸 255
第一节经络学 255
一、经络的意义和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256
二、经络的功能和作用 256
三、十二经脉 258
第二节腧穴学 260
一、腧穴的命名、概念、分类及其作用 260
二、腧穴的定位 261
三、十四经循行与常用腧穴 263
第三节刺法灸法学 280
一、针法 280
二、毫针刺法 283
三、灸法 287
四、拔罐 289
五、电针疗法 290
六、耳针疗法 291
七、头针疗法 293
第四节常见病的针灸治疗 295
一、感冒 295
二、咳嗽 295
三、哮喘 296
四、头痛 296
五、眩晕 297
六、心悸 297
七、失眠 298
八、胃痛 298
九、呕吐 299
十、泄泻 299
十一、腹痛 300
十二、腰痛 300
十三、四肢痛 300
十四、中风后遗症 301
十五、尿潴留 302
十六、痛经 302
十七、面瘫 302
十八、落枕 302
十九、便秘 303
第十二章中医口腔 304
第一节中医古代口腔医学简史 304
一、秦汉时期 304
二、隋唐时期 305
三、宋元时期 306
四、明清时期 307
第二节中医口腔医学的基础知识 308
一、口腔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308
二、口腔病的病因病机 308
三、口腔病的辨证要点 309
四、口腔病治疗概要 310
五、口腔卫生与保健 311
第三节口腔科疾病 313
一、牙周病 313
二、口腔单纯性疱疹 314
三、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316
四、慢性唇炎 317
五、口腔扁平苔藓 318
六、干燥综合征 319
七、贝赫切特综合征 321
第十三章中医护理 323
第一节辨证施护 323
一、同病异护 323
二、异病同护 324
第二节综合护理 324
一、生活起居护理 324
二、情志护理 325
三、饮食护理 327
参考文献 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