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计算工具及其进步 1
1.1 计算工具的发展 1
1.1.1 从穴石记事到算盘——手动计算工具 1
1.1.2 从Pascal加法器到ENIAC——内动力计算工具 4
1.1.3 从提花机到Babbage分析机——实现自动计算 7
1.2 电子数字计算机工作原理 11
1.2.1 计算机存储器的特点原理 11
1.2.2 计算机的运算器和寄存器 12
1.2.3 计算机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12
1.2.4 一个程序的执行过程 13
1.3 操作系统——计算机的自我管理 15
1.3.1 问题的提出 15
1.3.2 操作系统的功能 15
1.3.3 从裸机到虚拟计算机——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 16
1.4 知识集锦 18
1.4.1 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 18
1.4.2 世界著名计算机公司(机构) 19
课外作业 22
参考文献 22
第2章 0、1编码与数字化 23
2.1 从八卦图到0、1编码 23
2.1.1 八卦图和Leibniz的二进制 23
2.1.2 Leibniz的二进制研究 24
2.1.3 基于二进制的现代计算机 26
2.1.4 二进制位、字长和字节 27
2.1.5 奇偶校验——0、1码的错误检测 28
2.2 数值数据的0、1编码 29
2.2.1 二进制的基本概念 29
2.2.2 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29
2.2.3 十六进制编码 31
2.2.4 符号的0、1编码 31
2.2.5 实数的0、1编码 32
2.3 西文字符的0、1编码 32
2.3.1 ASCII码 32
2.3.2 字符的输出 34
2.4 汉字的0、1编码 34
2.4.1 几种常用的汉字机内编码方案 34
2.4.2 汉字的输入——汉字外码 36
2.4.3 汉字的字模 36
2.4.4 汉字系统的工作过程 36
2.5 图像的0、1编码 37
2.5.1 位图图像的生成 37
2.5.2 位图图像的存储 38
2.5.3 图像的显示 38
2.6 声音的0、1编码 39
2.6.1 声音的0、1编码过程 39
2.6.2 两个技术参数 40
2.7 指令的0、1编码 41
2.8 知识集锦 41
2.8.1 记数制 41
2.8.2 非数值的数据0、1编码 44
2.8.3 指令系统 44
课外作业 45
参考文献 45
第3章 计算机程序与软件开发 46
3.1 程序与软件 46
3.1.1 程序与软件的概念 46
3.1.2 虚拟化与智能化:程序的两大基本功能 46
3.1.3 程序=模型+表现 47
3.1.4 程序设计语言 49
3.1.5 软件危机 51
3.2 数据结构+算法=程序 53
3.2.1 算法 54
3.2.2 数据结构 57
3.3 软件工程 58
3.3.1 软件开发过程及其模型 58
3.3.2 程序设计风格和规范 60
3.3.3 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 62
3.3.4 软件再工程 65
3.4 知识集锦 67
3.4.1 领域工程 67
3.4.2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67
课外作业 69
参考文献 69
第4章 微电子与摩尔法则 70
4.1 从电子管到集成电路 70
4.1.1 从电气世界到电子世界 70
4.1.2 真空管 71
4.1.3 晶体管 72
4.1.4 集成电路 74
4.2 摩尔法则 76
4.2.1 摩尔的预言 76
4.2.2 微电子技术发展的瓶颈 77
4.3 未来信息设备器件 80
4.3.1 超导器件 80
4.3.2 量子器件 80
4.3.3 光子器件 83
4.3.4 纳米电子器件 83
4.3.5 生物器件 84
4.4 知识集锦 85
4.4.1 仙童和Intel 85
4.4.2 集成电路的规模 87
课外作业 88
参考文献 88
第5章 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89
5.1 常用通信工具 89
5.1.1 自然方式通信 89
5.1.2 电报 90
5.1.3 电话 92
5.1.4 移动通信 97
5.1.5 电视 100
5.1.6 计算机网络 101
5.2 通信关键技术 103
5.2.1 信号——调制与编码 103
5.2.2 多路复用 106
5.2.3 差错控制协议ARQ 109
5.2.4 流量控制——滑动窗口协议 110
5.2.5 分组交换 112
5.3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15
5.3.1 层次结构:协议、接口和服务 115
5.3.2 计算机网络的OSI/RM参考模型结构 116
5.3.3 TCP/IP模型 117
5.3.4 局域网的IEEE 802模型 120
5.4 Web技术 121
5.4.1 URL 122
5.4.2 超文本和超媒体 123
5.4.3 HTML和XML 124
5.4.4 网站和主页 126
5.4.5 HTTP 126
5.5 云计算 127
5.5.1 云计算的概念与特点 127
5.5.2 云计算的服务形式 128
5.5.3 云计算的关键技术 130
5.6 物联网 132
5.6.1 物联网的概念 132
5.6.2 物联网技术架构 133
5.6.3 RFID 137
5.6.4 无线传感器网络 139
5.6.5 M2M协议 141
5.7 知识集锦 142
5.7.1 通信技术发明者的故事 142
5.7.2 与通信和计算机网络有关的国际组织 147
课外作业 154
参考文献 154
第6章 信息系统安全 155
6.1 信息系统风险 155
6.1.1 信息系统安全的威胁 155
6.1.2 信息系统安全的脆弱性 157
6.1.3 风险=脆弱性+威胁 159
6.2 信息系统安全概念 160
6.2.1 基于通信保密的信息系统安全概念 160
6.2.2 基于信息系统防护的信息系统安全概念 162
6.2.3 基于信息保障的信息系统安全概念 163
6.2.4 基于经济学的信息系统安全概念 166
6.3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 168
6.3.1 OSI安全体系的安全服务 168
6.3.2 OSI安全体系安全机制 170
6.3.3 信息系统的安全标准 172
6.3.4 信息系统安全立法 173
6.3.5 信息系统安全的防御原则 174
6.4 知识集锦 175
6.4.1 计算机恶意代码 175
6.4.2 黑客 180
6.4.3 防火墙 184
6.4.4 入侵检测系统 186
6.4.5 信息隐藏 186
6.4.6 数据加密 187
6.4.7 数字签名 191
6.4.8 数字证书 192
课外作业 194
参考文献 194
第7章 信息的概念 196
7.1 “信息”一词的含义 196
7.1.1 信息一词的原本含义 196
7.1.2 基于信息论的含义 197
7.1.3 基于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含义 200
7.1.4 哲学界的讨论 201
7.2 信息的特征 203
7.2.1 信息的依附性和多态性 203
7.2.2 信息的可复制和可扩散性 203
7.2.3 信息的非消耗性和可共享性 204
7.2.4 信息的可聚变和繁衍性 204
7.2.5 信息的适合性和可连接性 204
7.2.6 信息的可伪性 205
7.2.7 信息的可度量性 205
7.2.8 信息的资源性 206
7.3 知识集锦 208
7.3.1 信息定义种种 208
7.3.2 知识的概念 213
课外作业 214
参考文献 214
第8章 信息资源及其利用 215
8.1 信息源及其分类 215
8.1.1 基于存在形式的信息源分类 215
8.1.2 基于加工程度的信息源分类 215
8.1.3 基于产生时间的信息源分类 216
8.2 信息发现 216
8.2.1 基于信息载体的信息发现 216
8.2.2 基于加工程度的信息发现 217
8.2.3 基于搜集形式的信息发现 217
8.2.4 数据挖掘 218
8.3 信息检索工具与方法 220
8.3.1 信息检索途径及其工具 220
8.3.2 信息检索的主要方法 221
8.3.3 信息检索语言 222
8.3.4 搜索引擎 222
8.4 信息组织 226
8.4.1 文献信息资源描述与著录 226
8.4.2 文献信息资源组织方法 226
8.4.3 文献信息资源揭示与标引 227
8.4.4 元数据 229
8.4.5 文件与数据库 230
8.4.6 数据仓库 232
课外作业 236
参考文献 236
第9章 工业化与信息化 237
9.1 工业革命与工业化 237
9.1.1 工业革命——早期资本主义强国自发的工业化进程 237
9.1.2 工业化——工业时代后行国家的发展口号 241
9.1.3 关于工业化的学术研究 243
9.2 “信息高速公路”与信息化 244
9.2.1 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244
9.2.2 克林顿政府热衷“信息高速公路”的深层原因 245
9.2.3 迅速扩展的“信息高速公路”风暴 246
9.2.4 中国对“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反应 247
9.2.5 信息化的学术研究 248
9.3 中国国家信息化的方针和体系 249
9.3.1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针的确立 249
9.3.2 国家信息化的定义 250
9.3.3 中国国家信息化体系的构成要素 251
9.3.4 2006—2020年中国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和目标 251
9.3.5 2006—2020年中国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 252
9.4 迎接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 253
9.4.1 服务业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253
9.4.2 服务是人类社会的第4大资源 254
9.4.3 服务时代的特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255
9.4.4 信息化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保障和基础 255
9.5 知识集锦 256
9.5.1 不同时代的工具和资源 256
9.5.2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256
9.5.3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258
课外作业 260
参考文献 261
第10章 企业信息资源计划 262
10.1 订货点法—MRP—MRP Ⅱ—ERP 262
10.1.1 订货点法 262
10.1.2 基本MRP 263
10.1.3 闭环MRP 265
10.1.4 MRP Ⅱ 266
10.1.5 新一代MRP Ⅱ——ERP 270
10.2 影响ERP的其他管理模式 271
10.2.1 准时生产和精益生产 271
10.2.2 柔性制造 273
10.2.3 敏捷制造 275
10.2.4 计算机集成制造 278
10.2.5 业务流程重组 280
10.2.6 供需链管理 282
10.2.7 客户关系管理 286
10.3 ERP的组成 287
10.3.1 财务管理模块 287
10.3.2 生产控制管理模块 288
10.3.3 物流管理 289
10.3.4 人力资源管理模块 289
10.3.5 ERP的扩展功能模块 290
10.4 ERP的管理思想 292
10.4.1 以供需链管理为核心,实现合作共赢 293
10.4.2 整合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动态联盟 293
10.4.3 结合准时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294
10.4.4 突出“以人为本”、“客户为尊” 294
10.4.5 实施业务流重组,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294
10.4.6 采用最先进技术,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 295
10.5 ERP Ⅱ 296
10.5.1 ERP Ⅱ的产生及其概念 296
10.5.2 ERP Ⅱ的特点 297
10.5.3 ERP Ⅱ系统结构与功能 298
课外作业 299
参考文献 299
第11章 电子商务 300
11.1 电子商务及其分类 300
11.1.1 电子商务的概念 300
11.1.2 电子商务交易主体模式 301
11.1.3 电子商务的赢利模式 305
11.2 电子商务支撑体系 307
11.2.1 电子商务平台 308
11.2.2 电子商务的信用环境 308
11.2.3 电子商务法规环境 309
11.2.4 电子商务支付环境 311
11.2.5 电子商务物流环境 313
11.3 知识集锦 314
11.3.1 网络经济的边际效用递增规律 314
11.3.2 路径依赖与转移成本 315
11.3.3 梅特卡夫法则 317
11.3.4 雅虎法则 318
11.3.5 ZJW法则 318
课外作业 319
参考文献 319
第12章 电子政务 320
12.1 电子政务形象 320
12.1.1 传统政府印象 320
12.1.2 电子政务印象 321
12.1.3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 324
12.2 电子政务的有关概念 325
12.2.1 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的几个概念 325
12.2.2 有关电子政务结构的几个概念 328
12.2.3 电子政务的服务模式 329
12.3 中国国家电子政务框架 331
12.3.1 服务与应用系统 332
12.3.2 政务信息资源 332
12.3.3 基础设施 333
12.3.4 法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 333
12.3.5 管理体制 333
课外作业 334
参考文献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