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抗日浴血奋战,延安生产模范第一节 华北敌后,坚持抗战 1
第二节 回师陕甘宁,保卫党中央 8
第三节 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 13
第四节 南下湘粤,转战中原 21
第二章 中原突围,挺进西北 29
第一节 中原突围,北返延安 29
第二节 重整旗鼓,再上前线 36
第三节 挺进黄龙,转战晋南 43
第四节 挥师关中,出击陇东 47
第五节 解放关中平原 54
第六节 进军大西北,挺进河西走廊 58
第三章 戍边屯垦创业,奠基发展农业第一节 驻扎温宿和沙井子垦荒生产 63
第二节 开展增产节约和立功创模运动 67
第三节 帮助地方建党立政和发展生产 71
第四节 开展“三反”运动,进行纪律整顿 75
第五节 抢修新藏公路,支援西藏解放 79
第四章 开发沙井子,创建国营农场 81
第一节 开挖胜利一渠,保障农业用水 81
第二节 部队整编,创建机械化国营农场 85
第三节 发展多种经营,创办文教事业 91
第四节 治理盐碱灾害,坚守沙井子垦区 96
第五章 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团场建设稳步发展第一节 推行“定、包、奖”生产责任制和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102
第二节 以农为主多种经营,改变一团落后面貌 108
第三节 内地青壮年、上海知青支边参加团场建设 116
第四节 开展“三反”整风,创建“五好”连队 121
第五节 开展劳动竞赛,促进经济发展 125
第六节 发展蚕桑业 131
第七节 加强战备力量,组建武装部队 133
第八节 开展“社教”和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 136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内乱,团场建设遭到破坏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使团场建设遭到破坏 143
第二节 军队干部主政,扭转混乱局面 150
第三节 第五次党代会和团场经济的恢复发展 155
第四节 执行援外任务 162
第七章 拨乱反正,团场事业在曲折中发展第一节 开展“揭、批、查、打”,落实党的政策 164
第二节 加强经营管理,推动生产发展 169
第三节 上海支边知识青年回城风波 173
第四节 落实“定、包、奖”生产责任制 176
第八章 恢复体制,团场改革振兴 180
第一节 开展企业整顿 180
第二节 推广地膜栽培技术,发挥农业机械化作用 186
第三节 推行承包责任制,试办家庭农场 192
第四节 发展团场二、三产业和联营经济 198
第五节 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202
第六节 开展整党工作,推进党风建设 204
第七节 恢复工会组织 209
第八节 开展“严打”斗争,改造遣疆罪犯 213
第九节 加强反腐倡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217
第九章 实行团长承包责任制,发展团场各项事业第一节 推行首轮团长承包经营责任制 223
第二节 稳定和发展职工队伍 229
第三节 领导班子第二轮集体承包经营 233
第四节 兴办团场工商业,发展外向型经济 238
第五节 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 241
第十章 推进团场改革,实施可持续发展第一节 领导班子第三轮承包经营 245
第二节 整训民兵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49
第三节 第八次党代会的召开与农业综合开发 256
第四节 推进经营体制改革,加强民主管理 262
第五节 推广新科技,发展“两高一优”农业 269
第六节 加强社会保险工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278
第七节 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兵地关系 284
第十一章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小康团场第一节 开展“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 289
第二节 第九次党代会和“十五”规划的制订 296
第三节 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小康连队 299
第四节 实施团场全面改革 303
第五节 退耕还林,发展畜牧业,调整大农业结构 310
第十二章 加快屯垦戍边新型和谐团场建设第一节 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二、三产业发展 317
第二节 民主选举连队干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323
第三节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团机关机构改革 329
第四节 第十次党代会的召开与“十一五”规划的制订 335
第五节 科学发展,推进新型团场建设 340
附录 350
一、抗日战争时期南泥湾马坊村烈士纪念碑碑刻烈士名录 350
二、解放战争时期一团前身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步兵五师十四团部分阵亡将士名录 355
三、一九四九年九月以前参加革命人员名录 360
四、先进单位、部分英模人物事迹 379
五、一团前身(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步兵五师十四团)部分将军名录 415
六、一团前身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步兵五师十四团历任领导人名录(1937年11月~1953年3月) 425
七、一团历任领导人名录(1953年3月~2009年7月) 426
编后记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