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选题缘由 1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3
三、研究架构 3
四、文献梳理 5
五、研究设计 7
第一章 中国古代教师荣誉制度传统 10
第一节 尊孔与教师荣誉制度的渊源 11
一、“万世师表”——古代教师的最高荣誉 11
二、历代对孔子门人及后裔的封赠 19
第二节 历代名师与教师荣誉制度的沿袭 22
一、从祀孔庙的礼遇 22
二、“谥号”——对古代教师的追赠 24
三、时人对古代教师的褒扬 25
第三节 古代教师待遇晋升与教师荣誉制度的雏形 26
一、古代帝师 26
二、中央学官 28
三、地方学官 34
第二章 中国近代教师荣誉制度研究 37
第一节 洋务运动时期教师荣誉制度(1862~1895) 39
一、官学的教师荣誉制度 39
二、书院的教师荣誉制度 41
三、蒙学的教师荣誉制度 41
四、新式学堂的教师荣誉制度 42
五、洋务运动时期教师荣誉制度的特点 47
第二节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时期教师荣誉制度(1896~1911) 49
一、戊戌变法时期新学堂的教师荣誉机制 51
二、清末新政时期普通教育中的教师荣誉制度 53
三、清末新政时期高等教育中的教师荣誉制度 56
四、清末新政时期其他各类教师荣誉 58
五、清末新政时期教师荣誉制度的特点 58
第三节 民国初期教师荣誉制度(1912~1927) 60
一、以法令为基础的教师荣誉制度 60
二、分级教师荣誉制度 61
三、民国初期教师荣誉制度的特点 64
第三章 中国现代教师荣誉制度研究 67
第一节 现代教师荣誉制度的形成背景 67
一、政治背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确立与中央教育行政制度演变 68
二、经济背景:国民经济低迷,教师生活窘迫 69
三、教育背景:各级教育的定型、发展与兴衰 70
第二节 现代教师荣誉制度的萌芽阶段(1927.4~1937.7) 71
一、现代教师荣誉制度萌芽期的教师奖励条件 71
二、现代教师荣誉制度萌芽期的教师奖励类型和办法 73
第三节 现代教师荣誉制度的发展阶段(1937.7~1945.8) 75
一、现代教师荣誉制度发展期的教师奖励条件 76
二、现代教师荣誉制度发展期的教师奖励类型和办法 80
第四节 现代教师荣誉制度的衰亡阶段(1945.8~1949.10) 86
一、现代教师荣誉制度衰亡期的教师奖励条件 87
二、现代教师荣誉制度衰亡期的教师奖励类型和办法 88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荣誉制度现代化进程 93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教师荣誉设置的尝试 93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教师荣誉体系的规范化进程 94
第四章 教师荣誉制度国际比较研究 101
第一节 各国国家教师荣誉制度概况 101
一、国家教师荣誉制度 101
二、教师荣誉称号系统 104
三、教师荣誉颁授周期与规模 105
第二节 各国教师荣誉评审奖励及管理机制 106
一、教师荣誉评审标准 106
二、教师荣誉评审程序 110
三、教师荣誉宣传与仪式 112
四、教师荣誉奖励待遇 113
五、教师荣誉后续管理 114
第五章 我国教师荣誉制度现状研究 115
第一节 我国教师荣誉体系的总体现状 115
一、我国教师荣誉项目的规格分布 115
二、我国教师荣誉项目的地区分布 117
三、我国教师荣誉项目的类型分布 118
四、我国教师荣誉项目的学段(学校类型)分布 119
五、我国教师荣誉项目的设立、评审与授予机构(部门)分布 119
第二节 我国教师荣誉体系中现存的问题 122
一、我国教师荣誉体系现存问题的整体比较分析 122
二、我国教师荣誉体系现存问题:制度层面 127
三、我国教师荣誉体系现存问题:称号层面 130
四、我国教师荣誉体系现存问题:规格层面 135
五、我国教师荣誉体系现存问题:规模周期层面 137
六、我国教师荣誉体系现存问题:评审标准层面 139
七、我国教师荣誉体系现存问题:评审程序层面 145
八、我国教师荣誉体系现存问题:影响力层面 149
九、我国教师荣誉体系现存问题:待遇层面 151
十、我国教师荣誉体系现存问题:后续管理层面 153
第六章 中国教师荣誉制度未来展望 158
第一节 教师荣誉制度建设展望 158
一、建设以国家级教师荣誉称号领衔的国家教师荣誉制度 158
二、构建专业性、阶梯式、规格清晰的教师荣誉称号系统 163
三、扩大教师荣誉授予规模、缩短评审周期 165
四、强化教师荣誉评审标准的科学与公平设计 167
五、完善公正、透明、可操作性强的评审机制 169
六、加大宣传力度和仪式表彰力度 170
七、实现配套待遇的差异化设计 171
八、建立常态化、发展性的后续管理机制 173
第二节 国家教师荣誉称号设计建议 173
一、称号名称 174
二、称号颁授主体 175
三、颁授周期与规模 175
四、评审标准 176
五、评审程序 177
六、颁奖仪式 178
七、待遇形式 179
八、后续管理 180
附录 181
参考文献 189
致谢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