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背景及选题 1
第二节 前人的研究成果 6
一、18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公债管理政策理论的萌芽时期 7
二、20世纪初期~20世纪中期:公债管理政策理论的形成时期 10
三、20世纪中期以来:公债管理政策理论的发展时期 12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视角 16
第四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公债、公债管理和公债管理政策 19
一、公债 19
二、公债管理 21
三、公债管理政策 21
第五节 研究思路、结构和方法 22
第一章 公债管理政策的一般理论分析 24
第一节 从李嘉图等价定理谈起:公债管理政策有效性的论证 24
一、李嘉图等价定理与公债管理 24
二、公债管理政策无效性假说成立的假设条件 28
三、公债管理政策有效性的成立 34
第二节 公债管理政策的目标 35
一、公债管理政策的基本目标 36
二、公债管理政策的衍生目标 39
三、公债管理政策目标的选择与协调 40
第三节 公债管理政策的工具与中介指标 42
第四节 公债管理政策与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比较 46
一、公债管理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区别 46
二、公债管理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联系 47
三、公债管理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接点 48
第二章 公债管理政策效应:对公债期限的考察 50
第一节 公债期限的风险管理 50
一、公债期限的发行风险管理 50
二、公债期限的偿还风险管理 53
三、我国公债期限的风险管理 58
第二节 公债期限的成本管理 62
一、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 62
二、公债期限成本管理的理论及实证分析 64
第三节 公债期限管理的宏观经济效应 66
一、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 66
二、案例分析:美国公债期限管理政策的历史回顾 70
三、我国公债期限与经济周期的基本关系 72
四、关于西方理论在中国适用性的几点看法 74
第四节 公债期限的选择与协调 76
第三章 公债管理政策效应:对公债持有者、流动性的考察 79
第一节 公债持有者管理的政策效应 79
一、公债持有者结构的可控性问题 79
二、公债持有者结构与债务风险成本管理 81
三、公债持有者结构调整的货币效应 83
四、进一步分析:公债持有者结构调整的总需求效应 87
五、我国公债持有者结构管理的政策效应 89
第二节 公债流动性管理的政策效应 92
一、公债流动性对现代公债管理政策的意义 93
二、衡量公债流动性的指标体系 95
三、我国公债流动性分析:由指标分析得出的基本判断 98
四、我国公债流动性状况:市场格局对公债流动性的影响 101
五、政策建议 103
第四章 引入新型利率类型公债的经济效应 105
第一节 指数化债券的政策效应 105
一、指数化债券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106
二、指数化债券的机理与公债管理政策目标的实现 108
三、指数化债券的局限性 111
四、对我国启动指数化债券的基本设想 113
第二节 浮动利率债券的政策效应 115
一、西方国家浮动利率债券的发展概况 115
二、公债管理政策中的浮动利率债券 117
三、浮动利率债券与指数化债券政策效应的比较 118
四、我国浮动利率债券发行的总体分析 121
五、我国浮动利率债券制度设计分析 123
第三节 本息分离债券的政策效应 125
一、本息分离债券的历史发展状况 125
二、本息分离债券的基本功能:融资与套利 126
三、本息分离债券的政策效应:基本理论与中国实践 128
第五章 公债支出的经济政策效应 130
第一节 西方国家公债资金运用方向的历史回顾及启示 130
第二节 乘数模型的建立:公债支出方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33
一、模型的建立 133
二、两点说明 135
三、所得出的结论 137
第三节 对改革以来我国公债资金支出方向的定量分析 137
第四节 财政赤字的成因是公债资金支出方向的关键 139
第五节 政策建议 142
第六章 公债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145
第一节 市场化的政策工具:公募招标发行方式 145
一、公募招标方式的基本特征 146
二、公募招标的理论分析 147
三、对我国公债招标方式的基本评价 150
第二节 市场化的政策工具:市场购销法和偿债基金 153
一、公债的市场购销偿还法 153
二、偿债基金的运作和功能 154
三、我国公债的偿还管理制度 156
第三节 相对独立的公债管理体制 157
一、债务管理办公室的设立 157
二、部分国家债务管理办公室的运作情况 159
三、我国建立债务管理办公室的设想 160
附录1:改革以来我国公债年度发行情况统计资料 163
附录2:改革以来我国公债年度规模情况 176
附录3:公债管理制度纵论 177
主要参考文献 190
后记 199
作者简介及主要学术成果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