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及其体系的形成 1
1.1.1 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 1
1.1.2 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 2
1.1.3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 3
1.2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4
1.2.1 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理论框架 4
1.2.2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分析理论 6
1.2.3 新奥地利学派 7
1.2.4 可竞争市场理论 9
1.3 新产业组织理论 12
1.3.1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演进 14
1.3.2 博弈论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运用 15
1.3.3 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缺陷 16
1.4 产业规制理论 16
1.4.1 规制理论的发展过程 17
1.4.2 放松规制 19
1.4.3 规制理论的发展——激励性规制理论 20
1.5 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 21
本章小结 23
本章术语 23
思考题 23
参考文献 23
2 企业理论 26
2.1 国内外研究概述 26
2.1.1 奈特的风险规避理论 26
2.1.2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 27
2.1.3 威廉姆森的纵向一体化理论 27
2.1.4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 27
2.1.5 詹森和麦克林的代理理论 27
2.2 企业的性质 28
2.2.1 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28
2.2.2 现代企业理论的观点 29
2.3 企业的非利润目标 37
2.3.1 伯利—米恩斯假说 37
2.3.2 经理人模型及其非利润目标 37
2.4 非利润最大化目标行为的约束 40
2.4.1 产品市场竞争的约束 40
2.4.2 标尺竞争 40
2.4.3 控制权市场约束 41
2.4.4 经理市场竞争的约束 41
2.4.5 组织设计 42
2.4.6 激励约束设计 45
2.5 现代企业成长与高级化 47
2.5.1 现代企业成长理论 47
2.5.2 企业外延规模扩张与内涵素质提高 49
2.5.3 企业规模成长及其替代形式 51
本章小结 55
本章术语 55
本章案例 55
思考题 56
参考文献 56
3 寡头市场 58
3.1 国内外研究概述 59
3.2 同质商品的静态价格竞争 61
3.2.1 伯特兰竞争模型 61
3.2.2 埃奇沃思模型 62
3.3 同质商品的动态价格竞争 63
3.3.1 重复博弈与价格竞争 63
3.3.2 不确定环境下的重复博弈 64
3.4 异质商品的静态价格竞争 65
3.4.1 异质产品的伯特兰模型 65
3.4.2 产品差异化的代表性消费者模型 65
3.5 异质商品的动态价格竞争 68
3.5.1 米尔格罗姆—罗伯茨垄断限价模型 68
3.5.2 分离均衡与混同均衡 69
3.6 同质产品市场的古诺模型 70
3.6.1 双寡头古诺模型及其拓展 70
3.6.2 纯策略古诺模型的存在性与稳定性 73
3.7 同质产品市场的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75
3.7.1 双寡头产量竞争的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75
3.7.2 N家厂商产量竞争的斯塔克尔伯格模型 76
3.8 异质企业的古诺市场结构 78
本章小结 79
本章术语 79
本章案例 79
思考题 81
参考文献 81
4 纵向关系 83
4.1 国内外研究概述 83
4.1.1 纵向一体化相关研究 83
4.1.2 纵向约束相关研究 87
4.2 纵向一体化 92
4.2.1 纵向一体化的原因 92
4.2.2 纵向外部性——双重加价 94
4.2.3 固定比例与可变比例 95
4.3 纵向约束 97
4.3.1 纵向约束的原因与方法 97
4.3.2 纵向约束的私人激励 98
4.3.3 品牌内竞争 101
4.3.4 品牌间竞争 103
4.3.5 纵向约束的效果 107
本章小结 109
本章术语 109
本章案例 109
思考题 110
参考文献 110
5 价格策略 113
5.1 国内外研究概述 114
5.1.1 关于价格歧视的研究 114
5.1.2 关于限制性定价与掠夺性定价 115
5.2 一级价格歧视 116
5.3 二级价格歧视 119
5.3.1 二部定价 119
5.3.2 非线性定价 120
5.3.3 二级价格歧视的运用形式 123
5.4 三级价格歧视 125
5.4.1 分离市场上的三级价格歧视模型 125
5.4.2 中间品市场上的三级价格歧视 126
5.5 空间价格歧视 127
5.6 跨期价格歧视 128
5.6.1 跨期价格歧视与约束 128
5.6.2 出租或出售 129
5.6.3 承诺 129
5.6.4 耐用品的新问题:再循环与再提供 129
5.7 纵向一体化与价格歧视 130
5.8 甄别、捆绑销售及消费者分类 130
5.8.1 甄别 130
5.8.2 捆绑销售 131
5.8.3 耐用品定价 133
5.9 限制性定价 134
5.9.1 静态限制性定价模型 134
5.9.2 动态限制性定价模型 135
5.9.3 不完全信息下的限制性定价 137
5.10 掠夺性定价 139
5.10.1 泽尔腾的连锁店悖论 140
5.10.2 克瑞普斯—威尔逊声誉模型 141
本章小结 144
本章术语 144
本章案例 144
思考题 145
参考文献 145
6 产品差异化 147
6.1 国内外研究概述 147
6.1.1 早期产品差异化研究 147
6.1.2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关于产品差异化的研究 149
6.2 横向差异化、纵向差异化及产品差异化的度量 150
6.2.1 横向差异化 151
6.2.2 纵向差异化 151
6.2.3 产品差异化的度量 152
6.3 古诺产品差异化模型 153
6.4 伯特兰产品差异化模型 154
6.5 豪特林产品差异化模型 155
6.5.1 基本模型 155
6.5.2 模型的扩展 156
6.6 塞洛普圆周模型 157
6.7 纵向产品差异化模型 159
6.8 谢科德—塞顿质量纵向差异化模型 160
6.9 兰卡斯特产品特征法 161
本章小结 163
本章术语 163
本章案例 163
思考题 164
参考文献 164
7 广告 166
7.1 国内外研究概述 166
7.1.1 研究进展 166
7.1.2 广告的三种观点 167
7.2 多尔夫曼—施泰纳模型 170
7.2.1 模型 170
7.2.2 示例 170
7.3 广告的福利分析 172
7.3.1 劝说性广告的福利分析 172
7.3.2 价格不变型和价格下降型垄断广告的福利分析 174
7.3.3 价格上升型垄断广告的福利分析 175
7.4 广告与价格 176
7.4.1 同质产品时广告与价格的关系 176
7.4.2 差异化产品时广告与价格的关系 177
7.4.3 非价格广告 178
7.5 广告与质量 180
7.5.1 效率信号效应 180
7.5.2 重复购买效应 182
7.5.3 质量担保效应 184
7.6 广告与进入阻止 185
7.6.1 广告与信誉 185
7.6.2 广告与质量显示信号 188
7.7 广告的合作性与掠夺性 190
7.7.1 单个厂商需求函数的合作性与掠夺性 190
7.7.2 双寡头市场中广告的合作性与掠夺性 190
7.7.3 广告合作性和掠夺性的战略效应 191
7.7.4 合作性广告与掠夺性广告的供给机制 191
本章小结 192
本章术语 192
本章案例 193
思考题 194
参考文献 194
8 创新与专利竞赛 198
8.1 国内外研究概述 198
8.1.1 创新竞赛研究的起源 198
8.1.2 关于市场地位与创新动机的研究 198
8.1.3 关于市场地位与竞赛结果的研究 199
8.1.4 关于创新剧烈程度与创新动机的研究 200
8.1.5 关于技术扩散与创新竞赛的研究 201
8.1.6 关于创新竞赛与社会福利的研究 202
8.1.7 简评 202
8.2 研发动机 203
8.2.1 营利性投资动机 204
8.2.2 策略性优势动机 205
8.3 创新竞赛模型 208
8.3.1 决策论模型 208
8.3.2 锦标赛模型 210
8.3.3 ε-先占权模型 215
8.4 合作创新与自主创新 219
8.4.1 AJ模型 219
8.4.2 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模型 220
8.5 专利期限与宽度 224
8.5.1 谢勒的专利期限模型 225
8.5.2 专利保护的福利 226
8.6 创新活动的新现象: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 228
8.6.1 基本模型 228
8.6.2 自有研发资源和内外部研发溢出 229
8.6.3 市场竞争 231
8.6.4 厂商利润 231
本章小结 231
本章术语 232
本章案例 232
思考题 233
参考文献 233
9 主导厂商策略性行为 237
9.1 国内外研究概述 237
9.1.1 过剩生产能力模型 237
9.1.2 选址模型 238
9.1.3 空间先占 238
9.1.4 市场圈定 238
9.2 过剩生产能力模型 238
9.2.1 斯宾塞模型 239
9.2.2 迪克西特模型 241
9.3 空间先占 243
9.3.1 空间先占的可信度模型 244
9.3.2 选择进入的模型 246
9.4 市场圈定 247
9.4.1 市场圈定的一般问题 247
9.4.2 市场圈定作为进入壁垒的契约 248
本章小结 250
本章术语 250
本章案例 250
思考题 252
参考文献 252
10 质量与声誉 255
10.1 国内外研究概述 255
10.2 阿克洛夫的旧车市场的逆向选择模型 256
10.2.1 逆向选择与柠檬市场 256
10.2.2 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经济学——阿克洛夫模型的应用解释 257
10.3 质量的信号显示机制 260
10.4 质量酬金模型 263
10.5 声誉模型 265
10.6 公共政策 269
本章小结 270
本章术语 270
本章案例 270
思考题 271
参考文献 271
11 公司兼并与产业转移 273
11.1 国内外研究概述 273
11.1.1 兼并内涵 273
11.1.2 企业兼并分类 274
11.1.3 兼并时机 275
11.1.4 兼并动机与效用 275
11.2 横向兼并 278
11.2.1 同质产品横向兼并基本模型 278
11.2.2 差异产品横向兼并模型 279
11.3 纵向兼并 281
11.3.1 基本模型 281
11.3.2 论证的结论 283
11.4 混合兼并 284
11.4.1 混合兼并理论 284
11.4.2 混合兼并模型 285
11.5 默契合谋与不完全信息 287
11.5.1 重复博弈与“富有的窘境” 287
11.5.2 不完全信息对默契合谋的影响 288
11.6 福利权衡 291
11.6.1 兼并福利效应分析的基本逻辑 291
11.6.2 福利权衡的基本框架 291
11.7 公司产业转移及途径 293
11.7.1 公司产业转移内涵及动因 293
11.7.2 公司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294
11.7.3 公司产业转移的方式 296
本章小结 296
本章术语 297
本章案例 297
思考题 298
参考文献 299
12 网络效应与标准竞争 301
12.1 国内外研究概述 301
12.2 网络效应:概念界定与辨析 303
12.2.1 网络及其分类 303
12.2.2 网络效应 304
12.3 标准、标准化与标准竞争 309
12.3.1 标准:概念界定与辨析 309
12.3.2 标准化 311
12.3.3 标准竞争 313
12.4 网络效应与标准竞争 315
12.4.1 多均衡特征 315
12.4.2 路径依赖 317
12.5 网络效应与企业的标准竞争策略 320
12.5.1 策略性定价 320
12.5.2 建立标准联盟 321
12.5.3 抢先进入市场 322
12.5.4 产品预告 322
12.5.5 锁定用户 322
本章小结 323
本章术语 323
本章案例 324
思考题 325
参考文献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