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6
第一节 历史起源(背景)与传统取向 6
一、社会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学之源起 6
二、社会流行病学之发展在台湾 8
第二节 社会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差异性 9
第三节 社会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学的相同点 12
一、人口健康状况的测量 13
二、研究设计 21
第四节 本书章节的安排 24
第二章 经济、生态与健康 27
第一节 前言 27
第二节 经济、生态与疾病:概念及历史实例 28
一、经济之社会观 28
二、经济、生态与健康 31
第三节 世界经济体系与健康 34
一、世界经济体系 35
二、经济发展与健康:从横断面看人口健康之世界分布 36
三、经济发展与健康:从纵断面看流行病转型 38
第四节 台湾地区之经济发展与流行疾病转型 43
一、超加速转型模式 43
二、台湾地区疾病转型与医疗取向的多重性文化脱节 46
第五节 结论 49
第三章 社会阶层与健康 55
第一节 前言 55
第二节 社会阶层的理论背景 57
一、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 57
二、韦伯的社会阶层化理论 58
三、社会流动理论 60
四、台湾的社会阶层之特质 62
第三节 社会阶层的测量 64
一、单一性指标 64
二、综合性指标 67
三、特殊人口群之社会阶层指标 68
四、流行病学上所采用的测量 70
第四节 社会阶层与健康:实证研究 71
一、转移性社会分布之疾病:富贵病或文明病 73
二、持续性分布不均之疾病:穷人病 75
三、种族在健康上的不平等 77
第五节 台湾地区之实证研究 78
一、民国六十年之社经地位与死亡率关系研究 79
二、民国七十、八十年代之社经地位与死亡率研究 81
三、少数民族之健康问题研究 83
第六节 结论 84
第四章 婚姻、家庭与健康 89
第一节 前言 89
第二节 婚姻与家庭的社会观 91
一、婚姻制度的社会规范 91
二、家庭制度的理论背景 94
第三节 台湾地区之婚姻与家庭研究 98
一、台湾地区之婚姻研究 98
二、台湾地区的家庭研究 102
第四节 婚姻、家庭与健康 105
一、婚姻制度与健康 105
二、家庭聚集研究 107
三、家庭保护功能研究 109
第五节 台湾地区的实证研究 111
一、台湾家庭的健康保护功能 111
二、病患的家庭照顾 114
第六节 结论 117
第五章 性别与健康 125
第一节 前言 125
第二节 性别角色的理论背景 127
一、社会制度上性别的不平等 127
二、社会角色发展理论 132
第三节 台湾地区性别角色之实证研究 136
一、台湾地区之性别不平等研究 136
二、台湾地区的性别角色发展研究 137
第四节 性别与健康 138
一、男女死亡率的差异 138
二、男女罹病率之差异 143
三、性别与心理卫生:忧郁症之研究 147
第五节 台湾地区性别与健康之实证研究 150
一、台湾地区性别死亡率差异研究 150
二、台湾地区性别罹病率差异之研究 153
三、台湾地区心理疾患之性别差异研究 155
第六节 结论 155
第六章 社会支持与健康 167
第一节 前言 167
第二节 社会支持的有关理论与观念 168
一、社会支持有关的微视理论 169
二、社会支持有关的钜视理论 171
三、社会变迁与社会支持 173
第三节 社会支持的测量与方法论 173
一、观念上的定义 174
二、操作上的定义与测量 175
三、从受访者眼光看社会支持 179
四、在流行病学上已使用之量表 180
第四节 社会支持与健康 181
一、观念架构 181
二、社会支持与健康之实证研究:西方实证研究 182
第五节 国内社会支持与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 188
一、社区心理卫生的调查 189
二、慢性病患者的心理适应 192
三、病患照顾者的心理卫生 193
第六节 结论 193
第七章 文化与健康 205
第一节 前言 205
第二节 文化的理论与概念 207
一、文化的定义 207
二、文化的相关理论 208
第三节 文化与生理健康 213
一、保健有关的习俗与健康 213
二、饮食、人际规范与疾病分布——Kuru症之流行病学研究 214
三、文化、行为与健康 215
第四节 文化与心理卫生 216
一、育儿的文化模式影响 216
二、文化症候群 217
三、文化——压力——身心疾病之研究架构 218
第五节 台湾地区文化与健康的研究 219
一、生活习俗与健康 219
二、台湾民间特有的疾病观念 220
三、中国文化下的心理性压力 222
四、坐月子及产后忧郁症 224
第六节 结论 225
名词索引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