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1
1.1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3
1.1.1选题背景 3
1.1.2选题意义 4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5
1.3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8
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9
1.5相关概念的讨论与界定 9
1.5.1新金融的内涵 10
1.5.2新金融业态 11
1.5.3新金融的特征 12
2.新金融发展的理论研究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 13
2.1发展新金融的理论分析 15
2.1.1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 16
2.1.2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17
2.1.3金融创新的经济效应 21
2.1.4发展新金融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23
2.2新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24
2.2.1业务表外化 24
2.2.2业务卖方化 27
2.2.3融资证券化 29
2.2.4金融信息化、虚拟化和智能化 30
2.2.5服务个性化 31
2.2.6金融中介经营一体化 32
2.2.7金融中介发展集约化 33
2.2.8金融中介多元化 34
2.2.9金融监管功能化、宏观审慎化 34
2.2.10金融监管国际化 35
3.新金融与实体经济系统之间的关联特征 37
3.1新金融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机理分析 39
3.1.1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因素分析 39
3.1.2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41
3.2新金融与实体经济系统之间的关联特征 45
3.3新金融与经济增长关联性的实证研究 46
3.3.1指标的设计与选择 46
3.3.2实证研究 47
4.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视角对新金融进行分类 51
4.1基础类新金融 53
4.1.1制度创新类新金融 53
4.1.2市场创新类新金融 53
4.1.3产品创新类新金融 54
4.1.4机构创新类新金融 58
4.2应用类新金融 58
5.基础类新金融 61
5.1银行类新金融 63
5.1.1银行贷款模式的创新 63
5.1.2银行新业务模式的创新 69
5.1.3银行组织机构、业务构架和流程的创新 74
5.1.4银行创新的发展趋势 78
5.2证券类新金融 82
5.2.1经纪业务的创新 82
5.2.2自营业务的创新 83
5.2.3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 84
5.2.4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 86
5.2.5融资业务的创新 88
5.3保险类新金融 91
5.3.1资产端(投资)的创新 91
5.3.2负债端(产品)的创新 95
5.4信托类新金融 99
5.4.1产品的创新 99
5.4.2外部的制约 104
5.4.3信托类新金融发展趋势 105
5.5债券类新金融 106
5.5.1美国高收益债券的推出背景与现状 106
5.5.2我国高收益债(中小企业私募债)——流动性是硬伤 109
5.5.3我国私募债的发展方向 110
5.5.4可能的风险规避途径 111
5.6基金类新金融 112
5.6.1私募股权基金 112
5.6.2阳光私募基金 116
5.7融资租赁类新金融 124
5.7.1中国融资租赁公司发展现状 124
5.7.2中国融资租赁公司发展困境及建议 127
5.8风险管理类新金融 129
5.8.1经济主体对风险转移金融工具的需求在加强 129
5.8.2利率风险转移类金融工具 134
5.8.3汇率风险转移类金融工具 152
6.民生金融 163
6.1民生金融 165
6.1.1房地产基金 165
6.1.2保障房金融 174
6.1.3医疗金融:融资租赁和商业保险 190
6.2消费金融 205
6.2.1汽车金融 205
6.2.2旅游金融 210
6.2.3家电金融 215
6.2.4教育金融 218
6.2.5商业零售金融 224
6.3“三农”金融 234
6.3.1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234
6.3.2农村土地交易所 238
7.产业金融 249
7.1航运金融 251
7.1.1船舶融资 251
7.1.2海上保险 255
7.1.3航运资金结算 256
7.1.4航运价格衍生产品 257
7.2环境金融:“十二五”污染物总量控制将促使我国减排量交易兴起 258
7.2.1环境金融常见产品介绍 258
7.2.2关于我国环境金融发展趋势的一些思考 267
7.3能源金融 269
7.3.1能源金融的形成 269
7.3.2国际能源金融衍生品 270
7.3.3我国能源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 272
7.3.4我国原油期货草案已经拟定 273
7.3.5“节流”侧的能源金融 274
7.4钢铁金融 278
7.4.1主体不同,金融服务的待遇也不同 278
7.4.2期货类金融服务工具创新 278
7.4.3银行提供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279
7.4.4公司内部金融服务 281
7.4.5民间兴起的打包贷款 281
7.4.6担保专业化发展 282
7.4.7电子交易平台融资 282
7.4.8其他金融创新 282
7.5物流金融 283
7.5.1物流金融及分类 283
7.5.2国外物流金融实践 283
7.5.3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284
7.5.4我国发展物流金融的意义及趋势 285
8.科技与金融结合路径分析 287
8.1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三种层次 289
8.2美国科技与金融结合路径分析 290
8.2.1财政性金融 291
8.2.2金融中介 292
8.2.3资本市场 293
8.3借鉴国外经验来构建我国的科技金融结合路径 295
8.4科技与金融结合案例 297
8.5政策建议 302
9.新金融与监管 305
9.1新金融与监管的理论分析 307
9.1.1金融创新的原则 307
9.1.2金融监管的原则 309
9.1.3金融监管的边界 310
9.1.4对原则导向监管的认识 311
9.1.5增强行为监管以强化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314
9.1.6宏观审慎监管的新方向 315
9.1.7为创新和监管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316
9.2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实践 318
9.2.1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318
9.2.2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321
9.2.3欧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324
9.3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326
10.新金融的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挑战 329
10.1引言 331
10.2新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332
10.2.1新金融的发展减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效力 332
10.2.2新金融的发展削弱了再贴现政策的效果 339
10.2.3强化了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 343
10.3新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345
10.3.1新金融发展削弱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 348
10.3.2新金融发展削弱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 348
10.3.3新金融的发展削弱了货币供应量与最终政策目标的相关性 351
10.3.4新金融的发展削弱了新增信贷目标的作用 354
10.3.5新金融的发展对利率目标的影响是双向的 356
11.结论与政策建议 359
11.1结论 361
11.1.1新金融相关概念的界定 361
11.1.2新金融发展的理论及其发展十大趋势 361
11.1.3新金融与实体经济系统之间的关联特征 362
11.1.4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视角对新金融进行分类 363
11.1.5基础类新金融发展趋势 365
11.1.6民生类新金融发展趋势 367
11.1.7产业类新金融发展趋势 369
11.1.8中小企业与科技金融发展趋势 374
11.1.9监管类新金融发展趋势 374
11.1.10新金融与货币政策 375
11.2新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376
11.2.1大力发展微小银行机构 376
11.2.2用“市值”对银行考核和管理 376
11.2.3政府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担保 377
11.2.4加快税延养老险推出进程,保险公司应该为客户提供更多的账户选择 378
11.2.5培育中小企业多元化的融资市场体系 379
11.2.6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 379
11.2.7构建以政府引导全局,兼顾市场主体需求的新金融发展系统 381
11.2.8宏观经济、货币当局应该积极应对新金融的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有的放矢地制定出科学的货币政策 382
12.新金融发展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385
12.1国际金融中心理论分析 388
12.1.1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与分类 388
12.1.2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机理 389
12.2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 391
12.2.1伦敦国际金融中心 392
12.2.2纽约国际金融中心 392
12.2.3东京是否是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 393
12.2.4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与劣势 394
12.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396
12.3.1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396
12.3.2全面提升新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 402
12.3.3加快新金融发展模式转变 404
12.3.4下放金融监管权,赋予驻沪金融监管部门更多的权力 405
12.3.5完善法律体系,为新金融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405
12.3.6促进上海金融机构数量和质量增加 406
12.3.7培养吸引更多金融人才 412
12.3.8其他措施 413
12.4加快新金融发展,力促黄浦区经济腾飞 414
参考文献 420
后记 434
附录一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简介 436
附录二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组织架构与成员名单(2013年) 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