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作为精神与形式之资源的「民国」 1
卷一 15
第一章 早期新诗中的宗教印痕 17
一、宗教与新诗:关联的可能 17
二、转化、过滤与融汇 20
三、态度与主题的双重性 24
四、形态与样式 27
第二章 歌谣作为新诗自我建构的资源:谱系、形态与难题 31
一、歌谣征集运动及其取向 31
二、音韵的调试与别样风格 35
三、从大众化到民歌体 40
四、困境与难题 46
第三章 音韵的探测:诗歌朗诵的功能与意义 51
一、书斋里的朗诵:新诗语言的试验 52
二、读诗会:探索新诗的节奏与韵律 55
三、朗诵诗运动:「为朗诵而作诗」 59
第四章 导引、偏移与形塑:理论的效应及其局限 65
一、理论倡议的效应 65
二、写作实践对理论的偏移 69
三、错位:在历史与叙述之间 73
第五章《少年中国》的形式诗学——以新诗「发生」为背景的考察 79
一、音律:形式意识的凸显 80
二、译介中的理论渗入 85
三、早期新诗坛的杂语共生 90
第六章 古典与现代之辨:新诗的第三条道路——以1940年代沦陷区诗人为中心 97
一、「沈重的独语」的双重资源 97
二、「古题新咏」与格律探索 99
三、「晚唐诗风」与象征诗学 103
四、「纯诗」:充满张力的知性 108
卷二 113
第七章 鲁迅与中国新诗的境遇 115
一、小引:从鲁迅的评论出发 115
二、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与鲁迅的诗观 117
三、中国新诗的当前困境与鲁迅的精神传统 121
四、简单结语:新诗重建的焦虑及其归宿 124
第八章 冯至《十四行集》的存在之思 127
一、《十四行集》的两个精神性前提 127
二、《十四行集》的内在世界 134
三、《十四行集》之后:中国现代主义诗的两条线索 145
第九章 「散文性」:重解废名的新诗观 153
一、「诗的内容」与「散文的文字」 153
二、「乱写」的「诗情」 156
三、探求「诗的思维术」 158
四、「散文性」:新诗本质的再认识 161
第十章 沈从文新诗中的苗文化因素 165
第十一章 林庚自然诗理念的生成与意义 175
一、从自由诗到格律诗 176
二、自然诗:涵纳万物的形式 179
三、语言诗化与诗的新原质 183
四、「半逗律」和典型诗行的建立 187
第十二章 穆旦「新的抒情」与「中国性」 191
一、对「抒情」的「放逐」:一段问题史 193
二、1940年代诗学场域中的「新的抒情」 197
三、「新的抒情」的实践与「中国性」 202
第十三章 从里尔克到德里达:郑敏诗学的两翼 209
一、里尔克:雕塑品质的生成 209
二、德里达:无意识与解构的踪迹 214
三、西方资源与中国问题 218
卷三 221
第十四章 宗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浪漫品态 223
一、浪漫: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的精神遇合 223
二、宗教与中国现代文学浪漫品态的历史特征 225
三、宗教与中国现代文学浪漫趋向的复杂性 228
四、宗教困境与宗教浪漫写作的衰微 230
第十五章 1940年代文学对苦难的言说 233
一、时代的苦难主题及其言说 233
二、隐忍:冻土上的灵魂诉说 236
三、沈潜:偏于一隅的生命忧思 239
四、敞亮:阳光下的人性呼唤 242
第十六章 「个人」的神话:《骆驼祥子》与《约伯记》的比较分析 247
一、确立与否证:「个人」观念的分野 248
二、「个人」观念和决定论 251
三、「个人」观念的话语及其结构 253
第十七章 「九叶诗派」的历史形象 257
一、背景:命名的可能 257
二、命名的美学基点 261
三、对话的维度 269
后记 275